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18篇
  免费   1111篇
  国内免费   3476篇
测绘学   447篇
大气科学   1685篇
地球物理   2245篇
地质学   5304篇
海洋学   711篇
天文学   275篇
综合类   692篇
自然地理   1046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197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181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266篇
  2013年   254篇
  2012年   199篇
  2011年   203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270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333篇
  2006年   389篇
  2005年   442篇
  2004年   438篇
  2003年   305篇
  2002年   371篇
  2001年   431篇
  2000年   442篇
  1999年   211篇
  1998年   154篇
  1997年   161篇
  1996年   118篇
  1995年   163篇
  1994年   134篇
  1993年   348篇
  1992年   302篇
  1991年   395篇
  1990年   360篇
  1989年   394篇
  1988年   436篇
  1987年   364篇
  1986年   258篇
  1985年   353篇
  1984年   288篇
  1983年   213篇
  1982年   168篇
  1981年   122篇
  1980年   177篇
  1964年   91篇
  1960年   53篇
  1959年   110篇
  1958年   125篇
  1957年   12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4 毫秒
951.
The Bozhong depression of the Bohaiwan basin belongs to a family of extensional basins in East China, but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basin. The Cenozoic subsidence of the depression is controlled by a combination of lithospheric thinning and polycyclic strike-slip movements. Three episodic rifts have been identified, i.e. Paleocence-early Eocene, middle-late Eocene and Oligocene age. The depression underwent syn-rift and post-rift stages, but two episodic dextral movement events of the strike-slip faults modify the subsidence of the Bozhong depression since the Oligocene. The early dextral movement of the Tan-Lu fault associated with crustal extension resulted in accelerated subsidence during the time of deposition of the Dongying Formation with a maximum thickness of 4000 m. A late reactivation of dextral movement of the Tan-Lu fault began in late Miocene (about 12 Ma), which resulted in the intense subsidence of Minghuazhen Formation and Quaternary. In addition, dynamic mantle convection-driven topography also accelerated the post-rift anomalous subsidence since the Miocene (24.6 Ma).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imary control on rapid subsidence both during the rift and post-rift stages in the Bozhong depression originates from a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episodic crustal extension and polycyclic dextral movements of strike-slip faults, and dynamic topography.  相似文献   
952.
在大陆裂谷附近的下地壳中发生地震一直令人费解,这是因为人们一般认为下地壳太热,不会发生脆性破裂(Ruff,2004;Chen and Molnar,1983)。这类异常事件通常被解释为下地壳温度低于正常值(Doserand Yarwood,1994;Shudofskyet al,1987)。但是如果下地壳温度确实低以致引发地震,那么它下面的上地幔温度也应足够低(Chenand Molnar,1983),然而我们至今尚未观测到上地幔地震(McKenzieet al,2005)。大量下地壳地震发生在新西兰的一个活动大陆裂谷———陶波火山区(TVZ)的西南端附近(Sherburn and White,2005)。在此,我们采用由密集部署的地震…  相似文献   
953.
H.  Kawakatsu  S.  Watada  白玲 《世界地震译丛》2007,(5):42-49
介绍了日本东北部俯冲带中水向地幔深部运移的地震学证据。资料表明,水在100km以上的浅部从含水的洋壳中释放出来,然后在俯冲板块顶部形成含水的地幔物质沟渠,这就是水进入地幔深部的通道。本文对寒冷的俯冲带环境中水从海洋运移到地幔深部的机制提供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954.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二阶垂直导数(X和Y两个方向)的求解方法较简单,它采用的五个因子的数字滤波的最小二乘法来优化数据。但是在较小区域面积时(对工程和环境应用中的重力数据),重力异常很容易放大和被区域重力场掩盖,我们认为产生的缘由是表示重力场的x和y方向上的二次多项式引起的。因此,为了逼近重力水平方向的偏导可以设计一个好的滤波器来拟合在xy平面的重力场值,再得出想要的重力垂直方向偏导,文中最后对提出的方法在前人经典模型上和野外实践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55.
三维地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前言 在主要城市中心(特别是商业区),土地利用率如此之高,以至于空间上各楼层的用途都不相同。因此,目前所采用的二维地籍已不能满足实际要求。现有的三维情况的例子有: ·楼顶建筑 ·地上和地下的基础设施 ·日益增多的电缆和管道(受私有化进程影响,电缆和管道所有者的数量正越来越  相似文献   
956.
1 IntroductionGradingurbanlandcorrectlyanddeterminingtheland priceareimportantbasicworktocarryoutthecompensationalex ploitationanddeveloptherealestatemarket.Thelandgradingmustbebuiltonobjectiveevaluationandscientificevaluationandcalculationofland quali…  相似文献   
957.
共形安装的机载GPS自适应天线阵的性能会受到阵列单元和飞机机身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文将介绍安装在比例为1:8的F-16飞机模型机身上的7单元微带贴片天线自适应阵列的设计和测量结果,以便评估这种天线阵与飞机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将多部宽带干扰机调零时对阵列性能的影响。自适应天线阵工作在12.6GHz的频率上,带宽为160MHz,分别是GPS L1频率和带宽的8倍。所有7个单元的远场天线方向图均在近场天线范围内的成比例频段上作了测量。为了更好地了解机体对天线方向图的影响,我们还将对隔离微带贴片单元测出的方向图与根据OSU-NEWAIR程序(code)计算出的天线方向图作了比较,OSU-NEWAIR程序使用均匀衍射理论来分析天线与机身间的相互作用。比较的结果表明,测量得的方向图和计算出的方向图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从这些缩比模型测量中收集的数据正在用来测试MITRE(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小组)开发的时空自适应调零算法在多部宽带干扰机相对飞机不同取向时的有效性。为了证明这种阵列在有两部窄带干扰机时使用简化直接矩阵求逆算法的调零能力,我们还进行了一些测量。测出的自适应阵列方向性图与理论上的预测十分吻合。文章还阐明了缩比模型测试的优点,以验证机载自适应阵列的调零性能。  相似文献   
958.
M.A.Obeid  盖西京 《陕西地质》2002,20(2):101-102
埃及东部沙漠地区由多种晚元古代岩石组成.它们以蛇绿岩、变辉长岩、变枕状玄武岩、岛弧变沉积岩与变火山岩组合体以及同构造期花岗岩等形式产出.蛇绿岩呈小规模、沿碳酸盐化剪切带逆冲于变火山岩之上的北北西向拉伸岩片.逆冲的岩石以发育滑石-碳酸盐、菱镁矿囊状体和石英-碳酸盐细脉为特征.埃尔贝达地区被另一条穿过变枕状玄武岩和变火山岩滑动的北西向逆冲断层所切割.石英脉与深成蚀变作用(即硅化和绿泥石化)广泛发育于逆冲构造面,构成了一条多样化的剪切带. 埃尔贝克金矿位于限定在蛇绿岩和变枕状玄武岩中的两条剪切带内(北西-南东向).金矿化主要与该区早期变形事件(D1)相伴.在晚元古代岩石板块消减期间,两期热液流体的注入影响着剪切带.在矿物方面,剪切带含有绿泥石、磁铁矿、赤铁矿、钛铁矿、黄铁矿、黄铜矿、针铁矿、褐铁矿、铜兰、斑铜矿和金.产于逆冲区蛇绿岩内的碳酸盐化剪切带(SiO2<50%),金含量很低(0.24~0.45ppm),而变枕状玄武岩中的硅化剪切带富含SiO2(>80%)且含金达45 ppm.观察到金以与石英连生的细颗粒金(约0.3 mm)、微细粒包裹体金(20~0.5 μm),或以与赤铁矿和孔雀石共生的细小不规则状斑点的形式产出.也发现从蚀变赤铁矿中活化形成的金呈微细粒、不规则状斑点(约10 μm).分析硅化剪切带内的石英脉和赤铁矿中的微粒金,含金量分别为92%和94%.  相似文献   
959.
The Tianshan range could have been built by both late Early Paleozoic accretion and Late Paleozoic collision events. The late Early Paleozoic Aqqikkudug-Weiya suture is marked by Ordovician ophiolitic melange and a Silurian flysch sequence, 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elics, and mylonitized rocks. The Central Tianshan belt could principally be an Ordovician volcanic arc; whereas the South Tianshan belt, a back-arc basin. Macro- and microstructures, along with unconformities, provide some kinematic and 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2-phase ductile deformation. The earlier ductile deformation occurring at ca. 400 Ma was marked by north-verging ductile shearing, yielding granulite-bearing ophiolitic melange blocks and garnet-pyroxene-facies ductile deformation, and the later deformation, a dextral strike-slip tectonic process, occurred during the Late Carboniferous-Early Permian. Early Carboniferous molasses were deposited unconformably on pre-Carboniferous metamorphic and ductilely sheared rocks, implying t  相似文献   
960.
从渤海湾和辽宁省开始 ,燕山山脉沿北纬 40°左右一直向西延伸到河北和内蒙古的边界。继续向西 ,以太古宙为基底的燕山山脉被上第三系所覆盖 ;因此 ,虽然内蒙古的阴山很可能就是燕山向西的延伸 ,但还缺乏有力的证据。中生代燕山褶皱冲断带以陆源沉积、岩浆作用和构造变形 (包括多期的褶皱作用 ,挤压、伸展及走滑断层作用 )为特征。对北京、冀北与辽西地区侵入岩及火山岩的野外工作及测年 (U Pb,40 Ar 39Ar方法 )研究揭示出该区中生代复杂的构造变形特征 ;而这种构造变形特征被归因于 :(1)中生代以前 (二叠纪到中生代早期 )复杂的早期变形序列 ,以及 (2 )中生代时期交替发生的主要构造形迹向南和向北的构造汇聚作用。燕山在中侏罗世之前 (早于 180 Ma)向南运动的低角度的逆冲断层发育在一条二叠纪三叠纪岩浆弧的南部 ,太古宙基底及元古宙和显生宙盖层均卷入其中。该次推覆作用可能是 (1)古生代时期蒙古弧与安第斯型的大陆弧沿华北板块的北部边缘发生碰撞的后果 ,或 (2 ) (北部陆块 )向南俯冲于华北太古宙“克拉通”之下时形成的 ,类似于美国科迪勒拉型的弧后、前陆褶皱冲断带。此次褶皱冲断发生之后 ,该推覆断层的上盘经历了广泛的剥蚀 ,随后中侏罗世火山沉积地层同时沉积在上、下盘之上。我们的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