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质学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王在霞 《地质论评》1958,18(5):封三
太行山的构造问题及其东西麓的矿产多年来历经中外学者的调查研究,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著作,普遍都认为太行山是一个背斜。它的成因系受到来自西北—东南方向的侧压力,它使太行褶皱成为背斜,且由于压力不平衡而造成的背斜和向斜,均不对称。此论点突出的表现在侯德封、立严岩(日本地质学会会长)  相似文献   
2.
四川中生代含煤建造形成于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煤系地层沿四川盆地周围的大邑、彭灌、广元、万源、巫山、黔江、古蔺、筠连等地分布;盆地内部在达县、重庆、永荣、资威、乐山、雅安以及川滇古隆起区上的石棉、甘洛、会理、盐边、宝鼎等地都有广泛分布。   相似文献   
3.
王在霞  张玉成 《地质论评》1983,29(5):450-451
在印支运动作用下形成的四川聚煤盆地,是一个四周具有明确边界的大型同沉积盆地。从晚三叠世经侏罗纪,至白垩纪的漫长岁月,沉积范围大体一致。控制聚煤盆地西北边界的江油-灌县断裂,活动性较强,致使龙门山隆起区强烈上升,是聚煤盆地丰富的碎屑物供给源;盆地内部以华云山断裂和龙泉山断裂为界,将盆地划分成三个二级构造单元:即西部坳褶带、川中宽缓褶带和川东褶带。早中生代四川聚煤盆地自晚三叠世开始,共经历  相似文献   
4.
王在霞 《地质论评》1960,20(5):213-214
在地质论评1960年2期发表的尚冠雄、汪曾荫、罗世杰三同志所著“江西省煤系地层的一般情况及萍乐拗陷乐平煤系的若干特点”一文中,综合性地叙述了江西省的地质发展史、江西省三个主要含煤岩系的分布及岩性特征,就中对江西省境内最重要的晚二迭世乐平煤系作了较详细的分析研究和对比,提供了许多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建設高潮中,东北各省的工業正在蓬勃地發展着,因此需要不同牌号煤的量日漸增加。除滿足目前所需要的質和量以外,还应为第二个和第三个五年計划及以后年代的工業建設的需要准备資源条件。为此除擴建、恢复、新建現有生產矿区的礦井外,在新区進行大規模的物理探礦、地質調查和進一步的勘探就更加重要。东北各省的煤田在敌伪时期,日人曾在大范圍內進行过掠夺式的調查和开采。解放后,在党的正确領  相似文献   
6.
一、概述最早的含煤地层在湖南见于上泥盆系的顶部(湘西北),部分地区见于泥盆石炭纪的岳麓山砂岩中(湘潭、湘乡)。由于煤薄质劣,分布不广,目前对其注意尚很不够。此外,在下寒武东普遍发育着1—2层黑色页岩,局部地区含炭量可达10—15%,并有少量挥发分,故有人称其为“石煤”。多开采用以烧石灰和砖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