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199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101篇
地质学   310篇
海洋学   17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64年   4篇
  1940年   1篇
  1937年   2篇
  1936年   3篇
  1934年   2篇
  1933年   5篇
  193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5 毫秒
871.
利用中国地震局的“中国地震科学台阵——华北地区东部”(简称科学台阵3.2期)项目西拉木伦断裂带东沿地区26个流动台站连续观测数据,通过计算其加速度功率谱密度和相应的概率密度函数及1~20 Hz频段速度均方根值,研究西拉木伦断裂带东沿地区背景噪声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高频段背景噪声时空分布差异性显著,噪声源主要来自人类活动;微震频段背景噪声主要来自海洋活动,其中高频微震频段背景噪声没有时空分布差异;低频微震频段背景噪声有一定的时空分布差异,白天差异性相比夜间更突出,这主要因温度变化和观测井微变形引起;低频段,白天三分向噪声水平大于夜间,且水平向噪声水平和动态范围大于垂直向,主要因白天环境温度变化和地倾斜影响大于夜间,且水平向对温度和地倾斜比垂直向更敏感导致。  相似文献   
872.
夏季长江口外海区域上升流现象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涛  杨德周  尹宝树 《海洋科学》2009,33(11):65-72
基于Blumberg等(1996)的ECOMSED模式,对长江口外海区域夏季的上升流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模式综合考虑径流,风应力,环流,热通量和M_2,S_2,K_1,O_1四个主要分潮的作用,从而提高长江口外海区域上升流模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通过各种控制实验分析了其动力机制,进一步说明本区域影响上升流的主要因子.数值实验表明,长江口外水下河谷的南边(杭州湾口门中心东侧),上升流主要是由向北流动的台湾暖流通过底Ekman效应和陆坡的抬升共同作用产生的.夏季偏南风对长江口外水下河谷西侧上升流的产生有一定影响,但作用不大.此外,潮汐潮流对上升流的产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在本文关注的上升流区潮作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73.
874.
通过修改风应力和底摩擦应力的计算方式并引入波致辐射应力,以POM(Princeton Ocean Model)和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模式为基础构建了浪流相互作用耦合模式,对1994年14号台风过程下的东中国海波流相互作用对水位和波高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浪流相互作用引起的水位变化主要出现在近岸浅水区.与岸边站点实测水位的对比显示,耦合后的结果相比非耦合结果更接近观测值,特别是在极值水位处.流的存在显著地影响有效波高的计算结果.在黄海海域,流对有效渡高的增减在极值处大于0.2 m.在台湾岛东北海域黑潮流系附近,流对有效波高的增加最大可达1.6 m.上述结果对改善近岸风暴潮和海浪预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75.
南海文昌海域内孤立波特征观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内孤立波对大陆架边缘海区的混合和生态有着显著影响,近年来已成为物理海洋学研究的热点。但是南海北部陆架的内波现场资料极为缺乏。2005年4—7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文昌海区进行了文昌内波实验。通过此次现场观测数据发现,在4月下旬文昌海域有着强盛的内孤立波,其振幅在40m左右,产生的斜压流接近1m/s,且传播方向平行于等深线切线方向,向西南方向传播。分析还得出此类内孤立波并非发源于吕宋海峡,应该属于潮地相互作用局地生成的内孤立波。  相似文献   
876.
日照市城市发展方向地质环境研究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照市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从地质环境角度出发,对目照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用地、高层建筑用地、低层建筑用地、矿产资源开发用地、城市垃圾填埋场用地和地质环境保护用地6种用地类型分别进行了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及综合分析,提出了日照市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建议。  相似文献   
877.
FVCOM 在龙口海域潮汐潮流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不规则三角网格和有限体积方法的FVCOM(finite-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模式,建立了高分辨率的龙口海域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型,模式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根据计算水位和流速得到了精细的龙口海域M2,S2,K1,O1分潮的同潮图、潮汐潮流类型分布图和潮流椭圆分布图等。结果显示,龙口海域潮汐类型主要为不规则半日潮;屺姆岛以北海域多为往复流而龙口湾内同时存在旋转方向不同的旋转流;最大可能流速分布与岸线和等深线几乎平行,最大值出现在桑岛南侧的狭窄水道;该海域的潮汐余流极大值出现在屺姆岛的西侧,余流流速可达25 cm/s。该结论对于了解龙口海域的动力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78.
针对利用数字照相天顶望远镜(DZT)测量地球自转参数中确定测站的瞬时天文坐标和国际地球参考架(ITRF)下的精确坐标问题,该文利用国家授时中心2017—2021年在丽江等多个台站的观测样机的长期测量数据,通过对分布在不同位置的多个测站的数据解算,分析了不同测站的坐标测量精度及对UT1测量的精度影响。基于2017—2021年的观测数据,进行DZT测量的精度分析。结果表明:几个测站的长期测量精度相近,天文经度长期测量标准差约为0.05 as,纬度方向为0.03 as,对UT1测量影响小于3.5 ms,该结果可为DZT测量ERP提供精确的初始坐标值。  相似文献   
879.
对珠江口淇澳岛海岸带3个站位(QA-11,QA-9和QA-14)的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还原硫(酸可挥发性硫,黄铁矿和有机硫)、总有机碳(TOC)和孔隙水中SO42-,甲烷浓度进行了测定,并且利用稳态扩散模型计算其中2个站位(QA-9和QA-14)硫酸盐还原通量[1.74和1.14 mmol/(m2.d)]和甲烷厌氧氧化通量[0.34和0.29 mmol/(m2.d)]。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潮间带沉积物受到SO42-供给的限制,因此位于潮间带的QA-11站位硫酸盐还原带较浅(约16 cm);在潮下带的QA-9和QA-14站位,随离海岸距离和水深的增加,硫酸盐还原通量呈现减小的趋势,并且硫酸还原逐渐受到可利用活性有机质的限制;甲烷厌氧氧化对硫酸盐还原的贡献表现出增加的趋势,由19.2%增加至25.5%。三个站位沉积物中按不同形态还原硫含量由大到小列出,它们是有机硫(OS)、黄铁矿(DS)、酸可挥发性硫(AVS)。沉积物中AVS的空间分布与硫酸盐还原通量有正相关性。QA-11和QA-14站位的黄铁矿与AVS硫的含量比值大于3,分别为7.9和3.6,表明两个站位的黄铁矿形成可能受硫酸盐还原作用的控制;QA-9站位黄铁矿与AVS硫的含量比值为2.2,暗示AVS向黄铁矿转化受到可利用活性铁的限制。  相似文献   
880.
利用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模型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建立了三维斜压动力学模式,该模式开边界处考虑了潮汐、潮流、台湾暖流、沿岸流和长江径流。模式成功地模拟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潮汐特征和环流特征。此外2004年11月的实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观测区域的水下河谷西侧位置的强表面羽状锋内,存在着高叶绿素a浓度分布。为了分析长江口外存在的高叶绿素浓度分布和长江口的营养盐输入的相关关系,进行了两次数值试验:(1)给定长江口的径流量和径流输入的营养盐,把长江口的输入作为营养盐输入的惟一源;(2)在开边界处,根据实测资料给定营养盐的输入,同时考虑径流营养盐输入。在(1)、(2)两种情况下,把硝酸盐作为保守物质,进行了平流扩散数值试验。模式的模拟结果和实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沿岸流、台湾暖流的营养盐输入和上升流从底部输入的营养盐是此高叶绿素浓度区营养盐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