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6篇
  1992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于完全无露头的低-中级变质并多期变形的变质杂岩,由于变形复杂及地表全无露头,因而在进行构造分析时将会遇到许多困难。例如安徽霍丘群含铁岩系自进行普查勘探以来,迄今未作出肯定的构造解释。困难之处在于:(1)难于确定钻孔中各岩性层的产状及其变化;(2)难于找出连续、稳定的简单标志层。例如该群的不同组中都有类似的岩性层(碳酸岩、片岩、片麻岩)。  相似文献   
2.
1975年和1976年,作者和安徽省地质局332队宿立先、黄清涛同志先后观测了皖南的铺岭组和井潭组剖面,并将部分资料作过初步介绍。1977年作者又到现场观测和收集了牛屋组、板桥组、漳前组的有关资料。本文就是根据已收集的初步资料整理而成。研究地区元古界变质杂岩包括休宁组以前的地层。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将它分为漳前、板桥、木坑(环沙)、牛屋、邓家和井潭(铺岭)六个组分别归于震旦系和前震旦系(表1)。  相似文献   
3.
大别山东段佛子岭(片岩系)群的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镜元 《地质论评》1963,21(3):115-115
“佛子岭片岩系”为张祖还于1956年调查安徽霍山、舒城、桐城、岳西、潜山及怀宁等六县地质时所创立。标准地点在霍山县佛子岭水库。它代表一套以石英岩、片岩、千枚岩、板岩为主的轻变质沉积岩系。厚约2—3千米,褶皱并不剧烈,与下伏片麻岩系呈不整  相似文献   
4.
安徽南部构造格局的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徽南部位于郯-庐断裂带以南。从下寒武系至下三叠统,没有发现典型的地槽复理石和海相火山岩,以及地层间的区域性不整合面接触,一直认为是比较稳定的古生代准地台区。但其中生代历史则迥然不同,巨厚的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间出现区域性不整合接触,强烈的褶皱变形、断裂和岩浆活动,以及同褶皱期侵入岩体与推覆构造等。这种异乎寻常的构造作用,即是大陆板块内部的变形运动,朱夏称板内变格。  相似文献   
5.
霍丘县西部地层暂定为下元古界的霍丘群,在地表全无露头,被不同厚度的震旦系、寒武系、第三系和第四系覆盖。它由低—中级变质的大理岩、片岩、角闪岩、片麻岩和混合岩组成,并受到多期变形和混合岩化作用的影响。铁矿层分布于大理岩和片岩中,呈似层状、层状、透镜状产出,并因褶皱作用而变形,构成大型矿床。含铁岩系的重磁异常等值线长达20余公里,呈向西微微凸出的南北向狭窄带状(图1)。  相似文献   
6.
淮河流域及南黄海中强地震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流域及南黄海地震区(29°—35°N,110°—123°E)在地壳深部结构、活动断层格局及新构造等方面具有由华北向华南过渡的特征。这些特征可能是形成中强地震区的重要构造背景条件之一。 该区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出现稍晚于华南地震区而又稍早于华北地震区,活跃期与平静期内的地震活动强度相差不很悬殊,活跃幕与平静幕的时间变化比较稳定。中强地震的时间间隔呈现重复的序列性特征,地震的经向、纬向分布表现出一百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7.
8.
准地台型多旋回的褶皱变形—安徽怀宁地区中生代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镜元 《地质论评》1979,25(2):58-63
岩层的褶皱变形是一种常见的而又复杂的构造现象。地质工作者常用褶皱变动在时间上的发展情况,将构造运动划分成各个构造期。从褶皱形态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来探索构造应力的作用状况。有时根据沉积特征和褶皱形态可划分出上、下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