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质学   3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合富碱斑岩群是滇西金沙江-哀牢山富碱侵入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研究认为富碱侵入岩的成岩物质来源与地幔源区有关,成岩过程和成岩后遭受地幔流体交代作用。本文通过对富碱斑岩中花岗岩包体的岩相学和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研究,初步揭示了地幔流体作用与花岗岩包体的关系,为该区带化学成分上更偏酸性的富碱侵入岩提供成因依据。  相似文献   
2.
角闪石族和辉石族矿物的系统矿物学分类命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闪石族和辉石族矿物是链状硅酸盐矿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中的许多矿物种属于造岩矿物和/或工业矿物,具有重要的成因矿物研究意义和工业应用开发价值。国内学者对它们的分类命名和基本系统认识主要源自于王璞等(1984)编著的《系统矿物学》。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矿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原有的矿物基础资料和分类命名都在不断更新与完善,迄今已有专业学术机构和学者在不同年代陆续发表了不同版本对该两类矿物的修订或修改意见,但一直没有统一整合,导致在涉及该两类矿物的应用研究中,在分类命名上与国际标准不统一。根据本课题组在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新编《系统矿物学》)所承担的研究任务和当前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文系统归纳、梳理并综述了角闪石族和辉石族矿物的分类方案和命名原则,使分类命名统一标准、原则和认识并与国际接轨,这有利于该两类矿物的理论研究与开发应用,更好地支撑地质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滇西玉龙县小桥头硅化霓辉正长斑岩中,含有较多镁铁-超镁铁质深源包体岩石。经岩相学和电子探针及扫描电镜分析发现,伴随交代蚀变,寄主岩和各类镁铁-超镁铁质包体岩石中,普遍发育沿粒间和矿物晶体裂隙或解理纹贯入或穿插的黑色不透明物质,主要由微晶硅酸盐矿物和磁铁矿组成。本文研究认为,硅酸盐矿物与磁铁矿在背散射电子图像中表现为熔离特征,这种在透光显微镜下呈黑色不透明的微晶固体,是引发交代蚀变、具熔浆流体特点和超临界流体性质的地幔流体交代作用的一种微观表现。  相似文献   
4.
微细浸染型金矿深源矿质和流体地球化学示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秋霞  刘显凡 《贵金属地质》2000,9(2):97-99,104
在宏观和微观地质特征研究研究上,运用硅同位动力学分馏原理,结合硅质阴极发光分析。论证了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成矿硅质、矿质和流体主要直接来源于上地幔分异或深部循环的超临界流体,并认为这种深部因素可能对形成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对该类型金矿的成因研究及找矿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黔西南和挂西北微细浸染型金矿硅化与金矿化密切相关为依据,重点采用硅同位宋结合硅质阴极发光分析,再配合地质特征、成矿时代、系列元素、其它稳定同位东和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并应用纳米成矿理论,探讨了该类型金矿含矿流体的起源、运移和成矿过程,认为原生含矿硅质流体可能主要直接起源于上地幔分异,其运移成矿过程表现为:沿深大断裂主通道由深至浅快速运移时,沿途进人次级容矿构造并向不同的有利于赋矿的地层渗透交代而成矿,初步揭示了有一定深度和埋廒封闭条件是该类型金矿成矿的有利条件,具有在深部形成大型和超大型矿床的潜在远景。  相似文献   
6.
锡矿成矿带赋存于海西期花岗岩体中,沿卡拉麦里构造带呈北北西向展布。矿床类型主要有钠长石化蚀变花岗岩型、石英脉型、云英岩脉型及钠闪石-石英脉型。矿体物质来源无疑是由花岗岩提供的。据岩石学和岩石化学的研究证实,花岗岩为多阶段、多期次的复式杂  相似文献   
7.
滇黔桂微细浸染型金矿铅同位素组成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滇黔桂微细浸染型金矿铅同位素组成及应用*刘显凡刘家军朱赖民(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卢秋霞(成都理工学院,成都610059)关键词微细浸染型金矿铅同位素组成矿质来源上地幔分异混染滇黔桂1矿床地质背景研究区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与华南加...  相似文献   
8.
秦岭造山带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区带之一。研究发现,南秦岭杨家坝多金属矿区中元古界碧口群火山沉积岩系中原以为所夹的“白云岩”在产状上具侵入接触关系,并且从岩相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论证,确认其为源自地幔的碳酸岩;岩石总体表现为明显富集轻稀土、大离子亲石元素,尤以Sr、Ba相对富集,而过渡元素,尤以Ti、Cr、Ni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则表现为矿化蚀变较之弱蚀变和无蚀变相对富集,这与岩相学研究伴随硅化和硫化物蚀变而发育多金属矿化,以及同位素系列研究表现强烈相似于EMⅡ型富集地幔背景,并具碳酸岩与碳酸盐岩的过渡特征形成呼应,暗示矿区碳酸岩及相关矿化的形成,可能与秦岭造山带从中元古代到中新生代发生同生成矿,或构造体制转换并伴随后造山期强烈陆内造山作用导致的壳幔叠加改造密切相关,是重大深部地质事件的标志。碳酸岩的发现和确认,为论证本区深部地质地球化学动力学事件和过程,以及壳幔混染对成矿的贡献提供了新的岩石学证据。  相似文献   
9.
在云南马关碧(钾)玄质火山角砾岩中发现了一类特殊包体,呈红色与黑色两种。经X射线粉晶衍射鉴定,红色者为以锰铝榴石为主要结晶相的隐晶—非晶质混晶,黑色者为以绿辉石为主要结晶相的隐晶—非晶质混晶。两种矿物混晶包体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熔浆玻璃或熔体囊,它们具有同源演化的相似地球化学特征。文中通过对两种矿物混晶包体的显微特征与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它们是亏损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并作为一种不混溶熔体成分被碱性玄武岩浆携带、运移上升。它们代表了石榴石相(榴辉岩相)地幔源区组分,暗示新生代时期软流圈上涌除释放小体积交代熔体交代上地幔使其富集之外,还造成岩石圈地幔拆沉,尖晶石相地幔组分向石榴石相地幔组分转变。另外,据两种混晶包体与其他类型包体和寄主岩岩浆的不同来源,推测马关地区深部岩石圈地幔经交代作用发生过两次转换。首先是由原始地幔向亏损地幔转化,并发生部分熔融,其后是由亏损地幔转化为富集地幔,形成富碱岩浆和与其互不混溶的进一步富集成矿元素的地幔流体。由此暗示滇西地区与富碱斑岩有关的多金属成矿作用即受制于这一深部地质过程与壳幔混染机制。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老王寨金矿围岩、蚀变岩石、矿石的显微岩相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的系统研究发现:伴随硅化、碳酸盐化等蚀变和硫化物矿化,岩(矿)石中发育沿粒间、裂隙或角闪石解理纹贯入或穿插的黑色不透明超显微隐晶,经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鉴定,该固体物质主要由超显微晶石英、硅酸盐、碳酸盐、硫化物以及呈熔离交生关系的金红石、白钨矿和镜铁矿(磁铁矿)组成;熔离交生结构与沉淀共晶结构共存的特有岩相学特征指示成矿流体具备由熔体性质向热液性质转化的特性。结合岩(矿)石稀土微量元素研究,认为这种在透射光显微镜下呈黑色不透明的超显微隐晶固体物质,是具熔浆流体特点和超临界流体性质的地幔流体引发交代蚀变的直接微观表现之一;在交代蚀变过程中其性质由熔浆向地壳热液过渡,同时与地壳物质发生混染而有利于成矿作用的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