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17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1991年5-8月江淮特大暴雨资料,使用功率谱和带通滤波结合的方法,研究了1991年夏季风和江淮梅雨的准周期振荡,探索季风对异常梅雨的影响。分析指出,1991年北半球夏季风活动,江淮流域湿度场和降雨量变化均存在显著的准24天周期振荡,夏季风的周期振荡,主要表现在西南季风(东南季风不明显),它的位相比降雨量提前2-4左右,其振幅大小较好地反映了降雨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2.
3.
本文采用p—σ坐标五层原始方程模式模拟出初夏东亚大尺度低空强西风分支的现象。并进一步阐明低空强西风分支及其对应的副热带季风雨带和热带季风雨带形成的物理机制,本文所得的结果对于初夏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梅雨和南海海域的降水预报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sian lower-level jet stream,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having shifted to the Bay of Bengal, this large-scale lower-level jet(LLJ) develops into two branches: the northern branch (NB) which is a strong southwest flow moving into the inland of China along the southeast side of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and then moving eastward to Japan along the north side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and the southern branch (SB) which continues to be a west flow and travels into the West Pacific across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along the south side of the monsoon trough. Above the two branches are two synoptic-scale transient tubular monsoon circulation systems, the northern branch being a subtropical monsoon stream tube (SMST) and the southern branch a tropical monsoon stream tube (TMST). Their ascending branches, corresponding to a subtropical monsoon rain belt and a tropical monsoon rain belt respectively, bear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the weather over China.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通过印度西南季风和我国东南季风的建立,讨论高层季风和低层季风与梅雨量的关系,并对东经120度逐日经圈环流进行分析,发现在我国东部夏季存在一个600—1000公里范围的季风垂直环流(方向和哈特莱[Had1ey]环流相反),自南向北移动,它的升支恰好对应一条东西向雨带,初夏移至江淮地区就是梅雨。由于它的空间尺度较小,在较长时间的平均图上不易发现。还通过l965年和1969年的个例分析指出:季风垂直环流强的年份当年梅雨也明显,反之,季风垂直环流弱的年份当年梅雨也不清楚,本文还指出青藏高原前期的热力状况对季风有很大影响,同时发现中纬度冬季西风强度与夏季环流、梅雨期雨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1979年6月21日至7月7日期间100毫巴南亚高压转型与李风垂直环流关系的分析,指出:当南亚高压为西部型时,我国东部季风流管呈近东西走向,110°—130°E季风流管轴位于25°N附近,强度偏强,这时雨带明显,分布在30°N附近;当转为东部型后,120°E附近的季风流管轴移至27.5°N,西端未动,季风流管转为东北—西南走向,强度减弱,相应的雨带也北抬减弱。同时指出在西部型转东部型过程中,在南亚高压环流控制期间,在对流层下部存在着一个纬向涡旋,与高压中心位置对应,它随着南亚高压东移而东移,对李凤垂直环流强度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考虑季风垂直环流演变时,不仅要研究100毫巴南亚高压的演变,而且还要注意从高原东移的纬向涡旋对季风垂直环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初夏时期,由于青藏高原东部地面及其上层空气迅速加热,而四川盆地上空增热较慢,在同一高度上形成明显的东西向温差,在高原东部与四川盆地之间形成一个天气尺度的纬向涡旋。本文分析了这个涡旋生成的热力原因及脱体东移的天气学条件和对邻近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指出纬向涡旋的生成不仅对高原东侧边界层内的天气系统有直接影响,而且它的重复出现是造成高原东部初夏多雨和四川盆地夏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夏季风盛行时期,大陆在副高北侧往往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切变线或准静止锋降水带,沿着降水带上有上升运动,而在切变线或准静止锋雨带南面是东西走向的副高脊线,沿脊线上有下沉运动。在这两者间出现了北面为上升运动,南面为下沉运动的经向环流圈,这个东西方向长达1千多公里的次级垂直环流圈结构就象“东西走向的管子”。本文将夏季中国大陆上沿着副高北侧东西向切变线或准  相似文献   
10.
季风异常与江淮地区旱涝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