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We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clouds and radiation in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of the atmosphere usinga model designed for 30-day predictions.Comprehensive verifications of 30-day predictions for the 500 hPa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 have been carried out,using the data from ECMWF objective analyses that cover theperiod from May 5 to June 3,1982.We perform three model simulations,including experiments with interac-tive cloud formation,without clouds,and without radiative heating.The latter two experiments allow us tostudy the effects of cloud/radiation interactions and feedbacks on the predicted vertical velocity,and themeridional and zonal wind profiles,averaged over a 30-day period.We demonstrate that the Hadley circulation is maintained by the presence of clouds.The radiative coolingin the atmosphere intensifies the vertical motion in low latitudes and,to some extent,also strengthens theoverall meridional circulation.The meridional winds are correctly reproduced in the model if clouds areincorporated.The zonal winds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clouds and radiative cooling.Without an appropriate incor-poration of these physical elements,the model results would deviate significantly from observations.Thepresence of clouds strengthens the westerlies in middle and high levels.In May,the northerly movementof the jet stream over eastern Asia is,in part,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clouds.  相似文献   
2.
谱模式中截断方式对月长期天气预报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992-04-01T12(GMT)北京国家气象中心的客观分析资料为初始场,通过对比分析CCM1(R15L7)模式的月数值预报结果,研究了谱模式在不同截断方式下,水平分辨率及网格结构分地月长期烽值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以上两模式具有相同的垂直结构,以及相近的高斯网格格点数和计算量,但由于R15L7较T21L7有更为合理的水平分辨率分布,具有由高纬长方形(长轴为南北向)经中纬正方形到低纬长方形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下垫面对中国夏季环流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发展了一个CCM3-RegCM2单向嵌套模式,用以研究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下垫面特征对我国夏季环流和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若青藏高原中西部植被破坏,变为沙漠,则该地区地面返照率增加,热容量减少,气温升高。从而导致高原北侧的温度梯度增大,西风槽则被削弱;西风急流被推至更西更北的地区,使得北方冷空气难以到达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由于高原上空气温增高,导致该地区上空的反气旋环流增强,使原来位于槽前西南气流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处在平直西风气流当中,不利于降水的产生。与此同时,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使得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处在副热同压控制之下,造成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减少。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1965—1984年6—9月逐日08时850hPa历史天气图上分析的ITCZ,统计出ITCZ频数分布图,研究了南海—西太平洋地区ITCZ的气候特性和季节性进退,揭示了ITCZ具有与副热带高压同步北跳现象和频数突增现象。发现:西太平洋上的ITCZ容易在12°N和20°N附近形成和维持,使ITCZ频数图上出现南、北两个多频带.这一分支现象与热带低层赤道西风和高层热带东风的分支现象密切相关。由于ITCZ存在着活跃与间歇的低频振荡,加上海陆、地形和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以及ITCE的结构特点,因而月平均多云带和最小OLR轴位置比流场ITCZ显著偏南,而且在南海地区出现偏离季风槽而沿地形槽的走向.对比分析表明,用OLR标准差与平均值之比值X来表征ITCZ的位置可能比直接用最小OLR轴更合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七层初始方程谱模式,模拟在特定的海温异常的、不均匀的分布下对低纬大气环流的影响。本文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 积分七层初始方程谱模式可模拟出一个低纬沃克环流。2. 东太平洋出现异常暖海温时,积分96小时后产生一个对沃克环流的扰动。3. 扰动在东西向呈现上升与下沉运动相间的波列,并具有明显的西传现象。4. 东太平洋出现异常偏冷海温时,模拟结果与暖海温时类似,但扰动环流的垂直运动符号与其相反。5. 当东太平洋海温为正态分布时,仍然可以得到上述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模式是原北半球七层原始方程谱模式的发展,它包含了较完整的物理过程。模式的方程组求解方案能有效地克服在散度方程中以及在σ坐标系中在大地形附近计算气压梯度力项时所存在的大量之间小差的问题,模式的非线性项的谱计算方法有其优越性。本文给出了利用本模式以及用实际观测资料的客观分析场为初始场作30天长期数值天气预报试验结果。从多个个例的结果可以看出,模式的预报效果令人满意,在整个30天内,模式的预报误差都比对应的持续性误差小,而且在低纬地区也具有上述特点。这表明,本文提出的全球七层大气环流谱模式具有30天长期数值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7.
北半球三层准地转波谱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非线性项的处理用了变维方法,纬向的“完全的谱方法”及经向的“准谱方法”,既有利于克服非线性不稳定,且能大大节省计算量及存储量,使之能在小型计算机上实现其程序设计。通过设计多个地形曲面的办法来考虑地形的作用。在时间差分格式中,将时间步长取成波数的函数,有利于节省计算量。这模式从一九七四年九月开始进行了较多个例的预报实验,其72小时以内的预报效果是比较好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一个能考虑包括地形和海温作用,边界层作用,潜热、云和辐射作用,以及积云对流等在内的较完整物理过程的五层的水平截断42个波的较高分辨率的改进的T42L5谱模式,以1982年7月1日12时(GMT)的客观分析场为初始场,采用三种不同的海表温度取值方案(A)、(B)和(C),分别进行5天中期数值预报试验,以研究不同的海温取值以及海温增暖对初夏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影响。方案(A)和(C)分别为模式海温取多年平均的7月海温和多年平均的年平均海温,方案(B)是在大西洋取多年平均的年平均海温而在太平洋取多年平均的7月海温。结果表明:(1)海温对北半球大气环流有重要作用,随着预报时效的增长而增加,方案(A)和方案(C)的r值(模式预报的倾向和对应的实况倾向之间相关系数)之差,在预报的第2天和第5天分别可达到2%和7%以上。方案(A)的r值保持着比方案(C)高,模式用较真实海温,能改进预报结果。(2)初夏北半球海温增暖,会在北半球的里海至乌拉尔地区,青藏高原北部至贝加尔湖一带,北美大陆西北部等在中期内形成明显的等压面高度增高区,其中300hPa高度可增高100m,也明显有利于北半球海洋副高加强,对这一时段内北半球季节性转换有重要影响。(3)北太平洋海温的初夏增暖过程,短期内在北太平洋两岸的北美洲的西北部和亚洲的东北部以及北太平洋先产生影响.5天之内,在青藏高原北部至贝加尔湖地区,北美大陆的西北部造成明显的增高区,在300hPa的增高中心可达80m以上.北大西洋海温的初夏增暖在预报的第2天内,首先在乌拉尔一带及北大西洋一些地区的等压面高度增高,5天之内,里海至乌拉尔一带的300hPa高度场可增高80 m以上,也有利两大洋的副高增强,以及北大西洋东南部及日本海低压加深.(4)北半球海温增暖有利于加强北半球的经向环流,特别是在中低纬地区.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背风坡地形对西南涡过程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郑庆林  王必正 《高原气象》1997,16(3):225-234
在一个有三重水平结构的台风数值模式基础上,发展了一个能考虑青藏高原及其背风坡不同尺度地形的数值模式,用于981年7月12日20:00 ̄7月14日20:00西南涡个例的数值研究。模式中设计了全地形、1/3地形和无地形三种方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全地形对西南涡的移动和发展、形状和范围均能较成功地模拟,降低地形或无地形时,模拟则不成功。全地形时急流轴为偏北方向,而在1/3地形或无地形时,急流走向为偏东方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动力和热力作用对热带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28,他引:7  
应用在CCM3气候模式基础上发展的一个CCM3(R15L9)长期预报模式 ,进一步研究了青藏高原热力和动力作用对夏季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6月初夏季节 ,青藏高原动力和热力作用在 30°N和 30°S一带有明显的增温效果 ,有利于北半球副热带西风减弱北移、热带高层东风增强北进、南半球西风带北压和赤道中低层西风形成和加强。加速了季节转换过程 ,有利于增强越赤道气流和南北半球的大气交换作用 ,还有利于在南海、菲律宾以东海面上热带气旋的形成和发展 ,以及140°E以东热带太平洋地区的东风波动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