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8篇
大气科学   15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华北地区26站逐月观测的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逐月海温资料,运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奇异值分解方法(SVD),分析了华北气候区降水的主要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了太平洋-印度洋与华北旱涝的耦合特征及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华北降水的空间模态表现为中部型、南北反相和东西反相型。华北旱涝与前期冬季赤道中东太平洋、西太平洋、北太平洋中部和印度洋海表温度(SST)相关。春、夏季太平洋上为拉马德雷(PDO)暖位相,且印度洋增暖,华北全区偏旱,且夏季干旱更为严重。在PDO暖位相影响下,若澳大利亚东部海域SST降低,则华北区西北涝、东南旱,呈反相变化。年际变化上,反映了降水对海洋强信号"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 SO)振荡的响应。当太平洋为EN SO位相时,华北降水偏少,反之偏多。  相似文献   
2.
1 浅层地温的变化规律浅层地温(5cm、10cm、15cm、20cm)4次定时观测记录的变化规律大致是:晴天日变化明显,且各深度差异较大;阴雨天气日变化和各深度差异较小;浅层日变化大,深层日变化小,浅层变化快,深层变化滞后性明显;晴好天气条件下,各定时观测不同深度地温的变化曲线大致如下:图1 定时观测不同深度地温变化曲线  从以上曲线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02时、08时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增,14时地温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20时则是5cm、20cm地温低,10cm、15cm地温略高。季节不同变化…  相似文献   
3.
自动站大风现象结束时间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动站单轨运行后,大风现象起止时间是以自动站采集数据为记录依据。达到大风标准时,观测员可通过自动站监控软件实时数据窗口,观测记录大风现象开始时间,而大风结束时间及再次出现的时间,无法从此窗口观测记录,要根据大风数据文件FJ.TXT推算或从“自动气象站数据质量控制软件”的“大风现象查询”中得到。但从FJ.TXT中推算的大风结束时间有时比从“大风现象查询”记录的大风结束时间落后1min。  相似文献   
4.
这种现象记米雪、雪还是霰张桂梅(横山县气象局横山·719100)本站1993年11月18日天气现象记录:12:31出现米雪,13:47转为雪,到14:ZI终止,14时云状为10成Asop;次日及1994年2月4日出现类似云天记录。省气象局审核科同志在...  相似文献   
5.
为了系统的解释应用数值产品,形成实用的业务系统,利用1999—2003年5 a的T 213/T 106数值预报资料,结合榆林的气候特点,通过多次检验确定逐级相似数值预报释用方法和综合因子聚类方法,实现了榆林辖区降水有无预报、暴雨预报和冰雹预报。经检验,有无降水TS值在0.5~0.6之间;暴雨预报TS值在0.1~0.3之间;冰雹预报TS值在0.1~0.2之间。  相似文献   
6.
利用王绍武等对近百年ENSO事件及强度的研究结果,根据1951年至2002年EI Nino事件及其影响年太原夏季(6月至8月)降水资料,对EI Nino事件与夏季降水量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后指出:EI Nino事件强度、持续时间和起始季节的不同,均会对太原夏季降水产生不同的影响。特别是弱的EI Nino事件与强的EI Nino事件对太原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7.
利用AERONET(Aerosol Robotic Network)榆林、北京、香河、兰州四站点的数据分析中国北方大气气溶胶的光学和物理特性。分析内容包括:气溶胶光学厚度、单次散射反照率、复折射指数、散射不对称因子、Αngstrom波长指数、气溶胶体积尺度谱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光学厚度为四季中最大;沙尘源区的Αngstrom波长指数和光学厚度的关系较为简单,且随光学厚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下游地区Αngstrom波长指数和光学厚度关系较为复杂;所有站点的体积谱分布均呈双峰分布,夏半年积聚态为主模态,冬半年粗模态为主控模态;粗粒子的散射不对称因子大于细粒子的。  相似文献   
8.
陕北地区近47年降水小波变换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陕北地区12个站1959--2005年逐月降水资料和小波变换方法,对陕北近47a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分析,并对未来降水变化趋势估计。主要结论;(1)陕北地区各个季节和年降水都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21a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明显,且具有全域性;春、夏、秋和全年降水分别在1.5a、2a、21a和16a左右的时间尺度周期振荡也比较明显。(2)春季降水变化的显著时间尺度为1.5a和8a;夏季降水在2a的时间尺度上具有第一主周期;秋季和全年降水分别在21a和16a的时间尺度上具有第一主周期。(3)根据小波分析结果,估计夏季降水近期会逐渐增多,其它季节和年降水量的总体趋势偏少。  相似文献   
9.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研究我国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对区域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规模有组织的退耕还林会对中国局地和区域气候产生显著的影响,但不同的退耕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气候效应。退耕还林会使我国的雨带北移,北方地区降水增加,南方地区降水减少。退耕还林可使我国夏季平均温度降低,冬季温度升高,并且随退耕区的扩大,幅度增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9年3月20日夜至21日凌晨豫北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导致这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湿位涡场分布特征为,对流层低层MPV1〉0,同时MPV2〈0;强对流发生时,对流高层表现为MPV1〉0,同时MPV2〈0,即高低层均为异常的湿对流稳定区。②强对流的发生发展与湿位涡的时空演变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对流层高低层湿位涡“正负区垂直叠加”的配置是强对流天气发展的有利形势。这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低层湿位涡正压项等值线密集的零线附近以及大于零的区域和湿位涡斜压项的负值区,同时高层为湿位涡正压项等值线密集正值区域和湿位涡斜压项的负值区。③中低层急流和地面东路冷空气入侵高温高湿不稳定区是形成这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原因,中尺度对流云团是造成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且强对流发生前,近地面存在逆温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