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20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鲁西南1979-2008年8-9月份阴雨日数进行统计分析,发现8-9月份阴雨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与前期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场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8-9月份阴雨日数与北半球500hPa平均高度场存在显著的滞后相关性,共得出45个优势相关区,相关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大多数优势相关区出现在60篘以南地区。阴雨日数与前期极涡位置及强弱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从优势相关区提取的预报因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上一年秋冬季预报因子占6/9;建立预报方程,试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天气图、数值预报、卫星云图、雷达资料和各种物理量场等对2009年11月11—12日菏泽市暴雪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深厚的水汽、充足的水汽来源和中低层水汽辐合作用是暴雪天气发生的必不可少条件,影响这次暴雪有两个水汽来源,一个是700hPa的西南气流对水汽的输送,一个是850hPa的偏东风对水汽的输送,两个水汽输送带的辐合中心在菏泽交汇,造成此次暴雪天气;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是造成这次暴雪的垂直环流机制;数值预报对于强降水出现的时间和落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减少灾害天气预警信息编发过程中的失误,提高工作效率,以Excel2003作为开发平台,利用其函数功能和VB技术,开发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即时编辑发布系统,以简便操作,自动迅速生成规范、通俗、实用的预警信息产品,并实现产品自动上网发布。  相似文献   
4.
王玮  孔凡忠 《山东气象》2000,20(2):31-32
利用卫星云图及天气资料,分析了太行山背风波、华北冷切变 地热力作用造成的菏泽地区对流云团的演变和降水特征,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本地冬夏降水云系的送别,对更好地把握本地中小尺度云团发展的特征,指导预报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出菏泽地区冬季多雨时段前期大气环流特征。从天气学方面对产生多雨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并建立了对多雨时段中长期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6.
精细化天气预报订正制作编报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快速准确编辑中国气象局制定的精细化天气预报报文,以Excel作为开发平台,采用VBA技术和构造的嵌套函数,建立了以中国气象局指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订正预报报文编译系统,该系统可变更预报台站、预报要素和时效,并具有自动编译功能,并在十一届全运会菏泽赛区的气象服务中进行应用,制作时效为1小时的精细化天气预报,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利用1972~1995年菏泽市玉米螟发生程度与历年各月北半球500 hPa平均高度,探讨了玉米螟发生程度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并利用优势相关区中相关最显著的高度因子建立了长期预报模式.模式预报时效可提前40d以上,经检验历史拟合率达到96%以上,两年试报准确.  相似文献   
8.
玉米螟发生程度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及长期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2-1995年菏泽市玉米螟发生程度与历年各月北半球500hPa平均高度,探讨了玉米螟发生程度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并利用优势相关区中相关最显著的高度因子建立了长期预报模式,模式预报时效可提前40d以上,经检验历史拟合率达到96%以上,两年试报准确。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部一场持续性大雾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王玮  黄玉芳  孔凡忠  刘继敏 《气象》2009,35(9):84-90
利用常规资料及NCEP 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12月18-23日中国东部大范围大雾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逆温层的高度及强度与雾的浓度关系密切,弱的冷暖平流均有利于产生雾,但是温度平流在近地面一定高度迅速逆转使得温度层结由不稳定转为稳定更利于浓雾产生.边界层在低层辐合上升和高层辐散下沉的界面中形成逆温层,是浓雾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中西部飑线过程个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07年7月11日山东中西部发生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了综合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飑线发生在高空低涡后部横槽前上千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中,高空急流和地面切变线对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有触发作用;飑线是在低空增温增湿及对流层中层干侵入的作用下形成的,并在强风速垂直切变条件下发展成熟,边界层弱的水汽输送和能量积聚是这次过程的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