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97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68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78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通过对新疆ETM遥感数据进行矿化蚀变信息提取,总结了全区铁染异常和羟基异常的分布特征及示矿意义。部分异常提取结果在野外中的异常查证,证实了蚀变异常与野外情况基本吻合及遥感找矿的有效性。为新疆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2.
对泰缅毗邻区比洛克锡钨矿区含矿石英脉进行了流体包裹体分析。包裹体岩相学研究表明,流体主要为富液相包裹体和H2O-CO2三相包裹体。显微测温分析结果显示,均一温度为200~350℃,盐度(w(Na Cl))为0.43%~12.42%,石英脉中H2O-CO2三相包裹体成矿压力为102~350m Pa,估算成矿深度在0.34~1.37 km。这些数据表明,石英脉型钨锡矿主要形成于岩浆演化晚期的中高温岩体顶部。结合前人稳定同位素等分析结果,认为比洛克锡钨矿存在4个矿化阶段:(1)早期高温产于细粒花岗岩内的黑钨矿±锡石±黄铁矿矿化;(2)与石英±钾长石脉有关的黑钨矿矿化;(3)叠加在中期钾化和钨矿化上的云英岩型锡矿化;(4)晚期中高温(220~350℃)低盐度(5%Na Cleq.)混合流体为主的石英脉型钨锡矿化。结合研究区的区域构造演化及岩浆演化特征研究,建立了比洛克锡钨矿的找矿模型,并对该区进一步找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3.
采用2000—2017年1月地面和高空观测基本气象要素(气压、温度、湿度、风、能见度和雾-霾天气现象等)观测信息、1980—2016年1月NCEP再分析资料等,基于气候平均态的环流异常特征分析,发展对平均气候态出现异常变化的综合诊断分析方法,研究华北地区冬季典型雾-霾多寡年大气环流的三维结构及其遥相关异常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7年冬季1月,华北平原、中原等黄河中下游地区冬季雾-霾的发生日数呈增加趋势,雾-霾发生日数线性增加拟合趋势相关确认系数为R2=0.36,超过0.001的显著性水平。基于气候平均态环流异常特征分析表明,华北平原、中原等黄河中下游地区雾-霾污染出现多、寡年的对流层大气大尺度环流分布差异显著。气候平均态的环流异常特征分析表明,多雾-霾年,在冬季1月影响中国的冷空气主要路径上,自极地区泰米尔半岛,经中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到中国东部区域,对流层中层与高层位势高度距平呈现"高—低—高"的分布,在低层则出现"东高西低"的气候平均态异常分布;少雾-霾年,该分布型不复存在,并出现反位相特征。多雾-霾年的这种异常环流分布型可为中原至华北平原冬季雾-霾的频发提供有利的气候背景,是该区域冬季雾-霾多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4.
新方法在泥质海岸带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基岩或砂砾石海岸相比,泥质海岸带对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更敏感、更脆弱、易遭受破坏。在渤海湾西北岸进行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运用了包括浅表地层(5-6m)的高分辨率勘察、手持子卫星定位仪定位、水准测量、年代学等系统方法,获得了近4000a来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的丰富信息。以此为基础进行计算机数据处理,获得间隔为数百年的6张平面(2D)及立体(3D)的地质变化图系。从而开创了在深覆盖区以浅表地质记录的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为主要目标的大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方法和成果的新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95.
冬春季节东亚大槽的异常变化常常与寒潮冷空气的活动密切相关,影响中国的寒潮冷空气近年来常常造成初冬、深冬相反的冷冬或暖冬现象,与之相关的东亚大槽是否也存在这样的季节内反位相变化特征,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本文利用季节经验正交分解(S-EOF)方法,对冬春季节内的初冬(11—12月)、深冬(1—2月)、初春(3—4月)东亚大槽区域500 hPa位势高度场的季节内演变时空主模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东亚大槽主要表现为深冬(初冬初春)向北退缩(向南加深)型和冬春一致加强(减弱)型两个主模态,分别解释了23.3%和17.2%的方差贡献。S-EOF第一模态主要表现为东亚大槽在初冬、初春向南加深(向北退缩)和在深冬向北退缩(向南加深)的季节内反位相变化特征,此时,初冬、初春阿留申低压向南增强(向北减弱),中国东南沿海以东区域降温(升温),欧亚大陆北部升温(降温);而深冬阿留申低压减弱(增强),日本南部到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升温(降温);该模态与冬季Mega-ENSO型海温存在着密切的联系。S-EOF第二模态(东亚大槽冬春一致加强(减弱)型)主要表现为东亚大槽从初冬到初春的一致性加强(减弱)特征,此时北半球大气主要受北极涛动负位相(正位相)控制,欧亚大陆中东部地区大范围降温(升温);该模态主要受到传统La Niňa(El Niňo)型海温以及印度洋海盆一致模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
利用国家气象中心的站点日降水观测资料,定义一个季节内无降水日出现的频率——空雨频率作为极端干旱的表征指标,对中国487个站点1980—2014年秋、冬、春三个连续季节的空雨频率进行季节-经验正交函数分解(S-EOF),发现我国极端干旱随季节演变的时空分布主要表现为前四个主模态的特征,累积方差贡献为40.6%。第一模态为秋、冬、春三季连旱模态,空雨频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大部分地区为异常变旱,冬季华南沿海变旱最显著。第二模态为秋与冬春干旱的反位相变化模态,空雨频率出现明显的秋-冬-春季反位相的季节反差现象,且存在弱的年代际振荡。第三模态为冬-春极端干旱反位相模态,对冬春两季的代表性较好,秋冬两季空雨频率的空间分布场为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极端变旱,而春季空雨频率呈现反位相变化。空雨频率以1998年为突变点存在明显的年代际转折。第四模态为南北偶极型秋-冬-春反位相模态,呈现出长江流域以南与长江流域以北三个季节空雨频率均为相反的位相分布。不同的模态反映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空雨频率的变化,充分表现出我国干旱分布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7.
推导了传统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NSS)测定垂线偏差(Deflection of the Vertical, DOV)形式误差的表达式;提出一种可用以解算并置站DOV的小网参数转换法.利用乌鲁木齐南山多技术并置站控制网观测信息,开展了算法验证,并对该站内多个地点DOV开展了实测.结果表明,高精度的小网DOV仅由点位观测精度最高、覆盖面积最广的3个站点决定.个别精度较差的点会为DOV的测定值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采用小网转换法所解算的DOV与实测值间的一致性分别为-2.3′′±4.3′′(子午分量)和0.2′′±4.6′′(卯酉分量);小网转换求取DOV的方法在精度上与经典的GNSS水准方法相当,但步骤更加简便.鉴于多技术并置站会不定期地开展本地测量,可利用该方法实现多技术并置站DOV的零成本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98.
张拴宏  赵越  裴军令  王宏宇  胡国辉  张琪琪  蔡瑜杭  孔令昊  王森  王开 《地质论评》2022,68(4):2022072011-2022072011
大火成岩省是地质历史上与地球深部过程(如地幔柱)密切相关的极端地质事件,以相对较短时期内形成规模宏大的板内幔源基性岩浆活动为主要特征,对研究全球性大气—海洋环境的巨变与生物灭绝、大规模成矿及超大陆的重建和裂解均有重要意义。从潘吉亚超大陆的裂解过程可以看出,尽管不是所有的大火成岩省都与大陆裂解有关,但几乎每一次重要的裂解事件都伴有大火成岩省的出现,因此大火成岩省对于研究前潘吉亚超大陆,特别是对于缺少古生物等重建标志,古地磁数据偏少的前寒武纪超大陆重建及裂解研究有重要价值。近20多年来随着年代学技术的进步及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大火成岩省在古大陆重建及裂解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前寒武纪大火成岩省由于经历了多次裂解事件改造及后期抬升剥蚀或覆盖的影响,现今保留的是一些分散在不同大陆上的大火成岩省残片或碎片。用大火成岩省开展古大陆重建及裂解的目标就是通过不同陆块大火成岩省或大规模基性岩浆活动的年代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对比,结合其他证据,恢复大火成岩省形成时的时空分布特征,据此来确定这些陆块在超大陆中的相对或绝对位置。与其他前寒武纪大陆重建标志相似,大火成岩省也有一些局限性及不确定性,因此应用大火成岩省开展古大陆重建及裂解研究中要与前岩浆期沉积地层中的特殊事件层(如冰碛岩、火山灰、黑色页岩、不整合面、古生物等)对比、岩墙几何学产状、基性岩浆事件序列对比、古地磁、大型构造(如造山带)对比及深部地球物理等多学科方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99.
大火成岩省是地质历史上与地球深部过程(如地幔柱)密切相关的极端地质事件,以相对较短时期内形成规模宏大的板内幔源基性岩浆活动为主要特征,对研究全球性大气—海洋环境的巨变与生物灭绝、大规模成矿及超大陆的重建和裂解均有重要意义。从潘吉亚超大陆的裂解过程可以看出,尽管不是所有的大火成岩省都与大陆裂解有关,但几乎每一次重要的裂解事件都伴有大火成岩省的出现,因此大火成岩省对于研究前潘吉亚超大陆,特别是对于缺少古生物等重建标志,古地磁数据偏少的前寒武纪超大陆重建及裂解研究有重要价值。近20多年来随着年代学技术的进步及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大火成岩省在古大陆重建及裂解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并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前寒武纪大火成岩省由于经历了多次裂解事件改造及后期抬升剥蚀或覆盖的影响,现今保留的是一些分散在不同大陆上的大火成岩省残片或碎片。用大火成岩省开展古大陆重建及裂解的目标就是通过不同陆块大火成岩省或大规模基性岩浆活动的年代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对比,结合其他证据,恢复大火成岩省形成时的时空分布特征,据此来确定这些陆块在超大陆中的相对或绝对位置。与其他前寒武纪大陆重建标志相似,大火成岩省也有一些局限性及不确定性,因此应用大火成岩省开展古大陆重建及裂解研究中要与前岩浆期沉积地层中的特殊事件层(如冰碛岩、火山灰、黑色页岩、不整合面、古生物等)对比、岩墙几何学产状、基性岩浆事件序列对比、古地磁、大型构造(如造山带)对比及深部地球物理等多学科方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0.
基于河北省及邻近地区73个气象站1961—2009年逐季、年降水资料,应用降水Z指数、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河北省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9年来河北省年、各季的干旱空间分布特征,最常见的是全省一致的干旱(雨涝)型,其次是南涝(旱)北旱(涝)的南北相反分布型;小波分析方法得出年、各季干旱的出现不仅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尺度变化,而且年际变化也显著;河北省年干旱指数呈下降趋势,1979年后,年干旱指数发生突变,该区域进入干旱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