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3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168篇
地质学   328篇
海洋学   78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The seismogenic fault and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Ning’er, Yunnan Province MS6.4 earthquake of June 3, 2007 are studied on the basis of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the surface fissures, sand blow and water eruption, landslide and collapse associated with the earthquake, incorporating with the data of geologic structures,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nd aftershock distribution for the earthquake area. The observation of the surface fissures reveals that the Banhai segment of the NW-trending Ning’er fault is dominated by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while the NNE-trending fault is dominated by left-lateral strike-slip. The seismo-geologic hazards are concentrated mainly within a 330°-extending zone of 13.5 km in length and 4 km in width. The major axis of the isoseismal is also oriented in 330° direction, and the major axis of the seismic intensity VIII area is 13.5 km long.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indicate that the NW-trending nodal plane of the Ning’er MS6.4 earthquake is dominated by right-lateral slip, while the NE-trending nodal plane is dominated by left-lateral slip. The preferred distribution orientation of the aftershocks of MS≥2 is 330°, and the focal depths are within the range of 3~12 km, predominantly within 3~10 km.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aftershock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zone of the seismo-geologic hazards. All the above-mentioned data indicate that the Banhai segment of the Ning’er fault is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is earthquake. Moreover,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Ning’er earthquake is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the active block theory.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northward pushing of the Indian plate has caused the eastward slipping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which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the southeastern-southernward squeezing of the southwest Yunnan region. As a result, the NW-trending fault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Ning’er area are dominated by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while the NE-trending faults are dominated by left-lateral strike-slip. This tectonic framework might be the main cause of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MS6.0~6.9 earthquakes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822.
为了解西藏拉鲁湿地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子,于2021年7月、10月和2022年5月在拉鲁湿地主要水系进行定性和定量样品采集,共采集浮游植物水样126个,从不同季节和不同生境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多样性等方面入手,探讨拉鲁湿地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子,为研究拉鲁湿地生态系统和稳定发展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1)拉鲁湿地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32种(含变种和变型),隶属于8门13纲36目74科130属,物种组成表现为硅藻-绿藻-蓝藻型。2)拉鲁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参数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生境之间存在差异。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秋季和春季,Simpson优势度指数显著高于秋季。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显著低于夏季和春季。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低于夏季和秋季。沼泽生境的浮游植物群落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湿草甸生境。3)季节是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差异的关键因素,生境对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影响较弱,夏季的距离衰减模式比秋季和春季更强。4)拉鲁湿地不同的浮游植物群落参数与不同环境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5)空间因素在解释浮游植物群落变异方面具有显著贡献,而快速变化的水质变量在决定浮游植物的季节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季节和缓慢变化水质因子的解释能力相对较弱,但仍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变异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23.
黄骅坳陷孔西斜坡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多次生排烃,奥陶系储层发生两期油气充注。该斜坡区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针对该地区成藏过程与成藏模式认识不清的问题,通过三维地震解释、测录井资料分析、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测温、气相色谱分析等方法,结合埋藏史-生烃史模拟,以孔西斜坡区构造演化过程为基础,开展了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储层特征、成藏过程及模式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储集空间分为孔隙型和裂缝型两类,其中多期次半充填裂缝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加里东运动导致华北地区大规模抬升,奥陶系长期差异性剥蚀形成岩溶储层,早、中三叠世三叠世孔西斜坡区广覆式生烃,油气向下进入奥陶系的岩溶储层,古油藏形成;早中侏罗世晚期孔西斜坡区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西高东低的逆冲带,古油气藏向构造高部位调整,原油被水洗、氧化等破坏;古近纪早期孔西地区普遍接受沉积,至始新世地势发生反转,逆冲带深埋,深洼区煤系烃源岩二次生烃,油气通过逆断层及裂缝进入奥陶系储层;逆冲带奥陶系油气藏顶部和侧部地层以泥岩为主,具有良好的封堵条件,使油气聚集成藏,盖层及侧向封堵层不利的斜坡区高部位和凸起区,油气难以保存...  相似文献   
824.
马卡拉钾盐矿区位于刚果(布)西部沿海一带,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刚果盆地,地表被第四系广泛覆盖,下伏厚大的白垩系。白垩系分为三部分:下部陆相沉积、中部泻湖相沉积(盐系地层)、上部滨浅海相沉积。据区域钻孔资料分析对比,该区盐系地层发育6层稳定的沥青页岩(含沥青页岩石盐岩)及2层溢晶石岩。依据岩性组合及盐类沉积特征,以稳定分布的6层沥青页岩和2层溢晶石岩为标志层,将盐系地层划分为6个大的沉积旋回,每个沉积旋回代表一次大的沉积事件。沥青页岩为每一沉积旋回的底部,溢晶石岩为沉积旋回的顶部。每个沉积旋回的岩性特征不同,反映其沉积环境存在差异。其中第Ⅰ旋回、第Ⅳ旋回及第Ⅴ旋回中部沉积环境稳定,沉积了厚层石盐岩及光卤石岩,发育钾盐主矿层;其他旋回沉积环境不稳定,薄层光卤石岩与石盐岩互层沉积,发育次要矿层及低品位矿层。  相似文献   
825.
浅析我国区域建设用海亟需实施战略环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域建设用海是指在同一围填海形成的区域内建设多个项目的用海方式.目前,我国区域建设用海项目增多,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损害也随之加剧.笔者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的角度出发,初步分析了我国区域建设用海亟需开展海洋战略环评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以期推动SEA在区域建设用海管理中的应用,从源头上防治或减轻区域建设用海对海洋环境的损害.  相似文献   
826.
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可感染鳗鲡、虹鳟和大菱鲆等多种水产动物,是水产养殖中的一种重要病原菌,对其进行快速检测是病害防控的前提和基础。利用鳗弧菌与其核酸适配体之间有较强的亲和特异性,首次建立了一种基于核酸适配体的可定量检测鳗弧菌的差减荧光法。该方法对鳗弧菌有较好的特异性,对鳗弧菌的检测荧光值是其他菌(溶藻弧菌、哈维氏弧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假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迟钝爱德华氏菌和大肠杆菌)的4~11倍,对鳗弧菌的最低检测限为102CFU/mL,可用于102~108CFU/mL的范围内的定量检测。通过对不同盐度海水和鱼体组织样品进行加标回收检测,结果表明,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等指标均符合相应的标准,说明该检测方法可用于海水样品和水产动物组织中鳗弧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827.
胡老庄萤石矿位于豫西南萤石成矿带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本文通过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该矿床成矿等方面的问题。研究发现:所有矿石和围岩样品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均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两者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暗示成矿流体对花岗岩进行了淋滤和萃取,萤石中的稀土特征继承了围岩的稀土特征;萤石样品的δEu和δCe均具有中等到弱的负异常,表明矿床在沉淀时成矿流体处于还原环境,且结晶温度较低(200~250℃),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且有部分地表流体淋滤风化花岗岩中的成矿物质参与成矿;萤石矿Y/Ho-La/Ho关系图显示,萤石矿石的样品主要呈现出近水平分布区,部分样品表现出负相关特征,表明区内萤石矿主要以重结晶作用为主兼有少部分元素迁移形式形成。  相似文献   
828.
青海省茫崖地区目前有两处滑石矿床,为野马滩滑石矿及茫崖石棉伴生滑石矿,两处滑石矿床的赋存地层及成矿类型不同。野马滩滑石矿赋存于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片麻岩组的大理岩段中,主要含矿岩性为白云石大理岩,由于构造多期叠加、热液活动强烈,滑石矿床具有层控后期热液变质的特征,属区域变质叠加热液交代型;茫崖石棉矿床中的滑石矿体集中产于岩体中下部的蛇纹岩中,受超基性岩体及控岩构造的控制,成因为超基性岩热液蚀变型。通过对成矿地质背景、含矿岩性及矿体特征和矿石质量进行对比,了解区内滑石成矿类型,为寻找高品质滑石矿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29.
文章分析了胶州湾及邻近海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建立胶州湾及邻近海域生态监控区的设想,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30.
高广  肖志忠  马文辉  潘钊  李军 《海洋科学》2023,47(9):141-150
输卵管腺(oviductgland)是软骨鱼类特有的生殖器官,由雌性软骨鱼类的输卵管前段发育形成,输卵管腺对于软骨鱼类的生殖具有重要意义,参与了卵壳的合成,卵胶的分泌,精子储存等多个重要生命过程。同时输卵管腺的合成产物中含有一种高度交联的胶原蛋白复合材料,具有韧性强、抑菌、抗污、可降解等特点,是极具开发价值的海洋生物材料。但是目前中国该领域研究基础较为薄弱,本文通过对软骨鱼类的生殖方式、输卵管腺的结构、卵壳分泌过程等几部分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软骨鱼类的繁育、新型生物材料的开发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