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1篇
  免费   151篇
  国内免费   168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192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311篇
海洋学   17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从环流形势、弱冷空气影响、大气稳定度、水汽收支等方面分析了2017年6月上旬江苏南部的一次极端暴雨过程,并与该区域同期其他暴雨事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暴雨区位于加强的200 hPa西风急流入口区的右侧,偏强的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气流与东北冷涡西南侧的西北气流交汇及850 hPa异常的风场切变是造成本次强降水过程的重要条件,中层弱的干冷空气入侵对降水有增幅作用,32.5°N附近江苏西部冷平流和冷锋锋生强度明显强于东部,造成江苏南部西侧降水强于东侧。暴雨区存在明显的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水汽水平辐合强度、垂直输送强度、总的水汽辐合强度和垂直上升运动及潜热加热强度为其他年份同期暴雨过程的3倍,极端性明显。此外,本次过程中气旋的移动路径易导致江苏南部地区出现强降水。  相似文献   
892.
利用常规的地面观测资料、高空探测资料、自动气象站1 h间隔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1°×1°,6 h)和ERA5再分析资料(0. 25°×0. 25°,1 h),针对1999—2013年山东省12例江淮气旋降雪过程,总结了降水形态类型及时空分布、相态转换等特征并讨论了降水相态"逆转"现象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江淮气旋降雪过程的降水形态种类多样,可出现雨、雪、雨夹雪、冰雹、冰粒、霰、米雪和雨凇,降水相态转换过程中,除了雨夹雪,冰粒也是一种过渡形态; 2)冰雹、冰粒、霰、米雪和雨凇5种特殊降水形态最易出现在2月和3月,"雷打雪"现象亦多发于2月和3月;3)鲁东南和半岛南部地区以降雨为主,鲁西北地区多出现降雪,雷暴集中出现在鲁中的中西部和鲁南地区,尤其是鲁东南地区; 4)江淮气旋降雪过程相态转换的基本形式为雨转雪,以有无明显雨雪分界线为依据,可分为"典型雨转雪"和"无明显雨雪转换"两类,二者的影响系统特点显著不同;5)范围较大的相态逆转现象易发区域在地面雨雪分界线附近,位于地面倒槽后部,走向与地面倒槽槽线走向一致。气旋生成前低层暖温度平流增强引起低层增温以及气温日变化导致的中午前后近地层浅薄增温均可引起相态逆转,上述两个因素均与地面倒槽的发展态势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93.
东营市气象局激光雨滴谱仪于2012年投入应用,为评估分析其探测降水量的准确性,选取东营国家级气象观测站2012——2017年间46个月的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与激光雨滴谱仪观测资料,共计245个过程降水量、1 302个小时降水量数据,按不同降水量级对两种仪器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过程降水小雨量级,激光雨滴谱仪较自动站平均偏多0. 38 mm,降水量越大,差值越大;中雨量级两者差值较小,雨滴谱仪较自动站仅偏多0. 24 mm;大雨量级,雨滴谱仪较自动站降水量明显偏少约2. 8 mm;暴雨时雨滴谱仪较自动站常偏多。2)小时降水Rh2. 5 mm时,雨滴谱仪较自动站偏多约0. 1 mm; 2. 5 mm≤Rh≤4. 9 mm时,激光雨滴谱仪与自动站降水量平均差值为0. 0 mm; 5. 0 mm≤Rh≤16. 0 mm时,雨滴谱仪较自动站常明显偏少,偏少值约0. 9 mm;16. 0 mmRh≤20. 0 mm时,两者降水量较接近; Rh 20. 0 mm时,雨滴谱仪较自动站可能出现极端偏多、偏少或两者相近情况。3)降雪时雨滴谱仪降雪量常明显偏多。4)雨滴谱仪和自动站过程累积降水量趋势较一致,且雨滴谱仪分钟降水量能较早反映出降水量峰值及降水强度的变化。通过分析可见,雨滴谱仪雨量数据有较好的可靠性,可在辅助降水现象观测与订正、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和短临预报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894.
基于 LabVIEW 软件实现水雷弹道的三维可视化。 利用 MATLAB 软件结合仪器舱内弹道记录仪的试验数据或者半实物仿真的六自由度数据,进行格式处理,生成水雷弹道数据。 利用弹道数据和 Lab- VIEW 软件中变形模块驱动三维模型运动,为实现水雷航行与布放的可视化提供新的技术途径,极大地方便了科研人员后期的数据处理和试验分析。  相似文献   
895.
为正确评价海岸带开发活动对锦州湾海域产生的影响,从围填海活动和临海工业对海岸带开发活动产生的环境效应影响做了分析,并根据搜集的2004~2008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对锦州湾海域进行了海洋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表明,2000~2009年,锦州湾海域面积减少了约2234ha,自然岸线减少了约2.2km;临海工业的发展及沿岸工厂排放的污染物使锦州湾海域的水质质量下降,主要的污染物为COD和油类,超标的重金属污染物主要为镉、铅、砷。  相似文献   
896.
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的协调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构建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对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水平进行了测度与评价;根据测度与评价结果,建立了海洋科学技术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度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构建了海洋科学技术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关系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科学技术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联性及其互动关系研究,为沿海地区制定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97.
三亚河与三亚湾溶存N_2O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4月在三亚河设置24h观测连续站,10月在三亚湾设置13个采样站,同时采集大气、表层和底层海水样品,运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法对海水中溶存N2O的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三亚湾海水中溶存N2O的浓度范围为7.57—15.04nmol/L,饱和度范围为101.8%—202.2%,均处于过饱和状态,明显受到三亚河水人为污染的影响;三亚河N2O浓度日变化范围在12.7—17.6nmol/L,饱和度范围在170.9%—236.9%,全天也均处于高度过饱和状态,表明三亚河和三亚湾都是大气N2O的源。对三亚河和三亚湾N2O浓度与盐度,营养盐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可得,其与盐度之间的关系为负相关,与硝酸盐,亚硝酸盐,氨盐的关系为正相关。此外还利用Liss提出的双层模型计算了三亚河和三亚湾的N2O海-气交换通量,分别为5.71—11.63μmol/(m2·d)、0.33—8.26μmol/(m2·d),表明三亚河与三亚湾水体中N2O的过饱和现象主要来源于城市污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8.
为了探讨龟山岛附近热液自然硫烟囱体的物质来源,通过测定烟囱体内铅同位素的组成特征,分析了该地区热液活动的铅元素物源.研究结果表明,龟山岛附近热液自然硫烟囱体中的铅同位素组成具有很小的变化范围和较均一的铅同位素组成特征,但是与其它深海热液沉积物的铅源不同,与北半球铅同位素的参考线(NHRL)相距甚远.虽然自然硫烟囱体出现在海水环境,但是海水对其不存在铅的贡献,烟囱体内的元素铅主要是陆壳来源.根据以上结果可以进一步推断,龟山岛热液活动区的下伏地层中,存在一定分布范围的陆壳,这对于研究该地区复杂的地质构造特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99.
文章基于海岛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以海岛资源状况指标、社会发展指标、智力评价指标为目标,建立海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支持系统,从而以12个海岛县为研究对象,评价12个海岛县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状态和进程,并对海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出建设性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900.
传统的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划分方案以全球标准地层年龄(GSSA)为基础,不代表任何特殊的岩石实体,仅以推测的绝对测年值为界线进行单元划分,脱离了客观的岩石记录和地球演化系统,不利于对前寒武纪地球系统的研究。2004年—2008年前寒武纪划分参考方案,以反映地球历史阶段特征的“关键事件”为界线,创建前寒武纪地层划分的“金钉子”,建立客观的、“自然的” 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并且通过全球一级事件群把前寒武纪划分为5个宙,即创世宙、冥古宙、太古宙、过渡宙和元古宙。另外,经过综合分析建议将埃迪卡拉纪归到显生宙。因此,对前寒武纪的研究实际上变为对“前埃迪卡拉纪”的研究,使术语“显生宙”在内涵和应用上更加一致。虽然“参考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还仅仅是一个理论框架,需要大量的研究去充实和细化,但是对这两种划分方案的系统研究和对比,可以给我国前寒武纪工作者提供重要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