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台站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4年11月29日—12月3日华北平原一次罕见的持续性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本次过程动力和热力特征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成因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低层暖性高压脊及地面变性冷高压的稳定维持为持续性大雾过程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条件;地表净辐射引起的近地层冷却是大雾的触发和加强机制;中低空下沉气流的存在有助于近地层的弱风条件和稳定层结的建立;低层暖平流的输入和边界层的浅层抬升有利于大雾的长时间维持;伴随负温度平流南下的偏北风的爆发是使大雾消散的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2.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0513号台风泰利进入江西减弱成低气压引发的异常强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移进赣西北后,台风泰利减弱的低气压北部有明显的冷空气侵入,导致行星边界层能量锋区加强;华西地区大陆高压阻挡了台风低压西移,其北侧弱环境流场的配置为台风低压长时间停滞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低层稳定的水汽输送、中纬度冷锋前部的东北气流与来自低纬海洋上的东南气流在台风低压附近形成明显辐合有利于强暴雨过程的发展;异常强暴雨主要分布在大别山东麓和庐山九岭山脉迎风坡上,地形的抬升对暴雨增幅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3.
华南前汛期暴雨预报一直是我国大气科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特别是发生在锋前的暖区暴雨,由于其天气尺度斜压性强迫不明显,环境大气水汽含量丰富,热动力不稳定性强,边界层触发机制复杂,以及特殊的地形和海陆热力差异的外强迫作用,导致暴雨突发性强,地域性特征显著,也是困扰预报业务人员的难点问题。目前我国预报业务中使用的全球数值预报模式对暖区暴雨的预报能力十分有限,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的预报效果也不尽人意。该文回顾了近40年华南前汛期暴雨大部分研究成果,针对华南暖区暴雨的提出及典型背景场、暖区暴雨与低空急流的关系、暖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及传播、暖区暴雨触发机制等独特的天气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与分析,并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及中央气象台预报实践经验,总结提炼了3类华南暖区暴雨类型——边界层辐合线型、偏南风风速辐合型,以及强西南急流型的天气系统配置及触发因子。最后提出针对华南暖区暴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FY-2C卫星TBB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5年8月6~8日0509号台风麦莎登陆后环流结构及暴雨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台风麦莎具有明显不对称结构,台风东侧和北侧的积云对流较为旺盛;台风环流地面正涡度中心位于台风东侧,并随着台风北上移向台风东北象限并加强。地面强辐合区随着倒槽发展向偏北方向伸展;850hPa台风环流场表现为东侧和北侧的环流强盛,偏东风低空急流在台风北上过程中从东南风急流转为东北风急流;台风东侧暖,西侧冷,其东北侧有强暖平流输送。200hPa高空急流发展,急流入口区右侧强辐散有利于台风登陆后长时间维持。500hPa强上升运动区与台风外围暴雨区有较好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足同家防灾减灾、重大社会活动和精细化天气预报的迫切需要.虽然我国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本文总结了近年国内外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现状、技术进展、目前同内的技术支撑状况和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r相应的应对措施.目前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技术仍然主要是外推预报技术、数值预报技术和概念模型预报技术等,但快速更新循环的高时空分辨率数值模式预报和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资料将在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中发挥重要作用.强对流天气监测、分析和机理研究是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的重要基础;先进的外推预报方法同快速更新循环的高时空分辨率数值模式预报以及二者的融合是未来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采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降水资料、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以及高分辨率模式输出资料,对2003年7月4~5日南京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结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此次暴雨是由两个中β尺度云团合并而成的MαCS产生,期间有2个强降雨时段,每个时段持续5 h左右;②MαCS发生在低层切变线南侧的中尺度辐合线(或辐合中心)上,并在减弱阶段演变为明显的低涡结构;③在其发展强盛期,MαCS垂直倾斜的上升气流显示出对流风暴云特点,并在对流层中高层具有一定的暖心结构;④低空急流脉动引起急流左侧出口区非地转风辐合的急剧增强以及凝结潜热释放和边界层干冷空气的侵入,导致了MαC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观测和地面加密资料、自动站资料、闪电定位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泰利"台风低压引发的异常强暴雨事件中纬度冷空气的影响及地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华西地区大陆高压与副热带高压形成对峙的背景条件下,中纬度冷空气从850 hPa以下低层不断侵入台风低压的北部,增强了其北侧的东北气流,它与来自东部海面上的东风气流在台风低压北部形成汇合;随着中纬度冷空气主体进入江淮地区,台风低压的正压结构缓慢向东暖西冷的斜压结构转换,总能量的水平分布也由螺旋型涡旋逐渐演变为NE-SW向的椭圆型结构,斜压能量的补充有利于台风低压长时间维持;湿位涡正压项的分析表明,随着台风低压进入消亡期,其上空大气变为对流不稳定.行星边界层能量锋区的加强,触发了β中尺度对流系统,导致在台风低压消亡时出现强雷暴天气;强降水主要分布在大别山东麓和九岭山脉迎风坡上,地形对偏东气流的抬升作用有利于暴雨的增幅. 相似文献
8.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3年6—7月亚洲中高纬地区阻塞形势对淮河暴雨的作用。结果表明:亚洲北部阻塞高压的建立和维持,使得500 hPa高度上西风锋区南压,引导冷空气南下,造成中纬度地区冷暖空气和能量交换频繁。尤其在2003年6月20日后,阻塞高压活动加强,淮河流域北部维持为大气能量锋区,低层850 hPa副热带锋区也长期停滞在35°N附近。阻塞高压的异常活动通过对大气动量和热量的一次次向南频散,造成淮河流域连续发生暴雨天气过程。阻塞高压的强度及位置变化与前部低涡的活动密切相关,并通过西风带基本气流及长波系统的螺旋结构的变化,激发Rossby波的经向传播来影响副热带高压的南北进退,从而决定了雨带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国家气象中心对流天气综合监测等资料,对2010-2012年我国春季冷锋后的高架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强对流天气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一次典型个例给出影响高架雷暴的主要天气系统,再结合雷暴物理条件的统计特征探讨高架雷暴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此类高架雷暴主要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具有一定的日变化,常伴冰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影响高架雷暴的主要天气系统为高低空急流、低层切变线以及500 hPa西风槽等。预报着眼点主要为850和700 hPa大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上;700与500 hPa的温差达16℃以上,有一定的热力不稳定;700 hPa上建立一支低空西南急流,配合500 hPa西风槽以及低层的切变线,这些因素为雷暴触发及发展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