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云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性及定量云基础参量的观测(检测)结果,对提供未来天气变化趋势的依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国内外学者多年来使用的各种测云方法得出的云空间分布等情况进行了综合评述。根据不同观测手段的特点,按空基遥感、地基遥感等方法加以区分,分别对上述测云方法逐个分析并相互比较,讨论各种测云方法的利弊,为今后使用这些方法开展的各种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并展望未来观测研究云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2.
采用渐近极值理论中的Gumble第1和第3种类型的渐近分布,对成都地区日最大降水量的气候极值问题进行了研究,同时对不同的多种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都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在南北向低空急流下,通过简单二层模式讨论地形起伏对重力惯性波的影响,研究指出:(1)存在一个对重力惯性波稳定度无影响的函数和不产生不稳定重力惯性波地形函数;(2)地形起伏越大,不稳定重力惯性波越强;(3)无论南风或北风基流,都是南坡比北坡更有利于产生不稳定重力惯性波。最后,通过实例计算表明,动力分析结果与实况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云的观测检测研究颇多,但关于对云的垂直结构(云底高、云厚、叠加云层等)的观测尚缺乏直接有效的手段。采用信息数字化方法之一的V-3θ结构图方法与风云二号卫星在云分类上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信息数字化方法弥补了遥感卫星不能分析云的垂直结构的的缺陷。综合两种方法进行云分析,有利于充分挖掘云类信息。  相似文献   
5.
通过近20多年来国内外大气30~60天低级振荡动力学研究分析,较全面论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6.
鉴于地震是变化事件而展示信息变化的过程性,本工作对"5.12"汶川8.0级地震和2011年3月23日茂县4.0级地震相继按地热的变化信息和"时序性"变化信息进行了数字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此方法展示了地震前后信息变化的过程性(演变)的特征(差异性),为改善地震预测或预防提供了一种方法,同时"地热"可以作为地震分析、...  相似文献   
7.
能否解决飞机在恶劣环境下飞行的问题,对降低与气象有关的飞行事故和备降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以V-30图作为分析工具的数字化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类型云的V-30图结构特征,并实例分析了一次航线上云的变化过程。分析结果如下:(1)V-30图能快速区分层云积云、能识别层状云冷暖性,同时对垂直面上不同层次是否有云、云层多高多厚等也有较好识别;(2)实例分析结果与卫星云图和天气实况作比较,效果较好。实例分析验证了文章所述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根据"时间不占物质维"的观点和非规则复杂信息是变化信息的相空间转换方法,采用自动气象站分钟级的自动观测信息,结合成都地区暴雨实例,配合V-3θ结构图的区域性分析,对城市暴雨落时、落区进行了细化预测。复杂信息以结构方式揭示了物质演化的转折性变化或事件的突发性,且该方法的简洁性体现在该预测方法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9.
用模糊神经网络自动识别云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模糊逻辑理论与神经网络技术方法, 构建一种新的分类识别方法--模糊神经网络 (FNN), 运用10.5~12.5 μm通道的红外卫星云图资料, 对(70°N~70°S, 70°E~150°W)范围不同的云类进行定量自动模式识别高云、中云、低云区和无云区以及相关的云量, 并结合数字图像处理的相关知识和技术, 将分类结果用直观的图像输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简单的二维模式,在绝热条件下,讨论了当空气对流运动空间分市不均匀时,对流层上、中层与低层环流的耦合和相互作用,对西南低涡的维持和发展的影响,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且与天气事实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