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大气科学   2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江淮流域切变綫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作述 《气象学报》1963,33(2):189-205
本文研究一次江淮流域切变线的生成及其各个发展阶段的結构。 关于切变线的生成原因,作者强調高原的动力及热力影响。在結构方面,作者指出,切变綫附近鉛直环流的形式、切变线附近气象要素的分布以及低空鋒区的加强,相互之間有着密切联系.鉛直环流的加强,造成了低空鋒区的加强。当这个环流圈相对于鋒面的位置有变化时,鋒面的性貭,也就有不同。在切变线的上升运动区上空,高层对流层中,可能存在一下沉运动带,因而与切变线有关的流場,至少涉及到整个对流层。 最后,作者討論了:鉛直环流对鋒面的作用、极鋒型鋒区向赤道鋒的轉变以及我国副热带夏季某些系統的性貭及其特点等問題。  相似文献   
2.
云团简介     
自气象卫星发射以来,人们从卫星云图上发现热带地区存在大范围的云区,直径达4个纬距以上,定名为云团。随后发现,热带天气系统大多是在云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云团也使其经过地区发生大风和暴雨,从而解释了许多热带地区预报员所难于报出的一些暴雨和大风。于是云团便成为热带气象学中所集中研究的天气系统之一。我  相似文献   
3.
王作述 《气象》1985,11(6):25-25
看了《气象》1984年第6及10期上关于nowcasting一词汉译的讨论,我愿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也不同意“现时预报”这一译法。甚至感到,在已列出的各种选择中,这是最不佳的选择。采用这一译法.首先面临着“现时”和“预报”这两个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这点是这一译法难以回答的。  相似文献   
4.
双台风相互作用及对它们移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作述  傅秀琴 《大气科学》1983,7(3):269-276
本文根据20个(1956—1975年)夏半年(6—11月)西北太平洋的92对双台风个例,研究了双台风的相互旋转、相互靠近现象。并着重对双台风的移动、打转问题进行了分析。 发现二个台风的平均气压太高或太低时,相互旋转都趋向于变慢,这表明过去一些工作只考虑两台风相互作用的风力是不全面的。 当双台风相距10纬距以内时,相互旋转以气旋式占明显优势(>70%),因而可将它定为相互作用明显的距离。双台风中心连线12小时的平均转角θ与二台风距离r的经验关系式为 r=3.23+59.32 (1/θ)° 从相互作用对两个台风整个移动路径的影响来看,约有1/3的个例影响不明显。而对有影响的个例,其中约42%,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是二者的移速有变化,移向变化并不明显。 对西台风打转的情况,发现打转时间长短与东台风北上速度关系密切,相关系数达0.72,并求得了它们之间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8006和8309两个台风为例,分析了近海台风的结构,指出其重要特点是运动场和热力场的显著不对称和只有弱的暖心。本文还着重对它们在近海及登陆后的总动能和涡动动能收支及加热场情况,进行了对比诊断研究。指出近海台风的不对称结构中,隐含着消亡机制,这是由于不对称的暖区和上升区都偏离台风中心且不相一致,使台风区有效位能向动能转换的过程很弱甚至反向。另外,如台风登陆后继续维持热带系统特点,未能迅速将主要能源由潜热释放转变为斜压过程,也易迅速消亡。在加热场方面,登陆后迅速减弱的台风,最大加热强度较大,其所在层次也较高。  相似文献   
6.
选择两种类型的暴雨个例用数值试验研究了不同条件下潜热反馈作用的大小,结果发现对于不同的暴雨系统,潜热作用差别很大,“626”(1986年6月26日)京津冀暴雨中它使雨量增加约一倍,而“758”(1975年8月7日)河南暴雨却增加约四倍。此外,潜热反馈对高低空急流强度、位置,以及对上升运动大小的影响程度,也都是在“758”暴雨过程中较大。数值试验证明了造成这种差别的重要原因是高空急流强度和风速铅直切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一个考虑陡峭地形的16层η坐标模式对1990年8月14~15日发生在湖北省远安县的一次局地特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在较成功的控制试验基础上,利用该模式输出结果研究了本次暴雨过程湿相对位涡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在暴雨发生发展阶段,有强的湿相对位涡负值中心相伴随。对湿绝对位涡  相似文献   
8.
分析长江三峡—湖北西南部地区五年夏季的暴雨过程,发现80%的过程中都有中-β尺度的气旋(平均直径97km)和反气旋(平均直径114km)环流系统活动,它们各有其集中出现的区域,基本不相混杂。这些区域和该地区夏季地面平均流场图上的中-β尺度气旋及反气旋中心位置一致。在平均雨量及暴雨月数分布上也有反映。其中,气旋环流中心对暴雨的作用可能主要是触发机制。从它们经常出现的区域及位置集中的事实;并配合地形图来看,表明地形对它们的生成有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向读者推荐用降水爆发时间等时线分析暴雨过程里中尺度系统活动的办法。说明了其具体作法,给出了分析实例并与雨团分析进行了对比讨论。 结果表明,雨团分析表现的主要是对流单体这一类小尺度系统的活动,而降水爆发等时线所揭露的,则是降水中尺度系统,它可作为一种较有效的中分析方法与其它分析方法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一次梅雨期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天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我国正在大力加强一些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短时预报工作。作好短时预报的前提,是要对各种天气过程有更细致的了解,因此,近年国内外中小尺度天气分析研究得到蓬勃的发展,本文就是在这方面作的一个尝试。 对梅雨期间的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分析的工作,过去已有不少,但大多使用1小时降水资料进行雨团分析。这种按小时人为的划分,模糊了自然的降水过程,而且分析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