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105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中国大陆及邻近地区上地幔顶部Sn波速度层析成像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地震年报》中43646条Sn射线的走时资料,采用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中国大陆地区上地幔顶部的Sn波速度结构. 主要结果是:①全国平均Sn速度为4.55km/s,速度变化量从-0.14km/s到+0.15km/s. ②整体上中国Sn速度分布是东低西高,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以及柴达木盆地东端、四川盆地及其南部地区等是明显的高Sn速度区,鄂尔多斯地台和台湾海峡也是Sn速度较高地区,整个华北盆地、渤海湾东部、山西北部和郯庐断裂带,Sn速度都比较低. 另外,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高原北部和南北地震带地区,Sn速度也较低. ③ Sn速度变化分布和构造活动、地壳厚度以及大地热流变化有关,分别求得了速度与地壳厚度和大地热流的线性回归方程. ④ Sn速度变化和Pn速度变化的区域分布总体上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92.
地球介质的衰减特性可以从地震波中的频谱信息中获取,并且能够提供地球内部结构非均匀性的重要信息.与大量的速度结构研究相比,对衰减结构的研究却较少,且大多仅对日本群岛局部地区做研究.本文运用ML振幅层析成像技术反演获得了整个日本群岛上地壳的品质因子Q0值(1 Hz时的Q值).计算中共利用了日本Hi-net台网971个台站记录到的5559个地震事件,超过60000 条Sg波最大振幅-频率数据,并且满足震中距小于2°、震源深度小于10 km.计算结果表明,低Q0值区域主要存在于日本群岛的中央火山带,与日本新生代以来的火山分布非常一致;同时,位于从神户到京都东北地区、以及四国岛东部等地的非火山区,断层密集,对应的Q0值也很低;另外,西太平洋俯冲海沟与日本群岛东海岸之间的区域也是低Q0值区,这说明高温、岩石强烈破碎、深厚的沉积物是造成地震波强烈衰减的主要原因.高Q0值主要分布在中央火山带前缘与日本东海岸之间.  相似文献   
93.
面向21世纪的萧山国土资源调查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萧山地区地质演化简史和国土资源优势,分析了面临的历史性任务,提出了应该进行了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第四纪地质、工程地质、外营力地质灾害、地震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和地球信息科学研究等12个方面的工作,论述了旅游、环境和土壤地质研究的有关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94.
裴树文 《现代地质》1999,13(3):291-297,T001
在拉萨以东约100 km 处的下波郎和得中等地, 广泛出露着以火山岩系沉积为主体的叶巴组, 新近从中发现了大量的双壳类化石, 以Kobayashites hemicylindricus Hayami, Propea mussium ( Propeamussium) laeviradiatum ( Waagen) , Pronoella pindiroensis Cox 和Corbicellop sislaevis (Sowerby) 为代表, 共计19 属20 种。双壳类动物群古生物地理面貌同北侧羌塘—印支地块早—中侏罗世双壳类动物群以及欧洲和日本同期双壳类动物群有极大的相似性, 在某种程度上又具有东亚区、欧洲区以及埃塞俄比亚区的某些特征属, 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不同生物地理区动物群的混生面貌。从生物地理区系的角度来看,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虽然有可能是侏罗纪一度出现的洋盆, 但其张开的幅度和持续的时间不足以导致其南、北两侧产生独立的生物地理区系  相似文献   
95.
阐述了萧山地区地质演化简史和国土资源优势,分析了面临的历史性任务,提出了应该进行的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第四纪地质、工程地质、外营力地质灾害、地震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和地球信息科学研究等12 个方面的工作,论述了旅游、环境和土壤地质研究的有关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96.
本文对冲绳海槽南部HOBAB4-S2站700年以来的黏土矿物组成及结晶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对该区的物质来源以及黏土矿物所记录的东亚季风的演化历史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冲绳海槽南部HOBAB4-S2站黏土矿物组合总体是以伊利石(59%~77%,平均含量69%)和绿泥石(11%~17%,平均含量14%)为主,蒙脱石(5%~23%,平均含量12%)和高岭石含量(2%~6%,平均含量4%)则相对较低。通过黏土矿物研究对物源进行分析,发现冲绳海槽南部研究站位的黏土矿物中,伊利石、绿泥石以及高岭石主要来自于台湾岛上的河流,尤其是兰阳溪,蒙脱石则主要是来自于长江和东海大陆架的悬浮再沉积。蒙脱石/(伊利石+绿泥石)比值可以用来大致反映长江和东海大陆架与台湾岛对研究区物质输入的相对贡献。其相对贡献量的变化很好地记录了小冰期(1405 A.D.—1850 A.D.)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和台湾岛东北部-冲绳海槽南部地区相对湿润的气候特征。而该比值所指示的现代暖期(1960 A.D.)夏季风强度的减弱则可能主要是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
地震b值与地应力具有密切的关系,即高应力对应低b值,研究汶川地震区b值的时空变化可以获得地震前后的应力演化过程.本文通过震源位置和速度模型联合反演的方法和双差定位法对龙门山地区汶川地震(M_s8.0)前后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工作,在此基础上精确计算了汶川地震前后不同时间段内b值大小的变化趋势及b值空间分布.结果显示:(1)b值在深度上存在明显的分层性,15 km以上b值较高,15 km以下b值较低,反映上部岩石为脆性,下部岩石为韧性的特征;(2)区域平均b值在汶川地震之后出现下降,而后有所恢复并逐渐增加,芦山地震后又降低,反映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同震变化和震后愈合过程;(3)分时段b值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在芦山地震之后,汶川地震破裂区b值下降,即应力增加,这意味着汶川芦山地震之间的空段存在韧性变形,且芦山地震的发生促进了汶川地震破裂区的愈合;(4)映秀附近彭灌杂岩区在震前呈现低b值异常,反映该区域存在较大的差应力,可能是震后最大位错发生在该区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8.
建筑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评估,对建筑结构安全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建筑砌体结构抗震性能提升的条件,根据建筑结构的抗震性影响因素,评估抗震能力。构建建筑砌体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BIM指标体系;利用BIM模型中的三角模糊数,定量计算建筑砌体结构抗震性能指标的模糊判断矩阵,得到建筑砌体结构的三角模糊数值,分析筑砌体结构抗震性能指标的单排序情况,结合对建筑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评估体系指标权重系数和单项得分的计算,实现基于BIM的建筑砌体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结合模拟建筑实例分析,利用建筑结构倒塌概率测试建筑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并利用评估结果与实际评估结果的拟合度测试提出方法的准确性。实例结果证明,能够准确的得到抗震性能的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99.
通过距平方法,研究2017年8月8日九寨沟7.0级地震前震中所在区域(95.00°—110.00°E,25.00°—45.00°N)长波辐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2017年7月,去除背景之后的长波辐射场在震区附近出现显著增强现象,增强区域基本走向与地质构造走向一致,其主体区域沿着巴颜喀拉块体南缘边界带,重要分支横跨巴颜喀拉块体,直接延伸至九寨沟7.0级地震震中;②紧邻九寨沟7.0级地震震中的4个格点在去除背景变化后的长波辐射时序曲线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即在2017年7月出现显著大于其他月份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0.
西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卢志娟  裴洪平  汪勇 《湖泊科学》2008,20(6):802-805
建立了基于多源卫星遥感影像的太湖蓝藻水华信息提取的普适模式,获取了天气晴好条件下蓝藻水华的面积和空间分布近年来,太湖蓝藻水华暴发时间逐渐提前至3-4月,暴发的高频繁期发生在6—7月,其次是10—11月;2000年以来,蓝藻水华的持续时间有所增加,几乎全年(3—12月)都有发生北部(梅梁湾、竺山湾)是蓝藻水华的最初暴发地,是蓝藻水华暴发的重灾区+每年都有发生;2001年以来,南部沿岸区(浙江附近水域,即夹浦新塘一带的沿岸水体)也几乎每年都有发生,且集聚面积逐年扩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逐渐成为太湖蓝藻的最早暴发地;2003年以来,蓝藻水华开始向湖心扩散,严重时几乎覆盖整个太湖的非水生植被区: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以来,以前很少有蓝藻水华发生的贡湖湾,也开始有大面积蓝藻水华覆盖,2007年发生的频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