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基于ArcEngine的乌梁素海湿地数据库管理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乌梁素海湿地数据管理的需求,采用ArcGIS Engine工具包进行乌梁素海湿地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从乌梁素海湿地数据管理的需求分析、数据的采集与集成,到湿地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及该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对该数据库系统功能的数据管理模块、图形制作模块和湿地数据分析模块等进行了介绍和描述。该数据库系统既是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的数据基础,又是乌梁素海湿地资源信息综合智能管理平台的基础数据来源,对乌梁素海湿地资源数据的管理及湿地恢复与重建辅助决策支持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六种湿地植物适盐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长在相同盐份条件下的田菁、星星草、碱篷、芦苇、苦苣菜和狼尾草地上部分、根部的含水量、Na+、K+含量及生物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碱篷、田菁、狼尾草、芦苇和星星草在不同生长期表现出了较强的适盐性;碱篷根部具有较强的输送Na+和K+的能力;田菁地上部和地下部具有较高的含水量,其根部截留Na+和K+的能力较强;狼尾草根部生物量较大,且具有较强的截留Na+的能力;芦苇地上部分和根部均可积累大量的Na+量;星星草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含水率,生长后期含水率呈上升趋势,绿期较长。因此,可利用这些植物进行筛选及优化配置,更好地适应当地水土条件,促进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和湿地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3.
韦玮  王林  陈权亮  刘毓赟  李珍 《大气科学》2020,44(1):122-137
基于我国762站均一化逐日平均和逐日最低气温数据集,对我国年最低气温的概率密度分布的分析表明,我国年最低气温的概率密度呈现清晰的双峰分布特征。进一步考察其原因发现东亚冬季风盛行期间我国年最低气温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差异,以冬季气候态气温的0℃为界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气候区。综合不同气候区内年最低气温所在日期的概率密度分布的结果,将11月16日至次年1月15日划分为前冬,次年1月16日至3月15日划分为后冬。在此基础上,通过依赖于季节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分析了近56年我国前冬和后冬气温在年际变异上的特征,并进一步利用NCEP/NCAR全球日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合成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其对应的大气定常波和瞬变波特征。结果表明:年际变化时间尺度上,我国前冬和后冬气温演变仍表现为前、后冬同相演变和反相演变这两个主要模态。同相演变模态环流异常的空间形态在前冬和后冬较为一致,并随着前冬向后冬的推移其环流异常的强度在不断加强;反相演变模态则对应了环流异常在前冬和后冬的相反变化,且其环流异常的空间形态在前冬和后冬有较大不同。对大气波动特征的分析表明,瞬变波的动力和热力的强迫作用以及定常波能量向下游的频散对北大西洋至欧亚大陆上定常波列的维持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相演变模态中,北大西洋上的波列将能量从北美向欧洲地区传播,加强了后冬欧洲地区的高压异常,该中心在后冬向下游的能量频散显著增强,形成了一个自欧洲经喀拉海以东至贝加尔湖附近的定常波列,大气瞬变波所引起的动力和热力强迫对该波列位于欧洲和贝加尔湖地区的大气活动中心的维持和发展具有正的贡献。反相演变模态中前冬的波动特征与同相演变模态后冬基本一致,而后冬则表现为从北大西洋中部向格陵兰岛传播,并进一步向东经乌拉尔山附近传向青藏高原北部的波列,风暴轴移动所引起的大气瞬变波的动力和热力强迫对该波列位于北大西洋地区南侧的中心有维持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前冬和后冬气温年际变化的特征与联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韦玮  王林  陈权亮  刘毓赟 《大气科学》2014,38(3):524-536
基于我国160个台站观测的月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通过考察冬季各月气温之间的联系将11月和12月划分为前冬,次年的1月至3月划分为后冬,并利用160站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 (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解和依赖于季节的EOF(SEOF,season-reliant EOF)分解对近62年来我国前冬和后冬气温各自的年际变化特征、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对应的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前冬和后冬气温年际变化的前两个EOF模态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全国一致的变化和南北相反的变化;其时间系数的分布表明,当前冬出现全国性偏暖(冷)或北冷(暖)南暖(冷)的气温异常时,后冬出现类似气温异常和相反气温异常的概率均在50%左右。进一步,通过SEOF分解得到了年际变化时间尺度上我国冬季气温演变的两个主要模态。第一模态(SEOF1)为前冬到后冬同相演变型,即前冬全国一致偏暖(冷)时后冬亦全国一致偏暖(冷),该模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明显的年代际增暖;第二模态(SEOF2)表现为前冬到后冬反相演变型,即前冬全国一致偏冷(暖)而后冬全国一致偏暖(冷),该模态以年际变化为主。对环流场的分析表明,中纬度大气过程特别是大气遥相关型的变化是同向和反向两种演变模态产生的主要原因。SEOF1的环流表现为对流层中层斯堪的纳维亚遥相关型在整个冬季的持续性同号异常,与此相伴的海陆气压差强度和东亚高空急流强度的变化使得前、后冬中的东亚冬季风环流呈一致加强或减弱,从而引起同相演变模态。SEOF2的环流在前冬表现为欧亚遥相关型的特征,整个对流层的变化都很显著,而后冬的环流信号主要在对流层中低层显著,此时表现为类似斯堪的纳维亚遥相关型的特征且符号发生了反转,从而引起反相演变模态。  相似文献   
5.
Effects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light intensity on growth rates of Gracilaria lichenoides and G tenuistipitata var. liui Zhang et Xia were tested. Eight to ten levels of each factor were first tested separately. The best growth rate was obtain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32~C, 30 and 240 μmol/(m2·s) for G. lichenoides, and 24℃, 20 and 200 μmol/(m2.s) for G. tenuistipitata, respectively. Then a uniform design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optimal combinations of the three factors. The best conditions for the highest daily specific growth rates (% increase in wet weight) are determined to be 31.30℃, 32.10, and 287.23 μmol/(m2·s) for G. lichenoides (16.26%/d), and 25.38℃, 21.10, and 229.07 μmol/(m2·s) for G. tenuistipitata (14.83%/d),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6.
Effects of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light intensity on growth rates of Gracilaria lichenoides and G. tenuistipitata var. liui Zhang et Xia were tested. Eight to ten levels of each factor were first tested separately. The best growth rate was obtaine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32°C, 30 and 240 μmol/(m2·s) for G. lichenoides, and 24°C, 20 and 200 μmol/(m2·s) for G. tenuistipitata, respectively. Then a uniform design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optimal combinations of the three factors. The best conditions for the highest daily specific growth rates (% increase in wet weight) are determined to be 31.30°C, 32.10, and 287.23 μmol/(m2·s) for G. lichenoides (16.26%/d), and 25.38°C, 21.10, and 229.07 μmol/(m2·s) for G. tenuistipitata (14.83%/d), respectively. Supported by the 908 Special Program (908-02-04-07), the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 (973 Program, No. 2006CB400608), and K. C. Wong Magna Fund in Ningbo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7.
利用RPG HATPRO-G4微波辐射计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研究盛夏时节成都地区短时强降雨的水汽密度(VD)、相对湿度(RH)、整层水汽含量(IWV)演变特征,并探讨微波辐射计资料在短时强降雨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盛夏时节成都地区无论是发生阵雨还是短时强降雨时,大气中水汽条件均较好,地面VD达19±3g·m-3,IWV在53kg·m-2以上,1~3km高度RH≥90%。降雨开始前1h地面VD与2倍的500hPa高度VD之和是否达到26.3g·m-3,可作为短时强降雨发生与否的指标,识别率达75%。短时强降雨发生前3h,持续的水汽辐合使3km高度处出现98%≤RH≤100%的湿层,该湿层随着降雨的临近而增厚,向下伸展至边界层。降雨刚发生时,4km以上相对湿度骤降,4km以下湿度略增加。降雨结束后,整层水汽含量会降低至与降雨发生前相近的值。   相似文献   
8.
浙北沿海滩涂可持续利用研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益澄  徐永健  韦玮 《海洋科学》2005,29(11):44-47
在调查浙江北部沿海地区滩涂利用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近陆-滩涂-近海”污染物质入海通量,评价目前区域内的滩涂质量状况,提出滩涂的生态功能区规划及滩涂生态脆弱带的可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