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桃子窝锡矿位于莲花山断裂带西段,是典型的火山-次火山岩型锡矿。本文以桃子窝锡矿赋矿火山-次火山岩及花岗岩为研究对象,首次开展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特征研究。获得两个次火山岩样品的锆石206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为172.1±1.1 Ma和171.8±0.9 Ma,一个花岗岩样品的锆石206 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为168.9±1.5 Ma,表明桃子窝锡矿火山-侵入岩为中侏罗世同一岩浆事件不同阶段的产物。锆石εHf(t)值大多数为负值,只有3个点的值大于0,变化于-13.96~9.53之间,平均值为-7.92。在εHf(t)-t图解上,εHf(t)值大多落在球粒陨石演化线之下,有3个点落在球粒陨石与亏损地幔演化线之间。二阶段模式年龄除3个点介于609.6~795.5 Ma外,其余点年龄为1 450.8~2 102.5 Ma,Hf同位素特征指示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早中元古代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还有新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的加入。结合区内已有的研究成果,认为桃子窝锡矿及有关的火山-次火山岩与中生代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紫金县铁嶂锡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凤颖 《广东地质》2004,19(1):22-29
阐述了铁嶂锡矿床的地质特征,锡矿体产于水墩向斜的SE翼,地层倾角较陡的细粒变质石英砂岩中,上覆千枚状页岩。结合矿体形态、大小和内外结构特征,将矿体划分为破碎带型、大脉型以及细脉带型3种类型矿体。分析了矿床的成因机制,指出该矿床的形成是多种因素控制的,地层间的静压力差及岩石的脆塑物理性质是含矿热液流动富集的主要条件,认为该热液矿床的形成机制受地层产状及岩石脆塑性制约。同时铁嶂锡矿床外围仍有寻找该类型锡矿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贵东-大东山构造带南缘的压扭性断裂是大尖山铅锌矿床最主要的导矿、容矿构造,矿床产于断裂挤压破碎带内靠近上盘与英安斑岩的接触部位,是广东第二大铅锌矿床.通过对成矿时代、控矿构造、矿化特征、成矿温度及成矿物质来源的分析研究,初步证明该矿床成因属中温岩浆热液充填破碎带型;在分析研究了围岩含矿性的基础上,总结出矿区围岩对成矿的贡献:流纹斑岩>英安斑岩>中基性岩脉>变质石英砂岩>中粒黑云母花岗岩.  相似文献   
4.
我国华南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锡矿资源省之一,其锡矿成矿时代从新元古代、古生代、早中生代至晚中生代均有发育,其中以晚中生代锡矿成矿作用最为重要,成矿集中在中晚侏罗世(160~150Ma)和晚白垩世(100~80Ma)。然而,最近在东南沿海成矿带新识别出一期早白垩世锡(钨)(145~130Ma)成矿事件,改变了以往华南锡(钨)矿床时空分布格局。本文在详细介绍东南沿海早白垩世锡(钨)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其成岩成矿时空分布,并与南岭板内锡(钨)成矿作用进行对比,浅析了早白垩世锡(钨)矿的成岩成矿背景和找矿潜力。研究显示,早白垩世锡(钨)成矿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成矿带的粤东和赣州会昌地区,矿床类型以斑岩型和锡石硫化物型为主。与成矿有关的岩石为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斑岩,成因上属于高分异I型或A型,与南岭板内锡(钨)矿相比,具有较高的锆石ε_(Hf)(t)值和较低δ~(18)O值,以及较高成岩温度,表明成岩过程中有较多新生地壳或地幔物质加入。结合区内发育同时期基性岩脉,认为华南这期早白垩世锡(钨)矿形成于岩石圈伸展背景,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有关。最后指出覆盖大面积晚白垩世火山岩的东南沿海地区,火山岩盖层下部具有寻找该期锡(钨)矿床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5.
鸿沟山金矿位于NE向汕头—惠来深断裂带与NW向饶平—大埔大断裂交汇部位,晚侏罗世大北山火山盆地南缘。赋矿地层为头木冲组和银瓶山组碎屑岩,主要受NW向断裂带、破碎带控制,矿体成群分布,呈脉状、似脉状产出。通过对该金矿区地质特征、围岩蚀变、矿体特征、矿床成因等综合研究,初步认为鸿沟山金矿床属热液充填交代为主的脉状矿床。同时对区内金矿富集的地球化学机理进行了推导,探讨了电气石在金富集成矿过程中的贡献。提出了在化探Au异常和电气石化蚀变晕重叠地段找矿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