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099篇 |
免费 | 2074篇 |
国内免费 | 295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14篇 |
大气科学 | 2114篇 |
地球物理 | 2532篇 |
地质学 | 6557篇 |
海洋学 | 2131篇 |
天文学 | 194篇 |
综合类 | 2461篇 |
自然地理 | 51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9篇 |
2023年 | 297篇 |
2022年 | 409篇 |
2021年 | 412篇 |
2020年 | 371篇 |
2019年 | 510篇 |
2018年 | 286篇 |
2017年 | 254篇 |
2016年 | 349篇 |
2015年 | 438篇 |
2014年 | 1661篇 |
2013年 | 1047篇 |
2012年 | 1310篇 |
2011年 | 1337篇 |
2010年 | 1235篇 |
2009年 | 1388篇 |
2008年 | 1184篇 |
2007年 | 1027篇 |
2006年 | 906篇 |
2005年 | 1212篇 |
2004年 | 962篇 |
2003年 | 991篇 |
2002年 | 751篇 |
2001年 | 660篇 |
2000年 | 568篇 |
1999年 | 550篇 |
1998年 | 430篇 |
1997年 | 382篇 |
1996年 | 348篇 |
1995年 | 276篇 |
1994年 | 279篇 |
1993年 | 188篇 |
1992年 | 214篇 |
1991年 | 198篇 |
1990年 | 172篇 |
1989年 | 171篇 |
1988年 | 44篇 |
1987年 | 28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9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10篇 |
1965年 | 6篇 |
1959年 | 8篇 |
1943年 | 7篇 |
1941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MaoJingwen ReimarSeltmann RichardJ.Goldfarb 《《幕》》2004,27(1):44-47
A workshop of the IGCP-473 was held in Xinjiang, northwestern China, from August 9-21. It was attended by more than 70 scientists, including 29 from outside of China, i.eUnited States, Canada, Australia, Japan,Russia, United Kingdom, South Africa,Mongolia, Kyrgyzstan, and Khazakstan. The workshop was superbly organized by a team led by Prof. Mao Jingwen of Institute of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潮汐应力、构造应力、地震断层和岩石破裂滑动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潮汐应力对地震断层作用的力学模式,该模式将潮汐应力与地震应力作用相结合,描述了沿地震主压应力和地震主张应务方向的附加潮汐应力对发震断层的力学作用方式,从而切入潮汐应力触发地震的物理机制,认为潮汐对地震的触发作用在实质上归结为潮汐应力对地震断层的促滑作用,这种促滑作用分增压型和减压型。在此模式基础上,对中国大陆及邻区的不同类型地震的潮汐触发性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计算了中国及邻区一千多个地震震源处沿主压应力P轴和主张应力T轴方向的附加潮汐应力分量,分析了这些量对发震断层的作用方式,按纬度区域统计了受到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类型以及它们与潮汐应力作用方式的关系,得到了如下结论:受到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的比例随区域纬度增加有减小趋势,其中,走滑型断层的比例在低纬区较大,而倾滑斜型断层的比例在中高纬度区较大;对整个统计区域而言,受增压型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数比例大于受减压型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对不同的纬度区域,不同的潮汐应力作用方式与之促滑的发震断层类型也有不同的分布特征。最后,本文将中国及邻区受到潮汐触发作用的地震按构造应力区域划分,计算了这些地震发震时刻的日月位置参数,得到了各构造区域上具有潮汐触发物理机制的地震发震时的日、月位置参数分布图象。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9.
QinChengzhi ZhouChenghu PeiTao LiQuanlin 《中国地震研究》2004,18(2):178-187
The migra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because the migration phenomena reflect partly the seismic mechanism and involve the prediction of tendency of seismic activity. Research on migra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has mostly focused on finding the phenomena. Some attempts on getting regularity were comparatively subjectiv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re should be indices of migration in earthquake dataset and the indexes should have statistical meaning if there is regularity in the migra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In this study, three derivative attributes of migration, i.e., migration orientation, migration distance and migration time interval,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in the North China region show that the migra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has statistical meaning. There is a dominant migration orientation (W by S to E by N), a dominant distance ( ≤ 100kin and on the confines of 300 ~ 700km), and a dominant time interval ( ≤ la and on the confines of 3 - 4a).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migration will differ slightly with different magnitude range or earthquake activity phase.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微型核反应堆由中国原子能科学院研制,命名为MNSR-C(Miniature Neutron Source Reaetor),已有三座MNSR—C型堆在国内外投入运营。地矿部山东省中心实验室的MNSR—C堆为我国地矿系统第一座原子核反应堆。该堆于1990年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微堆中子活化分析应用研究,中子辐照及中子应用研究已开始为国内、外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