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40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层状云中冰晶繁生过程对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晓莉  牛生杰 《气象科学》2007,27(2):126-132
在层状云雨滴分档模式中加入冰晶繁生过程,研究繁生过程对层状云微物理结构及降水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式云发展到190 min时,冰晶繁生过程发生,繁生层内的冰粒子浓度由10-3L-1增加到7.3 L-1,随后迅速减少,250 min后趋近于无繁生的情况;繁生层及其下方的云水含量较繁生前相同时刻减少约0.05-0.2 g.m-3;190 min,2 400-4 800 m高度层内的水汽含量急剧减少0.1-1.0 g.m-3;190-230 min,2 400-5 000 m高度层的冰水含量较考虑繁生过程之前增加0.1-0.6 g.m-3,240-250 min,2 400-4 000 m高度层内的冰水含量较繁生前相同时刻减少了0.1-0.3 g.m-3。加入繁生过程之后,雨强极大值增加1.8 mm.h-1(6.6%)。由此得出结论:(1)繁生过程发生后,云中瞬时冰晶浓度增加,繁生层下方的云水含量减少,冰水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水汽含量减少;(2)繁生过程使得雨强极大值增大。  相似文献   
92.
沙漠地区沙尘天气近地层湍流输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利用1996-04-20-50-10在内蒙古自治区吉兰泰气象站以及1997-04-05-27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气象站观测到的风,温,湿廓线资料,应用空气动力学方法,计算了每天各观测时次的流动量通量,湍流感热通量和湍流潜热通量,并且比较分析了荒漠下垫面不同沙尘天气状况下的湍流动量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日变化。结果表明,在沙漠地区春季无降水天气状况下,晴空条件下,白天热力湍流基于动力湍流,在近地层最重要的物质交换是湍流感热交换,浮尘天气条件下,近地层湍流输送较晴空天气条件下弱;扬沙天气条件下,近地层湍流感热交换和湍流动力量流感热通量的峰值大于交换,并且湍流动量通量的峰值较晴空峰值大将近一个量级,湍流感热通量的峰值大于浮尘天气峰值,但小于晴空条件下峰值,沙尘暴天气条件下,湍流动量通量和感热通量一样都是最重要的湍流交换,湍流交换强于扬沙天气,强的感热对沙漠地局地性沙尘暴的产生和加强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3.
贺兰山地区沙尘暴沙尘起动和垂直输送物理因子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牛生杰  章澄昌 《气象学报》2002,60(2):194-204
根据 4a来在贺兰山两侧沙漠和沙地测站积累的微气象和沙尘谱观测资料 ,结合有关文献 ,综合分析了沙尘起动和垂直输送的物理机制 ;讨论了强风的动力作用、近地面不稳定层结的热力作用和沙尘物质源特征 ;概述了不同尺度天气系统中上升运动特征 ,沙尘的沉降末速计算、沙漠地表的湍流输送特征和垂直速度资料、沙漠地表的超绝热梯度出现的频率和强度及逆湿现象 ,沙漠和沙地的沙尘粒度、地表性质和沙土含水率对起动风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降水性层状云中水凝物粒子的谱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牛生杰  何珍珍 《高原气象》1995,14(1):114-120
本文对泰山和新安江等地层状云的一些云滴谱和雨滴谱进行了计算,对小云滴、大云滴和雨滴谱的谱分布用同一种形式的分布密度函数N=ANpexp(-ad+bd^2-cd^3)来表示。观测和计算的谱分布吻合得较好,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93,显著性水平α=0.001。计算得到的平均直径、平均立方根直径、含水量和总浓度等与观测值都比较吻合,说明本文给出的云中水凝物粒子谱分布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95.
陆面过程观测试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概述了国内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的FIFE、LBA、HEIFE、IMGRASS、TIPEX及GAME-Tibet等具有代表性的陆面过程试验的科学目的和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提出了陆面过程试验存在的局限性及在今后应该加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96.
冰雹谱分布及Ze-E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牛生杰  马磊  翟涛 《气象学报》1999,57(2):217-225
文中分析了大量的地面雹谱资料,给出了雹谱的平均特征及其三种类型。计算了冰雹落地动能通量,并建立了Ze-E关系,其相关系数大于0.96,显著性水平小于0.01。该项研究可为由地面测雹板网与雷达联合评估人工防雹效果等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7.
利用雷电监测预警网、多普勒雷达、区域自动站降水同步资料,对2009年7月6日发生在秦皇岛市的一次大面积致灾雷电、暴雨天气,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致灾雷电过程以负地闪为主,闪电出现频率最大为712次/h.闪电放电轨迹分布特征呈西北—东南分布,由北向南移动,闪电出现频率最大时,每小时降水量超过100 mm,闪电发生...  相似文献   
98.
李遥  牛生杰  吕晶晶 《大气科学》2020,44(4):808-815
为了获得更加准确的冬季降水数据,针对PARSIVEL2(Particle Size and Velocity)测量降雪时近地面水平风的影响进行了订正及误差计算。订正结果表明:一定风速下,不考虑风的影响会造成小粒子直径的明显低估,而对于同一粒径段的粒子,风速越大,计算过程中对于粒子直径的低估越明显。风速不超过2 m s?1时,其降雪粒子下落末速度计算误差在3%左右,直径计算误差在7%以内(水平偏转角度45°)。在对2018年1月4日南京一次降雪过程中获取的真实雪花谱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忽略风的影响会导致雪花谱峰值的偏移和谱的缩窄,这会造成小粒子数浓度的高估和大粒子数浓度的低估,进而影响微物理量的计算。具体表现在雷达反射率因子Z和降雪强度I的低估,及Z–I关系拟合系数a值的实际数值会大于计算值,b值则偏小。但当风速较大时,近地面流场比较复杂,垂直向湍流运动不可忽略,此种订正方法很可能不再适用。建议在以后的业务观测中增设防风圈或在后续的数据处理中增加针对风的订正,以排除风对降雪测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
一次南海海雾微物理结构个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本文利用2010年3月22~23日广东省湛江市一次海雾过程的雾滴谱和能见度资料,分析了海雾的微物理特征及微物理参量(数浓度、液态含水量和平均直径)之间的相关性,并讨论了影响海雾的主要物理过程。结果表明:湛江地区海雾的平均雾滴谱符合Junge分布;在海雾发展和成熟阶段,雾滴谱拓宽过程以及数浓度与平均直径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本次海雾过程主要以雾滴活化和凝结增长过程为主;湍流过程的参与使得雾滴混合均匀,雾滴平均直径向3.5 μm附近集中,趋向平均化。同时湍流使雾体内部和外部空气交流,外部空气的凝结核核化,数浓度升高,凝结增长造成小雾滴变大。  相似文献   
100.
湛江东海岛一次春季海雾的宏微观结构及边界层演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晶晶  牛生杰  张羽  徐峰 《气象学报》2014,72(2):350-365
2011年2—3月利用雾滴谱仪、能见度仪、风廓线雷达及100 m边界层气象要素梯度观测塔在湛江东海岛开展海雾综合观测试验。选取2011年2月23—24日一次约15 h的浓雾过程,从宏微观角度着重分析了其间近地层风、温、湿结构和热、动力演变,微物理过程和爆发性增长特征,及湍流通量输送。结果表明:来自南海暖海面的偏东南暖湿气流平流至广东省沿岸冷海面,发生冷却并达到饱和形成海雾。偏东南暖湿气流为浓雾的酝酿、生成及成熟提供了充沛水汽和稳定的逆温层结条件,逆温强度与暖湿气流强度关系密切。海雾多发生在270 m以下,当630—870 m 高度层存在明显的下沉运动时,150—390 m高度层则可保持近似等温和弱逆温层,阻止了下层(270 m以下)水汽与其上层(390 m以上)干冷空气交换,导致下层大气持续高湿稳定状态。整个过程中,雾滴数浓度(N)、含水量(W)、平均直径(Dave)、谱宽(Dmax)和有效半径(Reff)的平均值分别为248 cm-3、0.102 g/cm3、5.2 μm、36.0 μm和7.0 μm。雾滴数浓度(N)与平均直径(Dave)在雾发展初期(生成、发展)和末期(消散)多成正相关趋势,而在成熟阶段两者多成反相关趋势。雾前4小时稳定层结及偏东南暖湿气流持续增湿可认为是雾层爆发性增长的酝酿阶段,雾滴谱拓宽是经过活跃—稳定—爆发的3阶段完成,湍流混合对其影响不大;浓雾快速消散是雾滴蒸发、重力碰并沉降、湍流碰并沉降等共同作用造成的,其中直径大于21 μm液滴的大量耗散是消散的重要阶段。雾前,湍流由强转弱。雾发生后,湍流持续较弱。由于东南急流引发的风切变导致湍流增强,感热通量出现向上强输送,这与冷海雾维持阶段高层热量交换过程类似。雾消散时,湍流逐渐转强。平均动能在雾前和雾中的两次跃增与偏东南暖湿气流显著增强有关,而雾成熟期湍流动能大幅跃增主要是由雾顶辐射冷却产生的热力湍流和风切变引发的机械湍流增强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