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1篇 |
免费 | 148篇 |
国内免费 | 32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6篇 |
大气科学 | 41篇 |
地球物理 | 131篇 |
地质学 | 521篇 |
海洋学 | 471篇 |
天文学 | 13篇 |
综合类 | 134篇 |
自然地理 | 10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41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64篇 |
2019年 | 37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42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46篇 |
2014年 | 100篇 |
2013年 | 65篇 |
2012年 | 90篇 |
2011年 | 84篇 |
2010年 | 79篇 |
2009年 | 84篇 |
2008年 | 78篇 |
2007年 | 57篇 |
2006年 | 70篇 |
2005年 | 65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29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22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基于2010年5月和2013年6月采集的黄、渤海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数据,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等进行了研究,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间和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利用AMBI和m-AMBI生物指数对各站位的生态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在2010年5月和2013年6月所采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131种,其中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据了较大比例的物种数量,分别为51种和42种;其次为鱼类、多毛类和棘皮动物。该海域的优势物种为日本鼓虾 Alpheus japonicus、日本褐虾 Crangon hakodatei、司氏盖蛇尾Stegophiura sladeni和奇异指纹蛤Acila mirabilis,其中司氏盖蛇尾具有最大的丰度和优势度。生物指数(AMBI和m-AMBI)的结果显示黄、渤海区域底栖生态环境仍相对稳定,但与历史资料比较得知,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生存环境整体趋于恶化。 相似文献
4.
5.
大跨度桥梁,其变形受风力、温度、车辆等因素的影响,其变化往往达到数十厘米或者更高。这使得利用雷达干涉技术监测其变形存在相位模糊度的问题。子带干涉技术可将距离向宽带频谱分解成两个甚至多个频带,然后进行干涉处理。该技术可以使雷达波长放大10~100倍,从而为m级的变形监测成为可能。详细介绍了子带干涉技术原理和处理方法,通过分别对风力和温度影响下的青马大桥子带干涉结果进行分析,验证子带干涉技术无需进行相位解缠处理在监测大型人工建筑物形变方面的可靠性和优势。 相似文献
6.
喀斯特石漠化小生境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花江流域喀斯特地区小生境(土面、石槽、石沟)的土壤动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小生境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平均为276.7只,分别隶属3门7纲24类。其中,优势类群蚂蚁占总数的56.75%。 土面生境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为1.199,石沟的为1.592,石槽的为1.962; 均匀性指数为0.616,石沟的为0.989,石槽的为1.095; 土面生境土壤动物的优势度为0.545,石沟的为0.353,石槽的为0.245。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说明不同小生境和土层对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影响均不显著,组间的均方差(F值)分别为0.834和1.226,但小生境对土壤动物的生物量有显著的影响,F值为3.844。三种小生境中,石沟生境比较有利于土壤动物生存。 相似文献
7.
齐明柱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17(2):19-22
论文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应用地质力学分析方法,分析了元-磨公路K235 160~600段高堑坡地质条件、病害发生机制和诱发因素。堑坡所在区域位于红河深大断裂与哀牢山深大断裂所夹持的哀牢山褶皱带内,属强烈侵蚀切割的低中山区,河流下切严重,河流阶地不发育。南溪河及其支流小曼萨河、叉河依附于不同时期生成的构造发育而成,堑坡位于小曼萨河注入南溪河的交汇部位小曼萨河的左岸。小曼萨河及南溪河所夹持的山体,尤其是堑坡所在的部位,已严重破碎、松弛,岩石似大块石堆垒状,坡面上的树木均明显地向小曼萨河方向倾倒。经地质力学配套分析,堑坡所依附的山梁形成于红河深大断裂生成期(γ4),堑坡岩体受多期构造活动的作用,其中NW65/°SW64°及NW63/°SW35°两组倾向临空的构造面控制坡体的稳定。堑坡具备发生变形破坏的地质条件,分析认为由于组成坡体的岩土强度不足而引起既有构造面的大型坍塌。连续降雨及温差是诱发因素。基于目前国内边坡防治技术、施工能力,提出了以“治”或“避”为主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9.
10.
对一次客机积冰用不同方法计算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假霜点温度判别法比-8D判别法预报飞机积冰更为优越,同一气象条件下降落时大速度客机比小速度客机积冰严重,同一机型降落时比起飞时积冰严重,锋面逆温层底部积冰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