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53篇 |
免费 | 439篇 |
国内免费 | 78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88篇 |
大气科学 | 466篇 |
地球物理 | 261篇 |
地质学 | 1648篇 |
海洋学 | 469篇 |
天文学 | 86篇 |
综合类 | 293篇 |
自然地理 | 3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篇 |
2023年 | 95篇 |
2022年 | 110篇 |
2021年 | 115篇 |
2020年 | 104篇 |
2019年 | 115篇 |
2018年 | 139篇 |
2017年 | 69篇 |
2016年 | 85篇 |
2015年 | 84篇 |
2014年 | 159篇 |
2013年 | 139篇 |
2012年 | 128篇 |
2011年 | 140篇 |
2010年 | 133篇 |
2009年 | 130篇 |
2008年 | 137篇 |
2007年 | 131篇 |
2006年 | 131篇 |
2005年 | 134篇 |
2004年 | 130篇 |
2003年 | 92篇 |
2002年 | 110篇 |
2001年 | 100篇 |
2000年 | 77篇 |
1999年 | 90篇 |
1998年 | 69篇 |
1997年 | 62篇 |
1996年 | 79篇 |
1995年 | 73篇 |
1994年 | 71篇 |
1993年 | 63篇 |
1992年 | 67篇 |
1991年 | 71篇 |
1990年 | 55篇 |
1989年 | 57篇 |
1988年 | 44篇 |
1987年 | 47篇 |
1986年 | 48篇 |
1985年 | 35篇 |
1984年 | 34篇 |
1983年 | 36篇 |
1982年 | 31篇 |
1981年 | 16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13篇 |
1965年 | 8篇 |
1959年 | 12篇 |
1957年 | 7篇 |
1936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者测定了博斯腾湖沉积岩心~(210)Pb、~(228)Th和核试验释放核素~(239,240)Pu、~3H的分布,并据~(210)Pb、~(228)Th、~(239,240)Pu的结果估算湖泊的沉积速率,分别为0.31cm/a,0.26cm/a和0.33cm/a。它表明该湖泊近百年来沉积环境十分稳定。沉积物岩心极好地保存了人类大气核试验的历史记录。~(239,240)Pu分布在1963±2出现峰值,与60年代核试验高峰期相当吻合。沉积物孔隙水~3H分布的峰值出现在1969年,与湖水的混合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定性或定量地论述了福建某地31号伟晶岩脉Nb、Ta、Sn等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赋存状态、共生组合规律及地球化学的演化过程。其结论表明,绝大多数稀有元素均有矿化现象,铌偏向早期富集。而钽趋于晚期富集,富铪锆石也趋于晚期富集,锡石虽然具多世代特点,但最发育为钠长石阶段。富锂矿物形成与挥发份P、F关系密切。Rb、Cs以类质同象形成赋存于K矿物中,但铯可形成单矿物。Cl对晚期云母中Rb含量增多有影响。若熔体——溶液中富含H_2O~+、F挥发份,当pH值增高时,有利于Be的富集,而促使Nb、Ta等高价元素的迁移。 31号伟晶岩脉是一种含多种稀有元素以钽为主的伟晶岩。主要成矿元素有Nb、Ta、Sn,并伴有Li、Be、Rb、Cs、Zr、Hf等稀有元素,是目前国内伟晶岩典型矿床之一。 相似文献
3.
4.
系统研究了矿床中石英的产状、成因类型及标型特征,结果表明: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千里山花岗岩体是地壳硅铝层物质经重熔生成的岩浆冷凝后形成的;成矿流体为花岗岩浆分异演化的产物;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气成-高温热液阶段;含矿溶液是一种中盐度和密度、含有较多CO2、F和Cl等挥发组分的弱酸性气液;在主要成矿阶段,体系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外压降低引起成矿流体沸腾和少量深循环大气降水的渗入导致成矿的两个重要因素。成 相似文献
5.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见》,昌乐局分领导班子负责人、领导班子成员、科室(单位)负责人、工作人员,逐级签订责任书189份,确保把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责任内容包括精文简会、加强和改进调查研究、厉行节俭、严肃工作财经人事纪律、严格禁酒、改进督查精简考核、坚持带班值班制度、完善领导联系点制度、严格控制出国(境)活动、坚持廉洁从政10项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6.
7.
8.
9.
TL ages of 56 loess samples collected from Xinjiang and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were determined by using fine-grained quartz and man-made light source bleaching technique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The well-preserved loess sections in Xinjiang began depositing 400000 a ago.The loess/paleosol series may be comparable with that observed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but the depositing time was probably delayed by 30000-50000a.2.The bottom boundary age of the Malan loess varies 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The TL dat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group:70000-130000 a and 30000-50000 a.The TL data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appearance of two warmer climate periods since the Pleistocene,indicating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stratigraphic development of loess,i.e.,paleosol occurred in the warm climate period in the same location,but loess was deposited in other locations.The initial age of loess deposition tends to become older from west to east and from south to north .In contrast ,the cold cli-matic belt showed an opposite trend.The TL ages of loess provide strong evidence for the Quaternary stratigraphy throughout geological times and the shift tendency of climatic belt.3.The depositing rate of the Malan loess along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varies from place to place but the TL age shows a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positing thickness.The de-positing rate of loess in the north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outh,suggesting that loess materials are derived from desert areas of northern China.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