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2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对湿度对大气气溶胶粒子短波辐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杨军  李子华  黄世鸿 《大气科学》1999,23(2):239-247
利用Mie散射原理和重庆实测气溶胶资料,详细计算了边界层内单个气溶胶粒子的光学特性参量,气溶胶粒子群体的散射、吸收、消光系数及不对称因子、散射比、光学厚度;进而采用二流近似和累加法计算了边界层内太阳短波辐射增温率。目的在于研究相对湿度对以上各特性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湿度在65%~95%之间变化时,对气溶胶粒子群体光学特性参数和太阳增温率的影响在量级上可与气溶胶粒子浓度成倍变化的影响相比拟。  相似文献   
2.
南京市PM2.5物理化学特性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夏、冬两季,分别在南京市4个站点进行为期7天的气溶胶PM2.5采样,同步采集并分离主要排放源的PM2.5样品,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分析得到气样及源样中PM2.5的化学成分,对南京市PM2.5的物理化学特性、富集因子进行了分析,并应用化学质量平衡法(CMB)计算各类源对气溶胶PM2.5的贡献。结果表明,南京市PM2.5的夏、冬平均值分别为69.1、139.5μg.m-3,PM2.5/PM10的全年平均值为63.9%;富集成分中,S、As、Zn、Pb等主要来源于人为污染源,Na则主要来源于海洋。来源解析的结果表明,各类污染源对南京市气溶胶PM2.5的贡献率分别为:扬尘37.28%、煤烟尘30.34%、硫酸盐9.87%、建筑尘7.95%、汽车尘2.98%、冶炼尘2.57%、其他源9.01%。作者还对扬尘中的PM2.5进行了来源解析。  相似文献   
3.
常州市大气气溶胶颗粒来源解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黄世鸿  沈恒华 《气象科学》1995,15(2):92-100
用“化学元素平衡法”对常州市气溶胶来源进行鉴别,结果表明:土壤尘对TSP和IP的贡献率居首位,分别占30%和40%,燃煤尘和建筑尘对TSP的贡献率各占25%,对IP的贡献率,前者为21%,后者为17%,钢铁尘,对TSP和IP贡献率分别为2.5%和4.1%,汽油尘对TSP贡献率小于1%,对IP为3.4%。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1990年8月对长白山云雾降水的考察资料.分析了云水和雨水的PH值、电导率以及化学组分,云雨水酸度呈弱酸性,但也出现了PH值低于5.6的硫酸盐水型,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一种可清晰地显示孤立气泡内部运动的实验方法。当气泡部分地进入密度不连续层时,除在气泡内生成一个对称主涡环外,还可出现另一个对称的同向次级涡环,其面元比主涡环小一个量级。同向次级涡环的发现揭示了气泡内部运动的细致结构。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区边界层大气气溶胶辐射吸收特性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黄世鸿  李子华  杨军 《高原气象》2000,19(4):487-494
采用粒子采样法对中国23个地区边界层气溶胶的吸收系数作了测量,研究了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地区边界层气溶胶的吸收系数在10^-6-10^-3m^-1之间,明显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四川盆地和贵州有一相对较高的中心,吸收系数与粒子含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4,吸收系数与粒子含量的分布一致性较好。小颗粒的吸收性能好于大颗粒。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收集雾淞和雪样的方法。对1983年冬——1984年春在纽约州Whiteface山收集的8个冷云系统的雾淞和雪样的化学组份分析表明:雾淞中的PH值均比雪中的低;除少数例子外,雾淞中的离子成分含量一般都高于雪。实验表明,霜样中的离子浓度比雾淞中的低得多。这证明,过冷云中的Bergeron—Findeison过程是造成雾淞和雪PH值和离子浓度差别的主要原因,这可部份地解释降水化学成份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1990年南京市六个监测点近500个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样本对雨水酸度的缓冲能力。结果表明,市区TSP酸碱性空间分布有明显差异,与同期酸雨频率的差别相一致。对颗粒进行分级采样后分析表明大颗粒具有较强的缓冲作用。即使在同一城市,TSP的酸碱性质同样也存在空间差别,因而也是导致酸雨频率空间非均匀性分布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我国东南沿海两次沙尘的化学特征及其源地探讨   总被引:21,自引:10,他引:11  
通过对1992年4月10 ̄14日中常州和1998年4月14 ̄17日在西安及南京两次沙尘和天气过程的分析,叙述了沙尘和非沙尘总悬浮颗粒物化学特性的差异。通过与各类土壤化学特性比较以及沙尘发生期的天气背景分析,指出了两次沙尘的可能源地和利用化学元素平衡法定量地求现西北土壤源在沙尘中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0.
李如祥  黄世鸿 《气象科学》1996,16(4):362-367
本文利用云内成雨清除模式和云下雨水冲刷清除模式讨论了云内和云下致酸物质的清除、酸化过程。计算结果表明,雨不酸化主要是在云内形成、而云底之下雨水对清除酸化过程是不重要的。而对流引起的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对污染层内致酸物质的浓度变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