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6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254篇
测绘学   128篇
大气科学   226篇
地球物理   151篇
地质学   574篇
海洋学   133篇
天文学   28篇
综合类   177篇
自然地理   15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91.
92.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六种藻类和地衣植物的X荧光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南极的植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探讨植物在南极环境监测中的作用 ,在无标样条件下 ,利用微束 X荧光分析法对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的 6种藻类和地衣植物进行了元素分析。其中藻类植物有孔石莼 (Ulva pertusa)、海膜 (H alymenia sp.)和大型鞘丝藻 (Lyngbya major) ,地衣植物有筛石蕊 (Cladonia borealis)、喇叭石蕊 (C.fimbriata)和松萝 (Usnea sp.)。研究结果发现 ,不同的藻类植物对各种元素的吸收能力不同 ,在 XRF(X射线荧光 )谱中 ,孔石莼比海膜含有更多的元素 ,象 As、Br和 Rb,Cu和 Zn的含量也较高。在大型鞘丝藻中 ,K比 Ca少 ,Zn的含量较高。在 3种地衣植物中 ,其 XRF谱中的元素种类组成非常相似 ,只是 Mn、Fe、Cu和 Zn等元素的相对含量有些差异  相似文献   
93.
《岩矿测试》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 ,各省地勘局中心实验室协办 ,是反映分析测试技术的专业性科技期刊 (ISSN 0 2 54- 5357,CODEN码YACEDJ ,国内统一刊号CN 1 1 - 2 1 31 /TD)。主要报道国内与岩矿测试及分析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展望和评述以及有关实践经验 ,突出服务于地质科学和地质找矿事业 ,促进岩矿测试技术的发展。1 栏目及字数本刊设有研究报告及简报、实验技术与装置、综述、分析仪器研制、分析技术开发、新知识新技术…  相似文献   
94.
引黄入晋工程8号洞黄土地层采用管片初砌,固结灌浆管片变形观测采用移动式变形观测装置取得成功。简要介绍了该变形观测装置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5.
本文介绍了防火墙技术的一些基本概念,对防火墙系统的成败得失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6.
大气臭氧与气溶胶垂直分布的高空气球探测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本文给出了1993年9月12日利用高空科学气球在河北省香河地区探测到的大气臭氧和气溶胶的垂直分布。结果发现:(1) 大气臭氧的数密度在整个对流层较低(~10[12]mol/cm3),并从地面到对流层顶略有下降;对流层顶以上开始快速增加,极值层高度在~24 km,其值为4.78×10[12]mol/cm3;臭氧分压有类似的分布特征,极值146×10[-4]Pa,位于同一高度;(2) 在平流层低层,臭氧分压有一个次极值62×10[-4]Pa,位于15~16 km;(3) 0~30 km大气气溶胶数密度呈现出三个峰值:143,8和1.1 个/cm[3],分别位于近地面、5 km和21 km;(4)气溶胶的数密度谱在对流层为双模态;在平流层,次峰消失。同时,我们还与其他观测结果作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7.
罗兰格  胡新亮 《地震》1992,(4):12-17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地震预报效能的方法:K指数方法。它从地震的自然概率、地震预报概率、预报准确系数三个方面评价地震预报效能。文中给出了相应的定量计算方法与实用实例。  相似文献   
98.
99.
Poli  GE 于介江 《世界地质》1992,11(4):48-54
微粒包体作为基性岩浆和重熔酸性岩浆I型或S型之间岩浆混合或/和混合期存在的标志,其成因和意义可被重新评价。基于含微粒包体花岗岩套中所观察到的地球化学特征和露头关系,已经提出了用于研究微粒包体和寄主岩组合的一种模式。该模式由三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注入作用;第二阶段:演化作用;第三阶段:混合作用,这是在基性岩浆注入到重熔的地壳环境中发生的。在第一阶段,比酸性岩浆温度更高、粘度更低、几乎完全为液态的基性岩浆通过一次或多次注入作用侵入到酸性岩浆中。两个体系并不容易混合,仍作为独立的单元存在,直至达到了热平衡和粘度相近的时候才能发生混合,并且,沿着二者的边界基性岩浆冷却。酸性岩浆被加热。在第二阶段,基性岩浆既经历了伸展、对流搅动和与酸性岩浆混合的物理作用,又经历了晶体分离和与酸性岩浆混染(混染分离结晶作用)的化学作用。这些物理和化学作用的再循环便导致了微粒包体和进一步演化了的熔体的形成。这种熔体与酸性岩浆已达到了热平衡。因此,微粒包体记载了基性岩浆演化的各个阶段。在第三阶段,基性岩浆进一步演化的产物(成分上为英云闪长质到花岗闪长质)和酸性岩浆参与了两端元的混合作用。该作用可用于解释含微粒包体花岗岩类深成岩的地球化学演化。该模式阐明了复式岩基形成过程中产于深成环境中的各种岩浆作用,并且也提出了有关英云闪长质深成岩成因的某些想法。最终,所观察到的微粒包体单独产出的这一特性表明微小几何学(一种相对新的数学概念)在了解粘性流体混乱流机制方面可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即基性岩浆的混合和伸展作用动力学。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