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质学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象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敞开气象大门 ,让公众走进气象 ,这是气象部门自我挑战、自我鞭策、提高气象服务质量的具体表现。由辽宁省气象台组织开展的“义务气象质量监督活动” ,在辽宁省气象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下 ,在辽宁省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以及其他行业代表的大力协助下 ,已开展一年多了。一年多由气象质量监督员们反馈的大量信息 ,对于省台如何做好贴近百姓的天气预报 ,了解公众对天气预报的应用情况 ,提高预报准确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来自全省 2 9个市县的 30名义务气象质量监督员中有干部、工人、农民、教师 ,其中大部分来自…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辽宁省气象台充分利用与新闻媒体合作的优势,对气象服务内容进行深加工、精包装,并通过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不断满足社会各界对气象的需求,让气象更加贴近百姓生活。  相似文献   
3.
1960-2011年辽宁省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0-2011年辽宁省61个国家气象站地面20-20时降水及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辽宁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年平均大暴雨日数为6.5 d,年平均影响范围为17.5站次,两个大暴雨多发区分别位于辽宁东南部和南至西南沿海地区。辽宁东南部大暴雨多发区由于受台风、江淮气旋、华北气旋和蒙古气旋等多种系统及地形影响,易出现区域性和局地性大暴雨,大暴雨发生次数较多,降水量变化较大;降水量和降雨强度极值均较大,大暴雨中心出现在凤城,降雨强度最大达212 mm/h-1。南至西南沿海大暴雨多发区易受台风和华北气旋及地形影响,以区域性大暴雨为主,降水量和降雨强度极值也较大,但最大降水量和降雨强度极值均与大暴雨日数的中心不一致。区域性大暴雨的降水量极值对大暴雨降水量极值的贡献最大。大暴雨平均降雨强度的逐时变化呈单峰型分布,08时降雨强度达最强,20时降雨强度最弱。辽宁省大暴雨日集中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8月大暴雨日略多于7 月。最早和最晚区域性大暴雨均是受江淮气旋影响,并出现在辽宁省南部地区。大暴雨日数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化,主要年代际变化周期为10 a。区域性和局地性大暴雨主要周期分别为36 a和10 a。预计未来6 a辽宁省仍处于大暴雨较多的阶段,并可能多以局地性大暴雨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4.
1 引言 东北冷涡是发生在东北地区及其附近的高空冷性低涡,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末夏初和秋初出现最多,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带来连续数日的低温、阴雨、暴雨、冰雹、雷雨大风等天气,是东北地区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然而目前对它的活动规律、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尚未充  相似文献   
5.
应用Visual Fox Pro编程语言,建立了辽宁有测站记录以来任意时段降水、温度、500hPa环流形势统计分析查询系统,对实时的气象要素、天气形势进行气候统计分析,可为领导决策等提供气象信息服务产品。  相似文献   
6.
综合应用天气动力统计方法,对T106L19数值产品进行解释应用,制作辽宁夏季暴雨预报。首先将影响辽宁夏季降水的环流分为特定、低涡、台风型,再根据天气动力学逐型选取显著预报因子,最后逐型建立逐步判别预报方程。天气系统自动识别技术的应用使本预报系统完全客观、自动。对1997、1998年汛期的暴雨过程做出了较准确的预报。  相似文献   
7.
利用BP(误差反向传播)神经网络建立辽宁灾害性天气预报系统。介绍了夏季降水的神经网络结构、学习算法和业务应用情况。结果表明,神经网络技术适于用预报气象要素。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 由辽宁省气象台、辽宁省气象学会举办的2004年度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于2005年3月18日在辽宁省气象台举行。来自辽宁省气象台、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民航东北空管局气象中心、辽宁省专业气象台以及9个市地气象局30多名技术人员参加了交流会。  相似文献   
9.
10.
近年来,辽宁省气象台充分利用与新闻媒体合作的优势,对气象服务内容进行深加工、精包装,并通过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不断满足社会各界对气象的需求,让气象更加贴近百姓生活。1 利用电视宣传气象当今,电视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最广泛、最快捷的主要传媒之一。气象台紧紧抓住这个特点,对天气预报节目不断改版翻新,让节目的内容更具针对性且贴近人民生活。过去,天气预报用语都是老套路:阴、晴、雨、雪、气温、大风,观众习惯了,政府部门习惯了,服务用户也习惯了。他们的共同反映是:天气预报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是在不断地增加,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