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80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84篇
地球物理   110篇
地质学   245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对英安岩岩样开展单轴、常规三轴加荷和三轴卸荷试验,并对试验过程进行声发射监测,研究在3种应力路径下英安岩变形破坏过程的声发射b值特征差异,探索声发射b值在岩石破坏前兆方面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英安岩岩样的声发射b值特征与加载的应力路径关系密切,加荷路径即单轴路径和常规三轴路径下b值变化规律相似,加荷与卸荷路径下b值变化规律差异较大。单轴和常规三轴加荷试验中,围压对声发射b值特征有较大的影响。围压越大,岩样在破坏前,b值的整体水平越高。岩样在破坏时,声发射b值下降幅度越大、降低速率越快,且b值达到整个过程中的最小值。三轴卸荷试验中,围压对声发射b值特征影响不明显。与常规三轴试验相比,三轴卸荷试验在卸荷至一定水平后,其b值整体水平更低,最终破坏时b值的最小值更小。提出当岩样峰值强度后存在明显的应力跌落,此时声发射b值的快速下降可以作为破坏前兆。b值的临界值要通过大量室内岩石声发射试验的统计结果来确定。将声发射b值快速下降、临界值突破0.6作为试验英安岩岩样的破坏前兆。  相似文献   
82.
由戎嘉余主编,金玉玕(已于2006年6月逝世)、沈树忠和詹仁斌任副主编的两卷本《显生宙中国腕足动物属志》已于2017年岁末出版。该志书由24位作者通力协作共同完成,其中有11位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NIGPAS),另外13位来自11所海内外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这些作者都有着长期的研究经历以及广博的知识储备,在长达16年严谨繁复的撰写和编改后,最终完成本书。该志书共包含了11个章节以及2目索引,其中索引部分按照字母顺序列出了书中涉及的腕足动物属名以及岩石地层单位。书中引证的参考文献用小号字体列出,总共多达76页。在每个章节之后,这些参考文献条目从3页(“代前言”章节)到14页(“二叠纪腕足动物属级分类”章节)不一而足,并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翔实准确的资料来源。 该志书包含上下两卷,共1 096页。书籍装帧精美,图文并茂,附有446张高质量插图(其中11张彩色插图)以及125张图版(其中7张配有彩色照片)。图表内容丰富,包括壳体形貌和纹饰的手绘素描、内部构造(如系统切片以及结构复原等),以及时代分布和地理分布等。图版制作考究,并在其对页附有详细的图版说明(包括图片的放大倍数),以方便读者阅读。全书各章节的写作风格与排版格式同条共贯,前后一致。 志书的上下两卷分别配有目录。第一卷开篇是主编戎嘉余院士撰写的15页中文版“代前言”,其后为编辑们(以及乔丽博士和黄冰研究员)共同撰写的38页“序言”。其中“序言”部分介绍了这本著作在编纂过程中所历经的坎坷以及支持作者们最终完成此书的精神源泉。该志书严谨详实地整理并收录了分散在各类期刊、会议摘要、区域化石图册以及公开出版与内部交流的各类专著中有关中国腕足动物属级分类研究的成果,并补充了一些本书作者尚未发表的研究材料。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各地区域古生物图册曾经大量出版,但因为多使用汉语书写,在国际交流时往往会造成一定的不便。经过翻译后,一些新建的属的重要鉴定特征往往表达模糊,而很多报道新材料的文章发表在非古生物学的专业期刊上(如石油勘探或者区域地质等方面的期刊)。这些文献往往由区域性的出版社出版,并且发行量有限,很少被国际上的大型图书馆收藏。这些“稀有出版物”甚至在中国几个较大的科研机构中也往往难得一见。此外,尽管不少区域古生物图册会附有简短的英文摘要,但有可能新属新种的实际情况与他们在书中的简述并不一致。还有一个问题是,当时很多身处基层工作单位的学者在定义新的属种时,没有遵循《国际动物命名法规》(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Zoological Nomenclature,ICZN,4th Edition)。而这两卷志书的问世,无疑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精细的考据和严谨的修订。 在“序言”中,编辑们介绍了中国腕足动物的研究是如何从无到有,又怎样筚路蓝缕、砥砺前行。在中国历史上,腕足动物化石几百年前就作为中药材而被人们所熟知。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一味被称作“石燕”的药材(“石燕”,性为石而形似燕,多为泥盆纪石燕类腕足动物化石)。但早期的医书并没有对这类生物的起源,以及研磨后产生药效的原因进行讨论。 最早对中国腕足动物进行分类学研究的是比利时古生物学家康宁克(L.G. de KONINCK)。他于1846年描记了腕足动物两个新种Terebratula yunnanensis和Spirifer cheehiel。古生物学家凯瑟(E.KAYSER)最早于1883年依据中国的化石材料建立了腕足动物新属蕉叶贝属(Leptodus),并归至蕉叶贝科(Lyttonidae),同时将李希霍芬贝(L. richthofeni)定义为模式种(KAYSER, 1883)。自此,根据中国的模式标本先后共创建了757个新属,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入,地层对比精度及腕足动物分类系统日益得到提高与完善。这些研究成果都为该志书的撰写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约翰·泰兰特/ 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9, 26 (3)费尔南多·阿尔瓦雷斯,约翰·泰兰特/ 地学前缘(Earth Science Frontiers)2019, 26 (3) 该志书“序言”部分开篇是腕足动物“研究历史回顾”,将中国腕足动物化石的研究分为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1846-1923年)。国外古生物学者如康宁克(LGde KONINCK)、戴维森(DAVIDSON)、凯瑟(KAYSER)、弗伦奇(FRECH)、洛奇(LOCZY)、车尔尼雪夫(TSCHERNYSCHEW)、丁纳尔(DIENER)、华考特(WALCOTT)、韦勒尔(WELLER)、葛梯(GIRTY)、满苏(MANSUY)、矢部长克(YABE)和早板一郎(HAYASAKA)等对中国寒武纪至古近纪的腕足动物进行研究,并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文章及专著。 第二阶段(1924-1950年)。腕足动物的研究开始吸引中国学者的关注。孙云铸首先报道了山东省寒武系中腕足动物化石,紧随其后的有赵亚曾、朱森、黄汲清、田奇瓗、张鸣韶、尹仲科等老一辈科学家。这一时期在北京大学执教的美籍科学家葛利普教授(A.W. GRABAU,1870-1946)对中国地质学与古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曾相继发表了数本有关中国腕足类、双壳类和腹足类化石的著作。同一时期还有其他多名国外学者对中国腕足动物的研究做出巨大贡献,如瑞德(COWPER-REED)、德提拉(de TERRA)、哥藤与梅拉尔(GORTANI与MELAR)、小林贞一(KOBAYASHI)、远藤隆次(ENDO)、矢部长克(YABE)、尾崎金右卫门(OZAKI)、湊正雄(MINATO)和早板一郎(HAYASAKA)等。 第三阶段(1950-1991年)。这一时期随着区域地质调查以及地层与古生物研究工作的全面展开,很多新的腕足动物化石群得以发现。在20世纪60年代,两位杰出的中国科学家王钰院士(1907-1984)和杨遵仪院士(1908-2009)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培养了一批该领域优秀的国内青年学者。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腕足动物研究中。在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全国腕足动物学者已经超过50人。同时这一时期大量的新属新种被创建,并多在23个省及5个自治区的区域古生物图册上发表。该时期标志性的两大事件是1980年在浙江杭州和1985年在云南昆明召开的全国腕足动物会议。在1980年第一届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腕足动物工作者超过100人,并有两位外籍专家参会。其中一位是对中国腕足动物研究影响深远的美国布科教授(Arthur J.(‘Art’)BOUCOT),另一位是加拿大腕足动物学家、曾任国际沉积学会主席的琼斯教授(Brian JONES)。为了纪念布科教授的贡献,2004年9月30日还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举办了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见Palaeoworld,2006年5月第15卷,第2期)。 第四阶段(1991年以来)。这一时期大量的年轻学者涌现,研究重心多集中在传统分类学、地层对比,以及新兴的古生态学和生物古地理学等方面。这一时期全国研究机构、生产单位和高校的科研经费大幅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包括腕足动物研究在内的基础科学的研究。在2015年5月,第7届国际腕足动物大会在南京召开,终于实现了几代中国腕足动物学者的夙愿。这次学术盛会共有53个口头报告(其中21个来自中国)、30幅展板报告(其中10幅来自中国),以及来自24个国家195位研究者的108篇会议论文摘要。会议最终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在“研究历史回顾”后,紧接着介绍了中国古生代和中生代腕足动物属级分类单元的“总体面貌”。该部分内容总结精辟,图文并茂,集中展示了不同省份腕足动物新属的地理分布、每个地质历史时期腕足动物目级和属级分类单元的数量、各目下新属的数量、显生宙各阶中国腕足动物新属的数量,以及建立新属文献的数量统计(自1883至2015年,分别以5年和10年为单位)。这之后是“分类学归纳”,该部分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腕足动物系统分类体系(Treatise on Invertebrate Paleontology,KAESLER, 1997-2006; SELDEN, 2007),统计出全书共有757个新属或亚属,其中61.6%为有效命名,17.2%为主观同义名(junior subjective synonym),2.6%为可能同义名(possible synonym),1.85%为异物同名(homonym),2.25%为客观同义名(objective synonym),10.6%为疑难名(nomina dubium),3.4%为裸记名(nomina nudum)。另外还有2.4%之前被认为是腕足动物的化石被排除出腕足动物门。此外,“序言”中还包括了腕足动物的时代延限、生物古地理分布(自寒武纪到白垩纪,按年代顺序共分列为9节)、中国腕足动物宏演化、早期类群的多样化、生物大辐射与大灭绝、区域性与全球性生物群(如叶月贝动物群)、生物地理分区的控制因素、重大环境变化与海平面升降、板块构造与地理隔离,以及沉积与环境背景等内容。编辑们在第1卷(39-557页)和第2卷(559-1096页)中,对中国腕足动物的系统古生物学描述做了大量工作,如对新属的命名人、命名地、模式标本及其保存地点等内容的考据。为了避免国外学者受汉语人名翻译的困扰,书中将1950年以前文献中的人名用韦氏音标(WEBSTER spellings)标注,1950年及以后文献中的人名用汉语拼音标注。此外,10篇附录还分别归纳了书中涉及的全部异物同名、同义名、裸记名及18个排除于腕足动物之外的属名,以及标本保存地点及其缩写。 该志书第1卷的其他部分以及整个第2卷,分别按照地质年代顺序(从寒武纪到白垩纪)分章节叙述。每个章节依次有引言、分布范围、地层对比、动物群演替序列、生物古地理以及属级系统古生物等内容。书中的系统古生物学描述部分明晰了各个属的模式种、词源、鉴定特征、讨论、有效性、地层延限和地理分布。 腕足动物门是地质历史上最为复杂、演化多样性最强的六个门之一。该志书通过对中国腕足动物材料的研究和归纳,致力于为该领域的每一位学者、专家和爱好者提供翔实可靠的参考资料。有着近200年研究历史的中国古生代和中生代腕足动物分类学文献浩如烟海。对于本书的作者来说,查阅、整理和归纳这些资料无疑是项浩大的工程。该志书的付梓无疑也是作者、编辑、绘图和出版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该志书考据细致,资料翔实,是中国古生代和中生代腕足动物属级分类的完整数据库,必然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化石爱好者和古生物学家的案前参考书。书中各分论部分也会在未来有关生物古地理学、生物地层学以及生物演化的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引用。而这本著作却鲜有错误出现。 该志书的问世为中国和国外的学者提供了完整的中国腕足动物属级数据库。我们在此真诚地向对腕足动物的系统分类、生物地层和古地理分布等感兴趣的各位专家学者以及爱好者推荐这本巨制。 该志书定价为225美元,尽管并非低价,但它值得每一位腕足动物学者和相关研究单位购买。预算不足的学者也可以建议其所在的研究机构图书馆采购。如果您是一位“中国粉”,即使不从事古生代或中生代的相关研究,也请不要错过这本由科学出版社(北京)出版的装帧精美的鸿篇巨著。 (译者:张雨晨;校阅者:乔丽) (参考文献略)  相似文献   
83.
为了研究娘子关泉域岩溶水状况及补给运移规律,系统采集了泉域内岩溶水、地表水样品,分析测试了样品的δD、δ18O
值,利用氢氧同位素方法,通过分析氢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岩溶水的补给来源及各含水层的相互联 系。研 究 结 果 表
明,大气降水和河流渗漏补给是泉域内岩溶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由于大气降水的高程效应和温度效应,导致泉域内δD、δ18O 值存
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受到强烈蒸发后的大气降水及河流渗漏水的补给,河流沿岸岩溶水的δD、δ18O 值相对较高。同 时 对 娘 子 关
泉群城西泉、五龙泉和集泉站的 D和18O 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城西泉水来源于近源低海 拔 的 补 给 源;而五龙泉和集泉站泉水来
源于深循环、远距离、较高补给高程与地表水交换弱的补给源。通过以上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娘子关泉域岩溶水的补给运移规律,
为当地政府合理开发及可持续利用娘子关泉域岩溶水资源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4.
针对大区域遥感影像处理中数据组织和应用方面的技术难题,该文采用GeoSOT剖分网格体系理论的数据组织方法,建立影像型地理空间数据逻辑剖分与编码,同时提出了基于网格模板的影像按需快速拼接技术,依托空间剖分网格高精度的空间关系,直接从遥感影像中抽取所需的剖分面片进行几何拼图,实现了大区域遥感影像数据的快速组织和拼接,提高了数据浏览等应用的效率。在数据共享上,考虑到异构网络环境下数据实时共享的应用要求,设计了有限带宽条件下的智能传输策略。依托空间剖分网格天然的"多尺度、小面片"的特点,设计灵活的传输策略,在有限带宽网络条件下,以面片为单位,实现用户关心区域的目标信息的快速传输分发,改善数据传输效率和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85.
以中国东北赤峰市美林地区5种典型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与当地森林植被生长期相对应的5景Senti-nel-2影像,借助支持向量机模型(SVM)与递归特征消除算法(RFE),根据可见光-近红外波段(VNIR)与不同红边谱段(RE)及红边指数(REVI)组合条件下的森林优势树种可分性测度及结果精度差异,探讨Sentinel-2影像不同红边谱段及其指数特征对区域优势树种遥感识别的影响.结果表明:Sentinel-2影像红边谱段的不同组合方式对不同生长期优势树种识别影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VNIR+B5+B6为生长盛期的最佳组合方式,能够在VNIR基础上将生长盛期的识别精度均值提升约7.71%;叶全变色期是进行优势树种识别的最佳时期(P<0.05),该时期基于VNIR波段的识别精度均值达71.28%,在叠加红边波段B5+B6后提升至75.41%.此外,采用SVM-RFE算法构建适用于不同生长期的最佳REVI组合,其平均识别精度能够在全年5个生长期达到72.00%~84.31%,相比同时期基于RE+VNIR组合的最优识别结果平均提升了10.77%;在此基础上,构建适用于全生长期的优选植被指数PSRI+mSAVI+CIred-edge时间序列,可实现89.03%的平均识别精度,比单时相最佳REVI组合提升了4.72%~17.03%.研究证明Sentinel-2影像红边谱段及其衍生指数特征在区域森林优势树种识别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为快速、准确地提取不同生长期森林植被信息提供技术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86.
极点对称模态分解下陕西气候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暖背景下,受人类活动和气候系统波动共同影响,气候要素响应具有非线性、非平稳特征,如何识别气候变化多时间尺度信息,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话题。基于1970-2017年气温和降水逐日数据,辅以滑动平均、趋势分析和极点对称模态分解(ESMD)等方法,对陕西3大地理单元气候时空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不同海区厄尔尼诺指数与气温、降水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970-2017年,陕北气候变化经历“暖干-冷湿-暖湿”的变化过程;关中和陕南气候在20世纪80-90年代末呈现暖干化,随后增温停滞,降水增多,近期再次呈现暖干化;利用ESMD对陕西气温和降水变化信号进行分解,发现区域气温响应变暖停滞,是受年代波动影响,周期为9.2~11.5 a左右;从趋势项分析,除陕北气温平稳波动之外,关中和陕南气温增速并未减缓;在影响因素上,不同海区海温异常与陕西气温、降水变化相关性存在差异。其中,气温影响主要在中国东部海区,且与NINO A区、黑潮区海温显著正相关;影响降水变化的关键海区在赤道太平洋,即赤道太平洋中部海温异常偏高时,关中和陕南降水呈现下降,而赤道太平洋东部海温异常偏高,陕北降水减少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7.
下刚果盆地是西非被动大陆边缘系列盆地之一,为一大陆裂谷与被动陆缘盆地形成的叠合盆地.盆地储层为渐新统和中新统的浊积砂体.由于早白垩世末期盆地发育大规模蒸发岩层序,上覆沉积负载与非洲板块西倾使得盐岩塑性流动,造成盐上圈闭形成都与盐活动相关.S区块处于盐岩过渡构造带,由于储层分布受沉积相与盐构造的双重控制,难以准确地预测储层,针对上述难点,此文提出了如下的技术思路及流程,即首先利用地震解释得到目的层构造形态,其次综合利用地震属性和地震分频技术得到砂体分布图及沉积相图,并分析构造和砂体的配置关系,寻找有利圈闭,最后利用avo直接烃检测技术对含油气性进行预测.结果显示预测的有利区与已知油田有着很好的对应,且识别的3个未钻圈闭勘探前景良好.应用效果验证了本技术方法对盐相关圈闭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可在同类型圈闭中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88.
海洋导管架平台的极限强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许滨  申仲翰 《海洋工程》1994,12(3):8-16
海洋导管架平台的极限分析是一项较新的研究课题,随着海上采油事业的飞速发展,它已越来越受到海洋工程设计及维修部门的重视。其研究成果不仅能用于设计结构的应力校核,尚可用于现有平台结构的整体安全估算。本文利用非线性模拟技术及线性分析程序的完美结合。成功地分析计算了受集中哉茶作用的空间框架结构,及受静载荷和环境载荷作用下的真实导管架平台极限强度。  相似文献   
89.
青藏地块活动区南部的II级拉萨和羌塘地块内部的M≥6.5强震活动比北部的巴颜喀拉、 柴达木和祁连II级地块内部明显活跃, 这可能与拉萨和羌塘地块处于地壳厚度较大、 较高的热状态和较低的正断层剪切强度等地学背景下, 导致地壳强度较弱有关。 拉萨和羌塘地块内部两次拉张性正断层活动的强震(2008年于田7.3级和当雄6.6级)前热异常的震例, 可能与临震前孕震区及邻近断层带扩容, 以及中下地壳低速层熔融物质或流体的进入有关。  相似文献   
90.
申永江  孙红月  尚岳全  刘健 《岩土力学》2011,32(6):1838-1842
在大型滑坡治理工程中常常采用双排抗滑桩,锚索双排桩和刚架双排桩是常见的两种型式。采用有限元程序ANSYS分别建立锚索双排桩和刚架双排桩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比分析这两种型式双排桩的内力分布,找出能更好发挥抗滑效果的结构型式。通过对比分析可知,锚索双排桩的前后两排桩的内力分布差距十分明显,刚架双排桩的前后两排桩的内力分布差距较小,所以,刚架双排桩能够更好地发挥抗滑效果。选取锚索双排桩和刚架双排桩2个工程实例,监测分析发现锚索双排桩的前排桩侧向位移和弯矩均远小于后排桩,刚架双排桩前后两排桩的位移和弯矩比较接近,这与有限元分析结果相吻合,因此,双排抗滑桩的设计中建议采用刚架双排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