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57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160篇
海洋学   46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为使水质评价成果准确地反映水体的客观实际,本文阐述了模糊综合评价运用、<·— >、合成法进行合成运算存在的不足,提出运用<·—max)合成法进行合成运算。并结合大同市水质现状介绍了评价方法。通过算例对比分析,说明了<·—max>合成法进行水质模糊综合评价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5.
6.
为了研究瓦斯突出煤体的演化过程,采用煤化变质热模拟实验装置对煤样进行热模拟实验,分析不同实验温度条件下煤样的产气量、气体组分及加热前后煤体结构性能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在较高的实验温度下(450℃)产生的气体总量比较低温度(200℃)下大得多,前者的产气量几乎是后者的10倍,且相应的煤挥发分、坚固性系数和瓦斯放散初速度变化了5~7倍;350℃左右是低变质煤热解大量产生CH4和焦油的临界温度,且在此温度时,低变质煤的坚固性系数和瓦斯放散初速度值已经超过突出煤层鉴定指标。由此认为,温度能改变煤体化学结构并产生瓦斯气体,且大量瓦斯气体的生成改变了煤的物理结构,其综合作用表现为煤体更易破碎,其突出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7.
建水地下流体监测井水位骤降异常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亮  丁富雄  张蕾  付虹 《地震研究》2012,35(4):471-476
2012年2月底至4月上旬,建水县地下流体监测站监测井水位出现了幅度近8m的显著下降变化.通过对该监测井与石屏—建水断裂带观测井同期水位进行对比分析,排除了监测井水位骤降异常是由构造活动引起的可能性.同时,调查了周边的抽水井,运用水文地质分析方法,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情况,确定该监测井水位骤降异常是由附近的井孔抽水引起.充分了解当地的水文地质情况,根据地下水的运移规律,结合实地调查,可以对地下水异常给出相对合理的解释,并进一步判断地下水异常是否是构造活动引起的地震异常.  相似文献   
8.
二连盆地是中国东北晚中生代沉积盆地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基地。盆地的资源勘查工作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至今盆地白垩系各岩石地层单元仍缺少高精度的同位素定年数据,盆地各凹陷的早白垩世地层、构造演化及其大地构造背景仍存在较多争议。本研究通过对二连盆地朝克乌拉凹陷沉积盖层底部火山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获得年龄131±2 Ma),结合钻井、地震反射剖面等资料,对凹陷白垩系进行了重新划分,对凹陷的形成时间和演化历史进行了限定。前人沿袭二连盆地白垩系划分惯例,将朝克乌拉凹陷下白垩统自下而上分为阿尔善组、腾格尔组和赛汉组;而本研究的测年结果表明凹陷最下部地层为腾格尔组,而非前人认定的阿尔善组。朝克乌拉凹陷缺失阿尔善组,显示凹陷的形成始于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期,而非前人认为的瓦兰今期。结合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等凹陷和中国东北其他地区(如燕山、松辽盆地、海拉尔盆地、漠河盆地等)的地层资料,本研究认为包括二连盆地在内的中国东北地区白垩纪强烈伸展拉张环境始于欧特里夫期,区域性的伸展构造环境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关闭后加厚岩石圈发生重力垮塌有关。  相似文献   
9.
了解中国北方晚冰期和全新世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及其驱动机制,有助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情景。基于黄土高原东南缘临汾盆地的黄土-古土壤剖面,在3个AMS14C年代的支持下,通过粒度、磁化率、土壤有机碳以及地球化学元素等指标,重建了临汾盆地晚冰期至中全新世晚期的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宋村沟剖面的黄土和古土壤分别处于初等和中等化学风化阶段,而不同地区风成堆积物的化学风化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受控于东亚夏季风的区域变化。多指标综合分析表明,晚冰期以来临汾盆地的气候演变经历了4个阶段:晚冰期东亚冬季风较强,气候干冷;早全新世东亚夏季风强化,气候向暖湿转变;早中全新世东亚夏季风达到峰值,为最暖湿的适宜期;中全新世晚期东亚夏季风减弱,气候再次转向干冷;临汾盆地的气候变化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太阳辐射强度和冰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运用210Pb法测定了北部湾16根柱样的现代沉积速率,结果显示北部湾柱样210Pb剖面分布呈现三段式正常型、二段式正常型和倒置型3种类型,主要受沉积物组成、沉积物供应和水动力条件控制。北部湾东侧现代沉积速率相对较高的区域分布在钦州湾附近20 m水深以浅的地区和涠洲岛至海南岛西岸一线外水深20~50 m的内陆架。而在海南岛西岸水下岸坡带、琼州海峡西口附近和北部湾顶东北角这3处强潮区,现代沉积强度可能较弱或无现代细粒沉积。在北部湾中部50 m水深以深,由于物质供应匮乏,现代沉积速率也极低。北部湾东侧存在由环流驱动的沉积物"传送带",自南向北运动,其西边界在琼州海峡一线以南是在50 m等深线附近,以北是在109°E附近,冬季可能略向西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