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5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季西风带定常扰动对东北亚阻塞高压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陆日宇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99,23(5):533-542
利用ECMWF 1980~1988年9年的格点资料,分析了定常扰动与东北亚阻塞高压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定常扰动的分布对阻塞高压维持日数有着重要的影响,定常扰动的季节变化可以很好地说明阻塞高压冬季多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发生和维持,而夏季多在东北亚地区发生和维持的特征。此外,从定常扰动的分布可以看到,不仅中高纬地区上空的正距平强度可以影响着阻塞高压的发生和维持,其南侧的负距平强度也同样重要地影响着阻塞高压。分析结果还表明:不仅定常扰动的水平结构对阻高有着重要影响,其垂直结构亦有着重要影响。最后,对夏季定常扰动进行了波数域分析,表明在夏季定常扰动的作用主要通过其中所包含的行星波、特别是行星波1波来实现,定常扰动中行星波部分的振幅变化是影响阻塞高压发生和维持的重要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围绕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亚洲区域海—陆—气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预定的总体研究内容和科学目标,项目执行两年多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科研成果.关于气候动力学方面,项目揭示了热带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的海温变化是全球热带气候年代际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是全球尺度副热带干旱的重要调控器;发现热带东太平洋海温存在冷舌模态,它是一个海气耦合模态,阐明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其对ENSO型态变异的作用及影响东亚气候的机理;揭示了青藏高原热力强迫的异常特征及其气候效应;提出了水平非均匀基流中行星波传播的理论,研究了其在不同东亚夏季风背景下的传播特征.关于气候预测方法方面,提出了若干有物理基础的气候预测方法,如尺度分离的降尺度预测新方法、基于北大西洋涛动(NAO)-ENSO的东亚夏季风预测模型、基于南半球环状模的东亚气候预测模型等,为业务部门提供了重要参考.关于观测方面,项目在亚洲区域海气补充观测和海洋资料同化方面也取得突出进展,成功进行了南海18°N断面海洋综合观测,为形成我国第一条南海断面长期海气观测打下了基础.在国际合作方面,项目还继续推动和领导了“亚洲季风年”(AMY2007-2012)与“东亚气候模拟”国际计划,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3.
利用7、8月全国756站站点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月平均资料,研究了盛夏四川盆地西部地区降水年际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应的环流异常,并分析了该地区与江南地区降水年际变化的关系及其对应的700 hPa环流异常。结果表明:四川盆地西部地区盛夏降水偏多年,四川盆地上空为显著的南风异常,说明西南涡较常年活跃,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而降水偏少时,上述环流异常符号相反,但更加明显,说明西南涡明显弱于常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此外,四川盆地西部盛夏降水年际变化和我国西北、华北地区降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江南地区降水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些关系与对流层低层环流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4.
影响我国短期气候异常的关键区:亚印太交汇区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围绕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亚印太交汇区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我国短期气候的影响”,介绍了“亚印太交汇区”(AIPO)的概念,从气候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阐述了研究AIPO区海气相互作用的科学意义;在分析国内外海气相互作用影响气候研究发展动态的基础上,指出AIPO区是影响我国短期气候的关键区;研究AIPO区海气相互作用对我国短期气候的影响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介绍了项目拟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指出该项目的最终研究目标为:揭示AIPO季节到年际尺度的海气相互作用特征,从而提出该关键区海气相互作用影响我国短期气候异常的理论框架,为改进东亚季风的季度—年际变化预测提供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影响东北初夏和盛夏降水年际变化的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而夏季是东北农作物的主要生长季,也是降水集中的季节,降水量的多少及其分布是影响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利用中国东北地区79个台站观测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和ECMWF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讨论了影响东北地区夏季5~8月降水年际变化的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发现:东北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对应的环流异常在5,6月(初夏)和7,8月(盛夏)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初夏降水异常以冷涡活动的影响为主,而盛夏则以东亚夏季风的影响为主.初夏,东北地区降水偏多年,东北地区西北部出现随高度向西倾斜的异常气旋性环流,东北地区冷涡活动频繁.盛夏,东北地区降水异常主要受到局地对流层高层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北移以及低层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的影响.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侧西南风异常的加强,向北输送到东北地区的水汽显著增多,东北地区盛夏降水偏多.此外,与7月份相比,8月东北降水除了受到夏季风的影响以外,还受到中高纬度东北亚阻塞高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华南6月降水异常及其与东亚—太平洋遥相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59~2010年共52年的大气环流和降水资料,我们分析了华南前汛期季风降水 (6月降水) 的变化特征,发现6月华南降水与同期EAP (East Asia-Pacific,东亚—太平洋) 遥相关型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5.EAP指数为正时,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区降水偏多,而长江以北和黄河之间的地区降水偏少.将华南6月降水分为与EAP相关的降水序列和与EAP独立的降水序列,比较了二者所对应环流异常的异同点.结果表明,与EAP相关的降水异常对应着EAP相关型的环流异常分布特征,降水为正异常时,850hPa风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呈现“反气旋、气旋、反气旋”的异常分布,湿的偏南风和干的偏北风在华南上空交汇,降水增多;而整个淮河流域上空为偏北风异常,导致南风带来的水汽输送减少,降水偏少,因此降水异常呈现偶极子分布.相比之下,与EAP独立的降水正异常对应的环流异常表现为热带西北太平洋上空的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华南地区上空为显著的西南风异常,输送到华南地区的水汽增多,导致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地介绍我们在对旱涝规律与成因研究的基础上所提出的综合旱涝预报方法及其改进,方法是由一个IAP二层大气环流数值模式加滤波方案、物理相关分析、环流型、时间序列与回归分析等的综合。经过多年的预报实践,证明它是提高旱涝季度与超季度预报准确率的一种可行方法。利用改进的综合旱涝季度预报方法对1991~1995年夏季汛期全国旱涝分布进行了预报试验,这5年预报试验结果与实况基本相符,并且对于像1991年和1994年夏季大范围的严重旱涝基本上没有漏报,表明此方法对于中国汛期旱涝分布有较高的预报能力,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华北夏季不同月份降水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37,自引:10,他引:27  
陆日宇 《高原气象》1999,18(4):509-519
利用951年到1996年华北地区17个站的月降水资料,分析了华北地区夏季各月降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6月降水量较少,且在年代际变化下没有表现出减少趋势;7月降水量较多,年代际变化较大,80年代是少;8月的降水量在年代际变化上表现出线性减少的趋势并呈准10年周期的振荡,7月和8月的降水量均在60年代中期和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有两次明显的减少。根据7、8月降水不同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我们利用  相似文献   
9.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ST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TIO),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TWP), and tropical eastern Pacific (TEP) and East Asian summer rainfall (EASR), using data provided by NOAA/OAR/ESRL PSD and the National Climate Center of China for the period 1979-2008, an index, SSTDI, was defined to describe the SS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IO and TWP. In comparison with the winter ENSO, the spring SST contrast between the TIO and TWP was found to be mo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summer rainfall in East Asia, especially along the EASR band and in Northeast China. This spring SST contrast can persist into summer, resulting in a more significant meridional teleconnection pattern of lower-trop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ie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d East Asia. These circulation anomalies are dynamic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summer rainfall anomaly along the EASR band. When the SSTDI is higher (lower) than normal, the EASR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Korea, and central and southern Japan is heavier (less) than normal. The present results suggest that this spring SST contrast can be used as a new and better predictor of EASR anomalies.  相似文献   
10.
徐璇  陆日宇  石英 《大气科学》2011,35(6):1177-1186
本文利用全球海气耦合模式(MIRO3.2_hires)和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的模拟结果,分析了东亚地区夏季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季节演变特征,并与NCEP/DOE再分析资料和降水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和区域气候模式都能反映出中国东部地区夏季平均环流场和降水场气候态分布的基本特征,但全球模式模拟的雨带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