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03篇 |
免费 | 618篇 |
国内免费 | 98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8篇 |
大气科学 | 1068篇 |
地球物理 | 676篇 |
地质学 | 898篇 |
海洋学 | 1342篇 |
天文学 | 94篇 |
综合类 | 295篇 |
自然地理 | 2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6篇 |
2023年 | 121篇 |
2022年 | 156篇 |
2021年 | 141篇 |
2020年 | 148篇 |
2019年 | 160篇 |
2018年 | 105篇 |
2017年 | 137篇 |
2016年 | 127篇 |
2015年 | 148篇 |
2014年 | 247篇 |
2013年 | 181篇 |
2012年 | 184篇 |
2011年 | 194篇 |
2010年 | 204篇 |
2009年 | 180篇 |
2008年 | 182篇 |
2007年 | 174篇 |
2006年 | 204篇 |
2005年 | 177篇 |
2004年 | 138篇 |
2003年 | 123篇 |
2002年 | 129篇 |
2001年 | 127篇 |
2000年 | 101篇 |
1999年 | 106篇 |
1998年 | 91篇 |
1997年 | 90篇 |
1996年 | 85篇 |
1995年 | 74篇 |
1994年 | 76篇 |
1993年 | 79篇 |
1992年 | 51篇 |
1991年 | 55篇 |
1990年 | 57篇 |
1989年 | 41篇 |
1988年 | 6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9篇 |
1975年 | 3篇 |
1974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4篇 |
1963年 | 2篇 |
1961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6篇 |
1955年 | 2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1999年梅汛期6月24日-7月1日连续暴雨过程分析,发现850hPa安庆附近低涡中心不断的发展东移和重建、西南和东北偏东两支低空急流加强导致的切变辐合加强,为连续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明显的辐合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和能量。同时发现:暴雨的雨强变化与副热带高压的南北摆动、中低层冷空气的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3.
本文通过解放军陆军第三医院深机井配套实例,阐述了水流运动的能量方程在机井涌水量、下泵深度校核及水泵扬程中的计算方法,这对水利工程中广泛应用能量守恒原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5.
6.
建立在地震作用下设置阻尼器的基础隔震结构在最大地震响应时刻的能量平衡方程,给出了结构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的能量表达式,演算了基于能量平衡的设置阻尼器的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预测式.选用人工地震波和天然地震波,利用时程分析法的解析值验证了地震响应预测式的精度,比较研究了仅设置粘性阻尼器和同时设置粘性阻尼器和滞回阻尼器的基础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表明:对于不同的输入地震波,能量法的地震响应预测值包络了多数时程分析的结果,能较好地预测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值.在基础隔震结构设计中,建议在隔震层同时设置粘性阻尼器和滞回阻尼器,粘性阻尼器的阻尼比在0.3 ~0.4之间.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异常能量闭合率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简称SACOL站)4 a的陆面通量数据为基础,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能量平衡比率(EBR)方法,对能量平衡的异常闭合特征及其与相对垂直湍强(RIw)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能量滞后分析。结果表明,能量过闭合和负闭合现象分别主要发生在白天和夜间,大小遵从正态分布;较大异常闭合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日出日落时净辐射与地表热通量接近以及降水影响造成湍流通量出现异常大值。一般来说,垂直湍流运动越强,异常闭合越少,闭合度越向1收敛,反之亦然。强湍流或极弱湍流都不利于产生异常闭合,过闭合、负闭合的最适相对垂直湍强RIw约为0.11、0.14。另外,能量支出项的相对滞后也是造成包括负闭合在内的异常闭合的原因之一。剔除湍强较弱的点或将地表热通量G0、感热H、潜热LE相位相对净辐射Rn提前30 min后,异常闭合所占比重减少;月平均EBR法过闭合度降低,OLS法闭合度提高。 相似文献
8.
以吉林省境内红星构造带(已发现油田)和杨柳青构造带(未发现油田)为试验区,首先利用地震地层学方法,研究间接参数特征,确定有利相带和有效圈闭,并在有效圈闭上选择了39个2×2cm时窗。在时窗内提取与地震波动力学有关的信息,即频率、振幅、频谱能量等,然后对这种信息进行统计计算,获得振幅方差等九个参数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从已知油气藏出发,对未知圈闭油气状况进行了三级预测,指出了最有利的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9.
海洋沉积体系的定量模拟可分为仿真和勘察式模拟,后者的目标是建立沉积特征的连续谱、凝练新的科学问题。本文提出一个勘察式模拟的方法论框架,即根据控制方程确定自变量的定义域,进而由模拟计算给出应变量的值域,并结合物质收支平衡原理和“圆台状环礁”几何模型,以此方法预估环礁及其海底阶地物质输运和堆积格局。环礁是珊瑚礁的独特类型,其礁盘区提供了礁体生长和礁外坡、海底阶地堆积的几乎全部物源。结果表明,环礁自身生长受控于生物碎屑生产,而海底阶地的范围和沉积速率不仅决定于离礁悬沙通量,而且受到环礁外水深和海盆环流的制约。悬沙输运和重力流过程形成常态沉降和水下滑坡的交替沉积。此模型所预测的环礁沉积体系高程-面积曲线与南海环礁的实际曲线相对照,可获得环礁演化的机制信息。模拟结果还提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如环礁生长规模及其控制机制、环礁沉积体系中周期性沉积的时间尺度、环礁外坡由于珊瑚生长自组织机制形成的重力流事件与地震等极端事件的对比和机制识别、环礁群的海底阶地沉积记录多样性、海面变化对环礁演化的影响和沉积记录、环礁人居环境安全等。 相似文献
10.
海上溢油油膜厚度实验室模拟和理论模型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溢油量是衡量溢油规模的关键指标,是处理溢油事故的重要依据。油膜厚度是确定溢油量的基本前提,是一个尚未解决的国际难题。实验室中模拟了不同阶段和不同环境条件下扩展油膜的厚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实验室模拟与理论模型分析具有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扩展速度与扩展时间成反比;温度是影响油膜厚度的重要因素,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油膜厚度越小;海水盐度会影响溢油扩展,但这种影响并未延伸到对油膜厚度的控制上。由于实验室模拟限定在平静海面条件下,并未考虑风和海流等扩展中不容忽视的因素,故与理论构建模型相比系数相差较大。通过对比分析,前期构建的理论模型更能准确地反映海洋溢油的实际情况,加之在实例验证中的较高准确性,该模型具有业务化实施和广泛推广的潜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