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7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甘宁盆地中部马五段上部成岩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陕甘宁盆地具有较有利的成岩层序地层学研究条件。根据多种资料,将盆地中部马五段上部划分出八个准层序。准层序内部的酸不溶物含量、自然伽玛、曲线、稳定碳同位素值及残余含盐量等参数呈现规律性变化,这为相似类型的地层的准层序划分提供了新的方法。在不同的成岩作用中,准层序上站的溶解作用/去膏化作用明显强于准层序下部;准层序上部多为准同生白云岩化形成的泥-粉晶白云岩,下部则多为再次云化形成的细粉晶-粗粉白云岩,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滨沙山地区景观结构及土地荒漠化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鄱阳湖周围分布着一系列砂山,由于历史时期人为不合理的经营活动,加之该地区特定的自然环境,荒漠化发展迅速,其标志是流沙面积的扩大,对当地群众产生生活构成新的威胁。本文以江西星子县和都昌县砂山为例,运用卫星像片初步分析出星子县流沙面积占其砂册面积的12.08%,都昌县流沙面积比重为20.3%,处于中度荒漠化发展阶段,最后进一步分析分析了荒漠化发生与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3.
荒漠化及其系统过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荒漠化是全球重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荒漠化及其系统过程认为,荒漠化是在土地利用系统中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植被覆盖度下降,并通过一系列反馈机制形成的土地退化过程。由于系统内植被破坏对土壤侵蚀存在放大效应,应注重对我国南方山地丘陵水蚀荒漠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周劲松 《地理科学》1996,16(1):79-87
高台绿洲为例,分析产业结构在历史各阶段的特点以及用灰色模型CM(1.1)加以预测,8将绿洲划分为原始牧业绿洲,传统家牧绿洲,新型产业绿洲,并指出绿洲产业化是其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荒漠化概念及其实践意义雏议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周劲松  濮励杰 《中国沙漠》1996,16(2):191-195
根据近年来有关荒漠化会议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国情对荒漠化概念进行雏议,认为水土流失(水蚀)是荒漠化(即土地退化)的主要类型之一,是我国东部湿润、半湿润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子,重视和开展该地区土地退化的研究对于荒漠化理论和社会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周劲松  赵澄林 《沉积学报》1999,17(12):747-751
根据多种资料在陕甘宁盆地中部马五段上部划分出8个准层序,对每主导以序作了详细的描述,它们大多与自然伽玛曲线对应良好,且均为米级规模,顶部我炙含膏云坪微相,反映持续暴露的语气充分,认为它们是由他旋回作用形成的。受海平面升降的控制,准层序内δ^13C值先升后降,并且由于其形成的早期和晚期石膏和石盐含量各不相同准层孔隙度和残余含盐量逐渐升高。准层序内南和有机质的含量变化也导致酸不溶物含量逐渐降低。岩石的  相似文献   
7.
建立绿洲持续农业的构想:以甘肃高台绿洲为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储茂东  周劲松 《中国沙漠》1998,18(4):379-384
以甘肃高台绿洲为例,认为绿洲处于干旱生境中,系统脆弱,自然资源配置不佳且利用不合理,生态与经济效益低下,不利于其长期稳定的发展,持续农业是其发展的最佳选择,建立绿洲持续农业应构建绿洲农业生态系统—农业工程与技术系统—农村社会系统组成的复杂巨系统。  相似文献   
8.
9.
周劲松 《自然资源》1995,(4):20-25,40
绿洲生于干旱生境中,系统脆弱,自然资源配置不佳且利用不合理,生态与经济效益低下,不利于其长期稳定的发展,本文以高台经洲为例对绿洲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及其发展方向作一简要,分析指出持续农业是其发展最佳持续,并对建立绿洲持续农业提出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0.
黑河干流坡面级联系统及水土平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劲松 《中国沙漠》1995,15(2):165-169
通过对黑河干流坡面级联系统及水土平衡的分析,指出山地、绿洲、荒漠是以水为纽带构成的一个完整的自然地理系统,绿洲沙漠化的防治要考虑到系统的相互联系,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上考虑对系统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