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25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 实验地震学是地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地震预报学不可缺少的一个分支。自从1962年茂木清夫证实岩石在破裂过程中的微破裂频幅关系与天然地震的频度震级关系同样遵从古登堡-李希特公式后,人们更进一步地将岩石样品和模拟样品的破裂过程与地震实际观测资料进行对比研究,并寄希望于从这类模拟实验研究中得到地震预报的启示。1966年Brace等提出粘滑可能是地震发生的一种物理机制,有关断层粘滑的模拟实验也随之受到更多的重视。伴随实验室研究的深入开展,若干地震震源理论  相似文献   
2.
引言 茂木清夫首次把岩石样品和模拟样品破裂的声发射序列与天然地震的序列特征加以对比研究,指出两者存在极其相似的序列特征,并进一步指出这种序列特征主要是由介质物性的均匀程度所决定的。Scholz从不同的角度重复了茂木的实验,但认为岩石样品  相似文献   
3.
4.
地磁Z分量日变幅度相关分析与唐山7.8级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给出了唐山地震前后昌黎台、宝抵台和北京台相对红山台地磁场垂直分量Z日变幅相关分析的结果。结果表明震前三台均有异常显示,昌黎台最为明显,异常时间为数月,异常幅度为数伽马。综合文献[1,2]及本文结果,简单讨论了这类变化的可能机制,提出包体破裂失稳—孔隙流体扩散—包体膨胀硬化过程可能是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唐山地震前后地磁Z分量功率谱异常性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山地震前后,在昌黎地磁台和北京地磁台观测到地磁垂直分量Z十数天功率谱成份的振幅相对于远离震中的红山台有程度不等的异常变化。北京、昌黎二台相对红山台的地磁Z分量下午日变幅步长为15天的相关分析,表明在同一时段相关系数r降,偏差σ上升,说明二台与红山台间,存在着周期接近于统计步长半月的非一致变化。与此相应,西集、塘沽地电(自然电)场记录、旺_11和鄚_1废油井自喷及余震(M_L≤3.0)日频度功率谱均显示半月周期变化。 本文试图用孔隙流体扩散及包体膨胀硬化的周期效应解释上述周期性现象。  相似文献   
6.
利用我国及邻近地区(北纬25°—55°,东经105°—145°)14个台站1969—1978年地磁总场强度 T 和垂直分量 Z 绝对观测的年均值时序曲线,经平滑后求得各台逐年的年变率,在空间模式的基础上进而求得 T、Z 年变率随经度、纬度和时间的二次时空分布模式。以此为地磁长期变的时间—空间参考场,审核了昌黎、宝坻、青光、北京和红山五个台站及10个测点截至1978年底绝对测量资料。发现昌黎台地磁垂直分量 Z 自1973年起至1976年系统偏离由参考场计算的拟合曲线,1975年偏差达最大值,幅值为 10r,1976年大震后至1978年底实测值与拟合曲线相当吻合;位于唐山极震区的唐山测点 Z,在1975—1976年系统偏离拟合曲线-12r;位于唐山余震 M_s=6.9震中附近的宁河测点 T 与拟合曲线系统偏差 8r,此测点位于蓟运河断裂之东侧;断裂西侧的东堤头测点T 的系统偏差为-1Or。Z、T 二分量总的异常展布范围与震源区基本相符。距震中位置较远的台站和测点未有超出2σ的偏差。实测值相对于拟合曲线的系统偏离可能是唐山地震的震磁效应。  相似文献   
7.
Nucleation of earthquakes and its implication to precursor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In the middle of 1990s, the argument about nucleation phase occurred. Ellsworth and Beroza(1 995) studied the wave records of 30 earthquake events, which initiated slowly. Ellsworth, et al calledthem as nucleation phase. They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moment, duration time and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ain shock behind. Scherbaum (1997a, b) proposed his different view andsuggested that some of the recording of the long period initial of seismic wave was misinterpret…  相似文献   
8.
典型构造微破裂集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大理岩破裂实验,考察了典型构造中微裂纹的演化、集结的过程和特征.根据损伤理论,分析了构造对微破裂演化的控制作用.根据微破裂集结临界条件的相似原理,认为这些特征可以类推到公里尺度,它们有助于解释地震中短期阶段的前震或广义前震分布,作为地震前兆的一次效应.其它物理效应为二次或三次效应.微破裂集结时局部密度突然加大,有助于解释部分前兆记录突跳现象.非集结部分出现部分微裂纹愈合,密度反向变化,有助于解释一些前兆记录在短临阶段记录中出现反向的现象.考察了不同构造的不同部位微破裂萌生和演化的范围差异,这些差异有助于解释不同地质构造孕震区域的孕震过程,从而可解释板缘和板内地震前兆记录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被不同观点学者分别引用,以论证地震是否有前兆记录的问题.然而,在考察不同地区的前兆记录时,必须注意不同地区的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9.
10.
唐山地震前后地磁Z分量功率谱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 在提取震磁信息的工作中,由于地磁场的时序曲线是由各种周期的波形构成的,而不同频率成分的成因和时空特征各不相同,它们反映着不同的物理过程和物理背景,所以为了从频率域中识别震磁信息,首先应建立地磁场的正常谱结构,研究每一谱成分的形态和时空分布,进而揭示其本质,寻找不同物理过程对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