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72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152篇
海洋学   61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6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探究2021年8月8日遵义市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中芙蓉江上游局地特大暴雨成因及地形的影响作用,该文利用探空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常规诊断方法对此次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受地形影响,强降雨集中发生在芙蓉江上游峡谷内,200 mm以上的降雨发生在峡谷左侧山脉上,100 mm以上的降雨发生在峡谷底部。(2)副高控制及南北两支水汽输送在遵义上空汇聚,形成高温高湿的大气环境,低层及地面锋区南压触发对流,夜间副高增强使低层系统长时间维持,导致区域性暴雨产生。(3)中心强度在55~60 dBz的低质心降水回波带长时间维持少动是造成本次区域性暴雨天气的直接原因。峡谷左侧山脉上的回波单体发展旺盛,回波顶高在15 km以上,具有悬垂结构及小尺度辐合区。能量耗尽后峡谷内中心强度在55 dBz的低质心降水回波发展导致峡谷底部出现大暴雨天气。(4)大气不稳定性最强时,系统长时间维持导致南北两股气流汇入峡谷中产生狭管效应,峡谷深处出现小尺度气旋性环流使对流增强,由此引发峡谷山脉上特大暴雨。不稳定能量耗散后,冷空气越过山脉叠加在峡谷底部暖空气之上,使大气不稳定增强,导致峡谷底部产生大暴雨。  相似文献   
82.
利用地面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以及ERA5逐时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5月15日发生在黔北的一次下击暴流事件成因及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过程发生在500hPa槽前、西南低涡南侧、中低空急流北侧和地面锋前热低压内的大范围上升区内,地面辐合线是重要的触发机制。(2)大气为上干下湿不稳定状态,中等到强的垂直风切变维持,环境温度垂直递减率较大,低层有冷空气入侵,下沉气流接地时与周围大气形成10℃以上的温差,导致气流强烈辐散最终产生大风。(3)过程由多单体风暴引发,具有弓形回波、三体散射长钉、回波悬垂等结构特征,回波核强度在65dBz以上,大风出现时强回波核迅速降落。(4)大风发生前,风暴前侧有一支由前向后的斜升气流与后侧入流气流形成中层径向辐合(MARC),大风出现时,低层有小尺度辐散区域,随后辐散尺度扩大,风速切变减小,大风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83.
本文采用一层具有粗糙界面的连续随机介质模型,计算双站散射系数和后向散射系数,由互易性定理计算热发射率。数值模拟了植被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后向散射和热发射的变化,以及它们的相关特征。理论结果与几种植被的主被动遥感实验数据作了比较和讨论,阐明了微波主被动遥感的一些相关的数值特征。  相似文献   
84.
用非等时距序列灰色模型预测粉喷桩的承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粉喷桩单桩承载力具有随时间增长而增大的现象,运用灰色理论,建立了非等时距预测GM(1, 1)模型,对粉喷桩承载力进行了预测,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实测值与预测值的分析,认清了粉喷桩承载力的时效性规律及变化趋势,提出了进行粉喷桩单桩载荷试验的适宜时间。  相似文献   
85.
厦门市植被变化的遥感动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利用美国LandsatTM/ETM+卫星影像,通过变化检测和信息提取等分析了福建省厦门市从1989~2000年的植被变化。它们包含了一部分不是由植被变化所引起的伪变化信息。对此,依次采用了阈值法和掩膜法将伪变化信息剔除,最后获得了准确的植被变化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厦门市11年中,植被面积由于城市扩展绿地面积有了明显的减少。从1995~2000年植被减少的面积明显要比1989~1995年期间的少得多,这与厦门市近年来逐渐重视保护植被和生态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6.
用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反演浅海水下地形的一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流与海底地形的相互作用导致了海表面的粗糙起伏,从而引起对海面观测的雷达散射截面的变化。在浅海海流速度垂直分布廓线为均匀的假定下,由流体连续性方程和驰豫时间近似下流体力学弱相互作用的理论,已证明雷达散射截面的空间变化正比于海流方向上海流速度变化的梯度。研究了合成孔径雷达(SAR)对海面的观测图像在无槽道信息和海流方向预知条件下,提出用散射系数的二维相关函数确定海流方向。在海流速度和方向已知条件下,推导了由雷达散射截面的空间变化迭推反演浅海水下地形的公式,并研究了航天飞机SIR-CSAR在我香港特区海域的二维图像反演浅海水下地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7.
龙州县金龙镇的人地系统及调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范爽秋 《中国岩溶》1998,17(1):81-86
金龙的边塞人文环境和岩溶生态环境构成了较为特殊的人地系统。本文根据大量调查资料,分析了金龙人地系统的独特性,以及人地系统失调、农业生产落后的原因。根据金龙的人文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特点,提出了人地系统调控的对策  相似文献   
88.
高位远程滑坡指剪出口高、滑动距离长、体积大和速度快的滑坡,具有强动能、强烈碎屑化-流体化、铲刮效应等特征,滑坡及其诱发的灾害链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路桥基础设施、水利水电工程等危害巨大。在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2000年西藏易贡高位远程滑坡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滑坡启滑机制、体积、运动速度、堰塞湖体积、溃坝机制等,进一步揭示了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是西藏易贡高位远程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该滑坡具有溯源侵蚀复发型的周期性启滑机制。基于GIS与高精度DEM进一步核算了易贡高位远程滑坡的体积,认为滑源区崩滑体体积约9225×104 m3,滑坡堆积体体积约为2.81×108~3.06×108 m3,其中堆积体体积与国内外研究的认识基本一致。易贡滑坡崩滑源区还发育2个潜在失稳区,潜在崩滑体方量约1.86×108 m3,一旦失稳可能再次形成滑坡-堵江-溃坝灾害链,危害巨大,故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易贡高位远程滑坡潜在崩滑体稳定性研究、灾害链流域性影响...  相似文献   
89.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围栏封育是常见的草地生态系统管理手段,明确变暖和围封对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过程,对于认识草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十分重要。本文以氨基糖为有机碳组分的标识物表征死亡的微生物量,选择连续15年增温和围栏封育处理下的样地,分析增温和围栏封育对高寒草原区微生物残体碳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对照,增温+围封和围封处理细菌、真菌来源碳无显著差异,但细菌残体碳比真菌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相对贡献大;增温+围封和围封处理与对照相比,氨基糖总量影响不显著,但是显著降低了土壤中微生物碳长期周转,短期周转不显著;总氨基糖、真菌来源碳、细菌来源碳与电导率、含水率、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细菌残体碳比真菌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相对贡献大,增温和围栏封育对微生物残体碳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