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6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如果依据对能够产生降水的云、雨和天气形势所做的全面气候学考查之后确认,正确地应用PEP计划提供的现有催化方法进行播云作业,能够使云和降水多次出现经得起检验的变化,那么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要精心制作一个设计方案,这对于在设计方案中系统地规划诸如合适的试验地点、季节、催化剂、播云指标和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功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球形冰雹对微波的衰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虽然雷达识别降水(或雪)、冰雹能力大为提高,但这并不意味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人们进行了各种探测冰雹的技术研究。McCormick等人(1979),Barge和Humphries(1980)及其他人使用了散极化方法;Bringi等人(1984)认为,大的冰雹会产生较大的等效雷达反射率Z*和非常小的偏差反射率ZDR。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探测方法是把两种波长,通  相似文献   
3.
巢湖“5.21”降雹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合肥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了2004年5月21日巢湖市降雹的环流背景、回波发展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炯炀至巢湖市沿湖一线短时间内连续两次遭受冰雹袭击可能与湖陆交界的特点有关,是湖陆风与天气系统叠加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雷达观测中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把雪和冰粒的雷达观测值与这些质粒尺度资料作比较,即根据雷达观测值来估计降雪量.由于天气雷达通常测量的是等效雷达反射因子Z_e,所以任何涉及降水质粒尺度的计算最后都得用Z_e来表示. 一、Z-Z_e关系由于物理因子和公认的常规方法使得上述问题复杂化,所以最好从Z的基本定义着手加以讨论.雨滴的雷达反射因子Z可以用  相似文献   
5.
一次梅雨锋降水结构及暴雨中心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1年6月27—28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一次梅雨锋强降水过程。本文利用有关探空资料,分析了梅雨锋的空间结构;利用雷达和逐时的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梅雨锋云和降水的结构特征。发现在梅雨锋强降水区的南侧,往往产生一条与降雨带大致平行的辐合线,继而在辐合线上形成新的强降水区;锋前暖区强积层混合云不断得到来自大别山地区积云单体的补充,从而连续出现强降水,形成暴雨中心。  相似文献   
6.
利用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和各种常规资料,对2010年梅雨期皖江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进行分析,探讨短时大暴雨的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充足的水汽条件和较强的上升运动是产生强降水有利的天气背景。雷达资料分析发现形成此次皖江暴雨的源地位于大别山区,强降水是由局地发展的对流回波加强合并产生的,回波的发生和发展加强常常与风场的局地强辐合区(逆风区)相联系,雨带在中低空切变线上合并加强,强降水区域尺度较大,单体回波移向和雨带走向一致,回波移动缓慢或呈准静止状态,累积雨量大,易于形成暴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