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2篇 |
免费 | 58篇 |
国内免费 | 15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篇 |
大气科学 | 10篇 |
地球物理 | 4篇 |
地质学 | 11篇 |
海洋学 | 637篇 |
综合类 | 23篇 |
自然地理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24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32篇 |
2006年 | 39篇 |
2005年 | 35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37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19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35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对2018年8月秦皇岛风暴潮期间3个入海口岸基站及邻近海域浮标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风暴潮导致入海口水体中COD、总磷、总氮和氨氮含量均明显升高;风暴潮2 d之后,3个入海口邻近海域均发生赤潮,此次赤潮的发生与风暴潮导致陆源入海污染物骤然大幅升高有关。此次风暴潮导致秦皇岛人造河口、大蒲河口和七里海3个岸基监测站的COD监测日均值最高分别达到15.83 mg/L、8.70 mg/L和7.92 mg/L,约升高至前期的2倍、1.5倍和2倍;人造河口总氮变化不大,大蒲河口和七里海总氮升高30%左右;大蒲河口总磷变化不大,人造河口总磷为前期的3.5倍,升高幅度最大,七里海总磷为风暴潮之前两日的2倍,但未超过前一周的最高浓度;风暴潮当天及第二天,人造河口、大蒲河口、七里海氨氮日均值陆续达到最高,分别为2.34 mg/L、1.11 mg/L和0.12 mg/L,分别为风暴潮前两日的7倍、3.5倍和10倍。风暴潮过后,入海口临近海域发生赤潮,浮标监测到叶绿素a最高值为76.4μg/L,pH和溶解氧也大幅升高。分析表明,此次风暴潮导致的入海口污染物突然大幅升高为风暴潮之后的赤潮发生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基础。 相似文献
4.
5.
深圳大鹏湾大鹏半岛沿岸海域的一次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九九八年三月,我们在大鹏半岛海域调查时,恰逢深圳大鹏半岛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结合我们对该区域内沿海水域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给出该海域的潮汐、潮流的基本特征及当时该海域的水质状况,为规划、保护该海域的海洋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研究赤潮发生成因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6.
7.
气象卫星遥感在监测辽宁近海赤潮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辽宁近海的2次赤潮过程做了个例分析,探讨了赤潮灾害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对用NOAA气象卫星遥感资料监测赤潮的原理、优点和方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甲藻赤潮及其毒素的产生机制及夜光藻氮代谢途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依据80-90年代国内外有关资料,从甲藻分类、甲藻室内培养、甲藻毒素及其生物合成上方面,综合评述甲藻赤潮及其毒素最新研究进展;并结合作者自己的研究结果,对夜光藻赤潮的生产与调控机理模型提出一种理论假说,这一假说的验证将为全面阐明夜光藻生活史及赤潮成因和机理提供分子水平的框架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赤潮异弯藻生长速率、细胞体积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赤潮异弯藻在10~30℃之间均能正常生长,25℃时生长速率最高,25℃为其最适生长温度;赤潮异弯藻的细胞体积随着温度的升高大致呈逐渐减小的趋势,10℃时细胞体积最大(823.89μm3),25℃时细胞体积最小(387.98μm3)。进一步分析表明,赤潮异弯藻生长速率与细胞体积(对数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在10~25℃之间,赤潮异弯藻单个细胞的碳、氮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其单位体积细胞的碳、氮含量却呈单峰变化(15℃时结果为峰值)现象;叶绿素a含量在单个细胞和单位体积细胞两个层次上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即其在整个温度区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赤潮异弯藻细胞C∶Chl a和N∶Chl a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均在10℃时最大,在25℃时最小。 相似文献
10.
Biochemical mechanism of forming the red tide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The existe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nitrates and phosphates in the eutrophic water is the prerequisite of explosive increase of algae and the forming of red tide.Reduction of eutrophication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preventing the red tide.The method of deep treatment of the waste water and its denitrification and dephosphorization are introduced,and a new opinion on the red tide formation and fundamental prevention is put forwar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