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大气科学   9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双台风相互作用及对它们移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作述  傅秀琴 《大气科学》1983,7(3):269-276
本文根据20个(1956—1975年)夏半年(6—11月)西北太平洋的92对双台风个例,研究了双台风的相互旋转、相互靠近现象。并着重对双台风的移动、打转问题进行了分析。 发现二个台风的平均气压太高或太低时,相互旋转都趋向于变慢,这表明过去一些工作只考虑两台风相互作用的风力是不全面的。 当双台风相距10纬距以内时,相互旋转以气旋式占明显优势(>70%),因而可将它定为相互作用明显的距离。双台风中心连线12小时的平均转角θ与二台风距离r的经验关系式为 r=3.23+59.32 (1/θ)° 从相互作用对两个台风整个移动路径的影响来看,约有1/3的个例影响不明显。而对有影响的个例,其中约42%,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是二者的移速有变化,移向变化并不明显。 对西台风打转的情况,发现打转时间长短与东台风北上速度关系密切,相关系数达0.72,并求得了它们之间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
西北太平洋盛夏台风频数与大尺度环流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14年的测风资料及9年的南半球高空资料的分析,发现在南半球冬季,当南太平洋上长波槽位置偏西(170°E附近)时,澳洲东岸高空平均西风风速大;同时亚洲东岸北纬40°附近高空西风带弱或位置偏北时,相应西北太平洋上盛夏多台风活动。反之,当南太平洋上的长波槽位置偏东(155°W附近)时,澳洲东岸高空平均西风风速小;而亚洲东岸中纬地区高空西风带强或位置偏南时,西北太平洋上盛夏台风活动则比较少。  相似文献   
3.
北半球夏半年逐月200 hPa主要风系的分析表明: (1)北半球夏季副热带急流的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亚洲和北美上空.纬度在45°N附近.另外在中东太平洋和中东大西洋热带地区存在高空西风.盛夏前者成为明显的独立风系. (2)北半球夏季高空东风急流具有三个中心,分别位于也门.印度半岛南部和马来西亚上空.前两个中心的变化明显地与南亚季风活动有关,最后一个中心则稳定少变. (3)南半球冬季最强的西风带位于大洋洲上空,最大值在大洋洲东岸. (4)200 hPa全球有四个跨赤道的质量交换区.其中沿100°E和印度洋的质量交换最强,它们与亚洲季风活动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1979年夏季风试验时期(MONEX)得到的专门观测资料计算了孟加拉湾地区一个季风低压的能量收支,得到(1)无辐散风动能制造项是低压的主要动能制造项。在整个低压生命期,平均无辐散风动能制造为7.40瓦/米~2,辐散风动能制造为0.67瓦/米~2。这表明正压能量制造过程的重要性;(2)对于扰动动能收支,斜压能量转换和正压能量转换都有重要作用。另外通过边界通量,低压总是从环境得到扰动动能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1979年夏季季风试验时期较稠密的高空资料,本文对7月3—9日发生在孟加拉湾地区的一个季风低压进行了水汽场的分析,计算了可降水量、垂直加权的相对湿度、水汽通量散度和海面蒸发的分布,发现随着低压环流的发展,低压由一个干涡迅速地转变成一个湿涡.在成熟期,各种湿度参数都达到低压生命期的最大值.总的来说,这个低压湿度场的演变似乎是低压环流场发展的一种结果.可降水量与低压环流很相似;平均相对湿度与ω分布有更密切的关系;水汽辐合场很不对称(主要在低压以西和以南),它与实际云区和降水区一致.研究还发现;低压的发展和  相似文献   
6.
Based on the data gathered during the Summer MONEX over the Bay of Bengal in July, 1979, a detailed observational study of the structure of a monsoon depress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3-8, July has been made. It has been revealed that the early disturbance of this depression was a mid-tropospheric cyclone. The subsequent rapid development was due mainly to the barotropic instability process of the basic zonal and meridional airflows.The cyclonic circulation of the depression extended in vertical upward to 500-400 mb level. Prior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depression, the extremely strong westerly and northerly winds at the lower and middle levels, reaching the intensity of the low-level jet (22 m/s and 18.5 m/s, respectively), were observed. Post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depression, a strong wind ring at the radius of 300-350 km from the depression center encircled the depression, with the wind maximum being at 850 mb. During this period, the maximum of the positive vorticity was of the magnitude of order of  相似文献   
7.
梅雨和台风年际变化及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诗秀  傅秀琴 《气象》1992,18(3):8-12
本文根据37年(1949—1985)的资料统计,发现梅雨期间长江中下游降水量与盛夏西太平洋及南海地区的台风频数为反相关。梅雨量及台风数还存在15年左右的长周期变化,其变化的位相相反。从亚、澳及西太平洋地区的环流背景出发,对上述统计事实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过去不少人对台风或飓风中的凝结加热场进行了计算,得到了许多有意思的结果。但是至今还没有人研究过孟加拉湾热带低压和风暴中凝结加热场的作用。这主要是受到资料的限制。1979年夏季季风试验时期,对7月3—8日发生在孟加拉湾地区的一个季风低压进行了观测,得到了较稠密的高空资料。图1是7月7日由各种探测工具得到的资料分布图。可以看到在孟加拉湾有很稠密的高空观测。本文利用上述资料对这个孟加拉湾低压的凝结加热场进行了计算,以此了解凝结加热场对孟加拉湾低压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弱冷空气对台风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秀琴  沈如金 《气象》1979,5(8):1-3
前言 弱冷空气的影响经常可使一个深入内陆已经减弱的台风产生比刚登陆的强台风还要强的特大暴雨。例如7412、7503、7504等台风深入内陆后减弱为热带低压,但在弱冷空气的作用下,分别在苏北、鲁南、豫南和皖东产生了远比它们登陆时更强的暴雨。事实上,几乎所有深入内陆的台风降水突然增大,以至暴雨的产生和持续,都与弱冷空气的影响有关。弱冷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