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109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272篇
地质学   252篇
海洋学   116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历史物候记录对过去气候变化研究弥足珍贵。诗歌作为历史文献的重要体裁之一,其中的历史物候记录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整编和利用。但对诗歌物候记录的特征和处理方法仍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探讨。本文首先介绍了诗歌中物候记录的内容、特征及其在季节指示和反映农时中的应用,发现诗歌中的物候记录主要包括动物物候、植物物候和周期性气象、水文现象等3种,并呈现出距今越近,经济、社会越发达,记录越多的时空特点。然后,从物候记录筛选、物种鉴别、物候事件发生时间识别、物候期确定等方面总结了历史气候研究中诗歌物候记录的处理方法:①从诗歌的创作背景、文学成分、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和人为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筛选,以保证其中物候记录的有效性;②区分古今动、植物名差异,并将物种鉴定到种;③针对年、月、日缺记的不同情况,依据物候规律和背景资料确定物候事件的发生时间;④根据现代物候观测标准,对诗歌中的文字描述进行归类定级,确定所包含的物候期。以期为诗歌物候记录的提取及其在历史气候研究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2.
吴立  张梦翠  计超  张诗陶 《地理科学》2016,36(12):1920-1928
通过对巢湖湖泊沉积岩芯不同粒级炭屑浓度和磁化率等指标变化的研究,揭示了全新世以来的区域火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结果表明: 全新世早期,气候由寒冷干旱向温暖湿润过渡,但仍较为干旱,炭屑浓度也相对略高,火活动比较频繁,地方性和区域性火时有发生; 全新世中期是最温暖湿润的适宜期,炭屑浓度出现全新世以来的低值,火活动微弱,但在文化兴盛时期炭屑浓度出现峰值,则归因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全新世晚期,在气候趋于凉干的环境背景下,人类活动的增强更加剧了火活动的频率和强度,炭屑浓度大幅增加; 近200 a炭屑浓度的降低可能与湖区附近已没有足够生物量引起火灾有关。  相似文献   
93.
太湖14000年以来古环境演变的湖泊记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东西太湖短柱岩芯的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生物指标的综合分析,讨论了该区距今14ka来的古气候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4.3-13.3kaBP,太湖水位低,环境指标甚至表现为暴露特征,反映了气候干旱:13.3-12.4kaBP,为偏暖湿的过渡阶段;该孔柱270-280cm (11.5kaBP左右)各类指标均明显反映冷干特征,可能是YoungerDrays事件的记录,与我国东部其它地区有可比性;约10.9-10kaBP,这一时期是整个研究时段内一个较显著的温暖期。表现为还原沉积环境和水位相对较深;约10-7.2kaBP为冷暖交替的过渡带;7.2-5.737kaBP为暖湿气候;5.05kaBP多项分析指标发生突变,反映物源发生显著变化,可能存在沉积间断;表层沉积物则呈现现代环境的特征,西太湖藻类生长茂盛,偏氧化的沉积环境。目前湖泊生产力较高,富营养化程度高,表现为藻型湖泊特征;东太湖有机质来源以东太湖中生长较为茂盛的维管水生植物为主,目前湖泊生产力较低,富营养化程度低,表现为典型的草型湖泊特征。   相似文献   
94.
英峰岭剖面红土的粘土矿物和化学特征与成土环境关系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徐义芳  朱照宇 《地球化学》1999,28(3):281-288
地球化学与粘土矿物学研究表明,广东雷州半岛英峰岭多期红土是拉弱武岩红土化初级阶段的产物,由剖面底层至顶层,红土成熟度依次递增。各层红土中主要粘土矿物含量和粘土的Fe2O3含量,以及工土和粘土的氧化,淋溶,富铁铝等化学特征系数与红土埋深之间呈波动起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95.
研究季风区历史时期湖泊环境演化的意义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本文首先讨论了历史时期季风区湖泊环境演化研究在古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及其意义,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研究以及进行定量研究是该领域的关键所在。综合中国近年来在湖泊沉积与古全球变化研究中取得的成果,提出在该领域研究的一些新的认识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6.
张树乾  张素萍 《海洋与湖沼》2023,54(5):1395-1400
2021年3月在大连进行潮间带生物调查时采集到2个裸鳃类标本,经鉴定发现为欧氏针盘海牛Diaulula odonoghuei (Steinberg, 1963),为中国新记录属和新记录种。在研究中对其进行了活体拍照,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特征进行了观察。此外,测定了这两个标本的COI、16S rRNA和H3基因序列,将测得的基因片段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针盘海牛属Diaulula的同源序列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了针盘海牛属的系统发育树。欧氏针盘海牛在我国沿海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海软体动物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相似文献   
97.
2021年5月21日漾濞Ms6.4地震是云南近10 a以来继Ms6.5鲁甸地震和Ms6.6景谷地震后发生的又一次破坏性浅源地震,其震中位于滇西北地区维西-乔后断裂带附近。震源机制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属于走滑型破裂,符合区域构造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该地震强震动特征,特引入改进后的希尔伯特-黄变换(HHT),以不同角度客观分析强震动的尺度和频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希尔伯特-黄变换在对实际地震动记录进行特征提取后,得到的边际谱和时频谱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始数据的主要信息,该方法可为类似破坏性浅源地震的强震动特征分析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参数,保证了信号分解的稳定性,更适于处理非平稳信号,可为现代信号应用分析于强震动特征提供另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98.
目前全球范围内先后有50多种微囊藻被描述记载,国内最新研究报道有12种.根据采自太湖的野外藻类样品,确定了中国微囊藻属的一个新记录种——片状微囊藻(Microcystis panniformis),对其分类学的形态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并对其和分类学上相近的属种Pannus以及微囊藻属的鱼害微囊藻(M.ichthyoblabe)、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和水华微囊藻(M.flos-aquae)等的区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9.
李金良  黄永林 《中国地震》2023,39(2):385-394
公元1624年2月10日,即明代天启三年12月22日,在现今江苏省范围内发生了一次破坏性地震。在历次出版的地震目录中,扬州被确定为本次地震的震中,其主要依据为“扬州倒卸城垣三百八十余垛、城铺二十余处”的历史记述。《地震亘江南北疏》的发现为本次地震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本文分析已有资料的可靠性;选择相对可靠的历史资料划定Ⅵ度等烈度线;采用新划定的Ⅵ度等烈度线,按历史地震影响烈度的衰减关系确定本次地震的震级为6 1/4级;综合Ⅵ度等烈度线范围内的地震地质条件以及历史地震资料中人的感受、地表变形和各地地声方向记录,综合确定了震中位置大致在32.2°N、119.5°E,与1913年4月3日镇江5 1/2级地震(参考地名“江苏镇江”)震中相距不远。此外,本文还描述了本次地震的地震序列。  相似文献   
100.
中小地震震源参数的求解及其相似关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根据广东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区域性地震记录,利用遗传算法采用由"三段几何衰减模型"拟合得到的广东地区的衰减模型,得到广东地区Q值与频率的关系(Q(f)=454 8f0 37),由此衰减模型反演得到各台站的场地响应,最终得到72个中小地震的震源参数;并研究了广东地区震源参数的特征及其相似关系。这些地震的地震矩在1012N·m与1014N·m之间,求出与地方震震级之间的相似关系;该地区中小地震的应力降在0 02到3 2MPa之间,未显示与地震的规模(地震矩)有明显的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