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大气科学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及可能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水资源等都将面临着显著而复杂的变化,并且干旱、洪涝等多种气候灾害是“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沿线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灾害风险关乎“一带一路”倡议能否顺利实施及亚投行的投资安全。在此背景下,2016—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学部实施了“‘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问题”咨询评议项目,项目针对该区域气候变化的事实、未来变化预估、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及带来的潜在风险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并开展了若干分析和研究。经过两年的努力,项目组完成了有关进展报告四份,包括一份总报告和三份分报告。本文扼要地概括和介绍了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2.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将NbS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生态系统划分为森林、草地、农田、湿地、海洋、城市,采用传统环境政策工具分类,将六大生态系统的政策工具划分为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自愿参与型三类。在此基础上,梳理构建NbS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框架。结果表明,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命令控制型政策为主,重视通过经济激励型政策引导,并逐步完善自愿参与型政策的NbS政策体系。然而,NbS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仍存在诸多问题,包括NbS尚未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措施、缺乏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未形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资金来源单一、技术支撑和能力建设薄弱、公众参与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等。为发挥NbS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潜力,建议将NbS纳入我国下阶段国家自主贡献更新文件中,争取提出有关NbS的定量承诺,推动NbS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措施,构建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强从理论到实践、从路径到政策的研究,提升能力保障和公众参与度。  相似文献   
3.
为加快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国正探索碳总量控制制度,而省域碳配额分配是落实总量控制目标的重要抓手。从分配准则、分配方法和分配结果3个环节对关于中国省域碳配额分配的研究开展综述。结果表明,兼顾公平和效率原则是各方研究共识,但对于公平原则的解读和测度尚存争议。指标法和优化法在省域碳配额分配中被广泛采用,前者能兼顾多方利益,后者能提升分配效率;混合法因具备多方法优势而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博弈法因缺乏透明度而较为罕见。既有分配结果对各省分配的减排责任与各省实情间尚有差距,并仅关注某一特定年份当期或者某一时间区间内累计的碳配额分配,缺乏对逐年碳配额分配的关注。建议后续研究进一步关注兼顾公平与效率、考虑区域异质性与消费端排放责任、采用多方法组合、兼容个案特殊性的跨期动态分配方法学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4.
"Emission Trends and Drivers" chapter, an important basis for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s, is one of the core contents of each assessment report. The trend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1990 to 2019 are discussed in this chapter in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AR6) released in April 2022. Compared with the content in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AR5), in terms of historical emission trends, AR6 focuses on the changes from 2010 to 2019,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1.5°C temperature control targe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carbon dioxide (CO2) emissions and non-carbon dioxid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related to land use change, and further emphasizes the carbon emission trend and its regional evolution tre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Besides, the short-term impact of COVID-19 on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is explored. In terms of driving factors, besides analyzing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driving factors, the economic driving factors and differences in energy, industry, construction, transportation,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other land use (AFOLU) sectors are also studied, which systematically reflect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driving factors at the global, regional and departmental levels. The results affirm the positive impact of existing climate policies on climate mitigation highlight the benefit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innovation on climate mitigation, and identify the adverse impact of carbon locking of fossil energy infrastructure. Finally, based on the full analysis of the key conclusions in AR6, some suggestions on China's low-carbon development are given. © 2022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ive Endoscopy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5.
碳配额分配是碳排放控制的关键,在实现国家“双碳”目标下探寻更利于高质量发展的省级分配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平等主义、历史责任、支付能力、排放效率和可行性分配准则,使用综合指标法设计了10种分配方案,并以高质量发展为标准,使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这些方案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各省份在不同分配方案下拥有多样化的碳配额,多数地区根据排放效率准则、支付能力准则、历史责任准则和可行性准则(方案F)获得最大配额。从国家层面看,方案F具有最佳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性能,是相对最优的选择。从区域层面看,各省在不同分配方案下有不同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表现,多数地区根据平等主义准则、排放效率准则和可行性准则(方案G)实现最优发展。排放效率指标的选取对分配方案的结果具有稳健性。  相似文献   
6.
实现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亟需构建与之匹配的气候投融资体系。气候投融资监测、报告与核证(MRV)是气候投融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能够有效地监督报告资金来源、使用及效果,另一方面能够统筹利用现有资金充分发挥对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作用,并撬动更多资金流向气候变化领域。本文通过广泛的文献调研和专家咨询,全面总结分析国际气候投融资MRV制度进展及对我国的启示。2010年以来随着气候融资的渠道和数量不断增加,国际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双边、多边公共资金MRV制度,正在探索建立覆盖私人资金、国内资金等更多来源的气候资金MRV制度。与此同时,逐步建立了气候资金效果MRV制度,从气候资金的气候效益如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效果,扩展到非气候效益如与《巴黎协定》资金目标的一致性、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等。我国气候投融资MRV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应从顶层设计、政策标准、统计报告、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