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质学   1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是松辽北部重点的油气勘探领域之一,主要为一套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由于河道砂体单层厚度薄、侧向变化快,因此急需对该区开展精细的沉积微相研究,以指导后期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以肇35区块为例,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结合岩心、录井、测井资料,识别层序界面特征,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并以短期基准面旋回为制图单元,编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内的沉积微相展布图,阐明了其演化规律并建立沉积模式。研究表明:泉四段整体为一长期上升半旋回,内部分出7个短期基准面旋回(SSC1-SSC7),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前缘2种亚相,进一步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决口扇、天然堤等多种微相。7个短期旋回中,SSC1至SSC2基准面缓慢上升,发育上升为主的不完全对称旋回;SSC3至SSC4基准面迅速上升,发育对称旋回和上升为主的不完全对称旋回;SSC5至SSC7基准面上升至最高,发育上升为主的不完全对称旋回。沉积相展布受基准面升降变化控制明显,泉四段自下而上经历了三角洲平原-平原、前缘过渡-三角洲前缘,局部浅湖的演化过程,整体为一次水体由浅变深的湖侵过程。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层序——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随着对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集层的重视和大力勘探,中二叠统栖霞组发育的滩相储集层成为盆地内寻找新气源的有利层位之一。文中根据岩心观察、野外剖面实测和室内镜下岩石薄片鉴定分析,并结合各种沉积相标志研究,确定研究区栖霞组主要发育浅水型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其可进一步划分为碳酸盐岩台地相及若干亚相和微相。以Vail的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以岩性—岩相转换界面为主的层序界面识别,确定栖霞组发育2个Ⅱ型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划分出TST和HST两个沉积体系域。在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基础上,以层序格架内体系域为编图单元,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编制了各体系域的岩相古地理图并对其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各相带储集物性特征,认为台缘滩和台内滩为最有利储集相带,尤以SQ2-HST滩相颗粒灰岩经过白云岩化改造后更具储集意义。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和储层预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四川盆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发育有碳酸盐台地相沉积体系和碎屑岩—碳酸盐混积沉积体系以及混积潮坪、开阔台地、局限台地和蒸发台地等四种相类型。以沉积相和层序界面识别为依据,将四川盆地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划分出3个三级层序和6个体系域,编制了四川盆地嘉陵江组各体系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对鲕滩和白云岩储层的分布规律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嘉陵江组自西向东相带分异明显,其中在海侵体系域以开阔台地相沉积为主,在盆地东部和中部一带发育有台地浅滩相储层;在高位体系域时期以局限—蒸发台地相沉积为主,在盆地北部和东北部发育有晶粒白云岩储层,据此指出了盆地有利含油远景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4.
宜昌地区下奥陶统主要为一套台地相碳酸盐沉积,间夹页岩,其中的特征沉积为发育有较多的生物礁。造礁生物主要有海绵类、瓶筐石类、有柄棘皮类、苔藓虫及蓝细菌和Pulchrilamina等。在下奥陶统含礁层系中识别出四种生物相:(1)壳类生物相:发育有Tritoechia-Pelmatozans群落和Tritoechia-Pomatotrema群落;(2)礁生物相:包括Batostoma群落、Calathium--Archaeoscyphia群落、Pelmatozoans--Batostoma群落、Archeoscyphia群落和Calathium--Cyanobacteria群落;(3)静水生物相:发育有Acanthograptus--Dendrogptus群落和Yichangopora群落;(4)异地生物相:产有异地埋藏群,即Nanorthis--Psilocephlina埋藏群。含礁层系存在四个海平面变化旋回,生物礁的发育明显受海平面的升降速率与容纳空间增长速率的控制。生物礁多形成于高海平面时期。由于本区的海平面在上升过程中存在多个次一级旋回,致使生物礁具有数量多、分布广以及厚度薄和规模小等特点。造礁群落存在着演替和取代两种形式,前者有利于生物礁的发育,后者则表现为礁体的衰亡。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柯坪地区奥陶系发育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深水陆棚-盆地两大类沉积体系和局限台地、开阔台地、陆棚和盆地等4种相类型。通过露头剖面的详细观察,在该区识别出局部暴露不整合和淹没不整合两类层序界面,以此为依据将该区奥陶系划分为9个三级层序。通过对层序格架内碳同位素和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分析表明,不同层序界面及层序内不同体系域的δ13C和元素地球化学组成有明显的差异,并呈现出有规律性变化,反映出该区奥陶纪发生了多次海平面升降变化。研究表明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特征可以作为层序地层学研究的辅助标志。  相似文献   
6.
7.
鄂中地区中奥陶统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
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白云岩储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模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区内白云岩的岩石类型及储集性。结果表明该区各类白云岩主要孔隙类型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粒间原孔、晶间孔隙、铸模孔、裂缝性溶洞、裂缝等。结合物性资料表明颗粒砂屑溶孔云岩及鲕粒溶孔云岩为Ⅰ类优质储层、鲕粒云岩及砾屑云岩为Ⅱ类好储层、结晶云岩为Ⅲ类较差储层、泥一细粉晶云岩为非储层。  相似文献   
9.
石炭系黄龙组为四川盆地天然气藏的主力产层,经过多年的勘探开发工作,目前已进入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阶段,因此加强对该区储层发育特征及分布预测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中以精细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为基础,结合扫描电镜、物性和孔隙结构等资料分析,对该区储层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分析,预测了该区有利储层分布区域。研究表明,四川盆地石炭系黄龙组主要发育局限台地潮上坪-潮间坪-潮下坪沉积,其中潮间-潮下坪中浅滩微相沉积发育;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残余)颗粒白云岩、粉-细晶白云岩和云质岩溶角砾岩,储集空间以晶间孔、晶间溶孔为主,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和裂缝次之;储层孔隙度分布范围为0.03%~30.67%,平均值为2.59%,渗透率分布范围为0.001~290mD,平均值1.56mD,为低孔特低渗裂缝-孔隙型储层,孔渗相关性较好,孔喉组合以小孔-中、细喉为主。该区储层发育主要受岩性、沉积相、成岩作用及后期暴露岩溶作用等因素控制,其中浅滩相颗粒云岩和潮坪相晶粒云岩原始储层物性较好,控制了储层分布的范围及规模;后期白云化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基础,具多期次、多成因的特点,其中以准同生期和早成岩期白云石化作用对优质储层形成最为有利;古岩溶作用扩大储层范围,其分带性及不同溶蚀带的岩溶流体水动力条件、岩性特征及古地貌环境对岩溶储层空间展布规律和发育规模具直接控制作用,是提高储层质量的关键。根据该区白云岩厚度分布图、云质岩溶角砾岩厚度分布图和储层孔隙度分布图,选择孔隙度大于3%的等值线作为约束边界,预测出研究区有利储层分布区域,其中Ⅰ类储层7个、Ⅱ类储层5个,上述研究成果对该区储层预测及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物相及其分区的研究对于川西地区中二叠世—中三叠世的古生物古地理、古板块等特征的恢复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研究区内二叠系—三叠系生物化石丰富,其门类主要有腕足类、珊瑚、蜓类、菊石、牙形石、头足类、双壳类及有孔虫等。研究表明,这些生物门类的分布受沉积环境控制较为明显。在对生物群落划分和研究基础上,根据其与沉积特征的组合规律,在研究区识别出6种类型的生物相。通过对生物的生态类型、产出岩性以及对应沉积相类型等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中二叠世—中三叠世生物相模式,并详细阐述了各类型生物相中的生物类别以及典型群落等特征和含油性特征。根据生物的生态、地理分布特征及生物相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组合规律,将川西地区中二叠世—中三叠世划分为3个生物相区,认为台地生物相区受控于扬子台地的发展,盆地生物相区受控于龙门—松潘海槽的发育。生物相类型的分布特征表明,台地型和缓坡型生物相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主体区域,体现了其分布主要受控于扬子台地,而深水盆地型生物相则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边缘区域,反映出其分布主要受控于其北部的龙门海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