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6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特征点的数字立体影像匹配方法。该法采用Frstner算子提取特征点,然后应用一种松驰迭代算法,实现了同名特征点之间的立体匹配。为实现立体像对的自动相对定向和数字地形模型自动生成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维边缘检测算子的递归算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万志龙 《测绘学报》1995,24(2):45-52
本文对边缘检测理论和算法作了理论和实验方面的深入研究,选用Deriche依据Canny设计思想导出的边缘检测算子,证明了递归算法代数卷积算法实现边缘检测的基本原理,导出了几种算子逆归算法的实用公式,实验证明递归算法比卷积算法实现边缘提取在速度方面有着明显的提高,为一维影匹配中数字影像特征提取提供了快速而实用的边缘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合成孔径雷达 (SAR)图像一般都存在相干噪声 ,对地物信息的提取及 SAR图像应用的干扰非常严重 ,对此许多人提出了不少处理方法 ,并分析对比了多种滤波算法 ,认为改良 K -均值自适应滤波效果最佳。本文中分析了改良 K -均值自适应滤波法的数学基础的局限性 ,并采用了一种基于多分辨分析的滤波算法 ,该算法通过将噪声 (或较小的结构特征 )与较大的结构特征相分离 ,然后滤出噪声 (或较小的结构特征 ) ,从而达到消除斑点噪声的目的。实验结果证明 ,基于多分辨分析的滤波算法在消除 SAR图像的斑点噪声方面优于改良 K -均值自适应滤波法。  相似文献   
4.
小波变换在SAR与TM图像的IHS变换复合方法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 IHS变换复合方法 ,即将小波变换与 IHS变换相结合的方法。它先将 SAR与 I进行小波融合 ,然后将融合数据代替 IHS反变换中的 I,最后进行 IHS反变换。文中对比分析了 4种复合方法 ,并且用熵、联合熵及平均梯度进行了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一种方便实用的影像匹配方法─—多层动态窗口影像匹配法,并将其应用于自动相对定向中,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该匹配方法利用金字塔格网、动态窗口匹配以及最小二乘影像匹配,无需任何有关像片方位的验前知识以及物方空间的任何信息,具有很高的匹配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硬件FFT的分块并行处理的思想,结合FORTRN77的一些先进功能,改化数据结构,优化软件,从而能用小型机或微型机处理大数据量的付里叶变换。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型传感器的技术发展,特别是高分辨率商用卫星的运行,有理函数模型(Rational Function Model, RFM)在解决影像点定位和影像几何纠正方面的优越性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文中首先介绍RFM模型的原理和应用特点,然后结合典型的实际数据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通过适当的模型设计完全可以满足影像点定位和影像图生成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数字地形模型自动获取的一种新方案——辐射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字影像自动提取数字地形模型(DTM)的关键是影像匹配。匹配算法有基于特征的相关匹配和基于影像区域匹配两类,前者利用某种抽象的“特征”(一般为线段或点),而后者直接比较像素。但要同时满足DTM的精度,密度、可靠性和速度等要求,单纯引用某种特定的相关方法是不能有效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本文在分析现有几种典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特征点的辐射法,从而较为合理地兼顾了精度、密度、可靠性以及速度等指标。在AST 386微机上,无任何加速处理器,运行速度达到每秒1~3点,精度为子像素精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零立体像对立体匹配的配后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体匹配的质量控制对数字摄影测量产品的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现有的各种质量控制策略,然后根据正射影像同DTM及匹配点位存在的固有关系,提出了用零立体像对再匹配作为立体匹配的配后质量控制方案,为立体匹配质量控制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研究现有解决DTM质量控制的各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实测断面数据的所谓“断面内插分析法”。其特点是全面考虑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完整而可靠地描述各种因素对最终DTM数据精度的影响。实验证明:该法是最稳定、最可靠的,它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几乎不增加多少作业负担,易于作业人员所接受,为DTM数据获取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质量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