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5篇
综合类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与文献[1]相对应,利用一个非线性初始方程谱模式,研究了中、高纬度理想化的大尺度地形以及北半球实际地形的动力强迫作用对于冬季行星尺度的大气定常波的影响。计算结果证实,根据线性模式的数值试验结果所做的定性分析在非线性情形下仍然是成立的,同时,非线性扰动流场也与线性流场有明显的差异,在纬向平场基本气流相对较弱的地区或垂直层次上差异尤为显著。数值试验表明,北半球实际地形强迫的大尺度扰动,在对流层低层以及对流层上部的中、高纬均主要表现出纬向波数为2的行星波,但是在对流层上部的低纬地区3波分量比较明显。中、高纬的大地形动力强迫作用,对于低纬太平洋高空的反气旋和气旋环流的形成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已揭示的夏季(6、7、8月)海洋与冬季(12、1、2月)大气的热力遥相关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参数化形成了相应的数学模型,从夏季6月海洋与冬季1月大气的热力预报方程出发,分析了海气非同步影响函数的时间变异性,确定了数学模型的稳定性,由此进行了北半球500hPa月平均大气非绝热热流量距平、温度距平的长期预报试验。非独立和独立预报表明:利用海气热力遥相关的长期天气预报方法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和潜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一个可以用于大气定常波数值模拟的线性化初始方程三维谱模式。在模式中物理场的水平结构采用了球谐函数展开,而其垂直结构则采用了勒让德多项式展开。模式中包含了Newton冷却、Rayleigh摩擦及▽~4水平扩散等耗散作用。文中给出了模式参数选择、数值求解的详细方案以及该模式大气的扰动流函数场对于北半球大尺度地形和1979年1月平均非绝热加热场的响应的实际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低空急流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及积云对流的影响,本文用一改进的有限区域五层原始方程模式,对发生于1983年夏季梅雨期间长江流域以南的一次低空急流过程作了数值模拟。并对急流特征、急流区质量调整及积云对流加热的影响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ECMWF/WMO资料和NOAA极轨卫星提供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应用扩展经验正交函数(EEOF)展开的方法,研究了1981年11月—1982年3月印尼—澳大利亚北部30—60天低频夏季风活动及其与南北半球环流的联系。 结果表明,在850hPa上,来自东亚沿岸的30—60天低频东北(西南)风向南传播越过赤道后,可以转为印尼—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的低频夏季西北(东南)风,当其与澳大利亚西部加强了的低频西南(东北)风辐合(散)时,夏季风区对流(干旱)加强并向东扩展。850hPa低频位势高度场的变化特征与其相协调。这些结果与未经滤波的实际资料研究结果相类似,从而说明低频变化分量表现了热带环流变化过程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应用500hPa非绝热热流量诊断资料和500hPa、100hPa高度资料,分析了1980、1981年北半球大气热力场及大气环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这两年盛夏,北半球非绝热热流量距平存在明显差异,在欧亚大陆一带表现出相反发布,前期6月也具有类似特征,相应北半球大气环流存在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7.
本文应用谱方法,诊断、计算了1964—1985年间,6个厄尔尼诺年和6个反厄尔尼诺年北半球月、季大气非绝热热流量距平场。结果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对大气非绝热热流量距平场具有显著影响,大气的响应表现为低纬和中高纬非绝热热流量正负距平中心有组织的优势排列,其位相或强度存在低频振荡,并且差值中心表现为双月周期。反厄尔尼诺年,大气具有分布不变,但距平中心基本上为反位相的响应形式。最后,通过海气相关分析,指出了海温异常是决定大气非绝热热流量异常的最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一个关于大气定常波的16层线性化原始方程三维谱模式,研究了冬季平流层大气对于对流层各种定常大尺度热力强迫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对流层中的热力强迫作用对于冬季平流层中垂直向上传播的行星定常波的维持有显著的贡献,平流层中强迫扰动的水平结构及其与对流层中扰动的差异与加热场的垂直结构有密切的关系。相对于强度和空间结构相同的强迫源而言,中纬强迫对于平流层的作用比低纬强迫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1979年6月逐日的实测风资料,用间接推算法计算了90°E经圈剖面上的平均加热场,进而利用平均经圈环流诊断方程计算了不均匀的非绝热加热所驱动的平均经圈环流,并与转盘模拟实验、大气环流数值试验以及自然正交函数分解的结果进行了比较。本文指出1979年6用高原中部平均经圈环流以及逐日经圈环流作自然正交函数分解所得到的第二特征向量场,主要是由于不均匀的非绝热加热强迫形成的,从而显示了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于初夏经圈环流的巨大影响。同时,本文还揭露了六月份北半球大气环流季节转换期间经围环流演变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一个包含了Newton冷却Rayleigh摩擦以及▽~4水平扩散等耗散作用的定常、斜压、线性初始方程三维谱模式,研究了中、高纬度理想化的大尺度地形以及北半球实际地形的动力强迫作用对于行星尺度的大气定常波的影响。计算结果证实了简化的β平面正压理论的定性结论。地形动力强迫作用所导致的大气定常波具有相当正压的垂直结构,其对应的扰动流场在中、高纬地区旋转(无辐散)分量占据主导地位,而辐散(无旋)分量则主要集中在低纬区域。北半球实际地形所强迫的大尺度扰动,主要表现为纬向波数为2的行星波,其中青藏高原的贡献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相对而言,落基山和恪陵兰高原的贡献则是第二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