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经过多年开采已进入中等含水阶段,寻找剩余油是油藏稳产增产的首要任务。根据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的取芯、测井、生产动态等多种资料,采用"单因素解析多因素耦合"的研究思路,在深入解析沉积微相、储层构型、储层非均质性、微构造、井网布置、注采关系等单个因素对剩余油的控制机理后,针对地下不同的情况,筛选出相应的优势控制因素,从多因素耦合的角度对尕斯库勒油田N_1-N_2~1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研究。总结出3种由多种因素共同控制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对进入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的开采有重要意义。构造起伏明显时,沉积微相-微构造-封闭断层-注采关系的控油模式是主要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储层构型-平面非均质性-井网部署的控油模式则适用于构造平缓的部位,而储层构型-夹层-韵律性-注采关系的控油模式是纵向上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82.
西太平洋若干沟-弧-盆体系及板内岩浆成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良  王帅  张吉  罗青  李铁刚 《海洋与湖沼》2017,48(6):1220-1234
板块俯冲和板内岩浆作用都是导致地表和地球内部物质大规模循环的重要地质过程。但是,两个地质过程的岩浆成因机制,以及成因上的内在联系都存在很大争议。西太平洋是全球沟-弧-盆体系最发育的地区,也是全球板内火山作用(海山和洋底高原)分布最集中的场所。为阐明西太平洋海盆的上地幔软流圈性质、岛弧岩浆形成的控制机制、以及板块内部火山作用(碱性火山岩)的成因机制,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项目的资助下,本文对西太平洋马里亚纳-雅浦俯冲系统、汤加-科玛迪克俯冲带及其俯冲前缘海盆的成因机制、南中国海扩张期海盆玄武岩和板内火山作用、西太平洋海盆上地幔的Dupal异常分布和成因机制等展开了系统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并取得了新的科学认识和成果。主要认识包括:(1)雅浦岛弧主要由变质岩-角闪岩组成,其形成于3—6Kbar温压条件下,代表岛弧下部来自帕里西维拉海盆的变质基底;(2)加洛林洋脊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其不是一个岛弧,而可能是一个地幔柱形成的洋底高原;(3)汤加-科玛迪克岛弧岩浆组成体现了西南太平洋俯冲板片俯冲速率的直接影响;(4)厘定了汤加-科玛迪克俯冲前缘板块的年龄(103.7Ma),并认识到其代表古太平洋扩张中心并消耗了Ontong Java超级地幔柱的组分;(5)首次在南海发现了碳酸盐化的硅酸岩岩浆向碱性玄武岩转化的现象,提出了板内碱性玄武岩成因的新链条;(6)西太平洋海盆的地幔广泛存在Dupal异常,该异常从西太平洋岛弧俯冲带一直延伸至南海海盆,其中南海海盆的Dupal异常主要受到大陆裂解和海南地幔柱作用的双重影响。通过以上认识,进一步揭示了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和板内岩浆体系作用机制,以及俯冲板片物质与板内火山活动之间的成因关联,这对于深刻理解板块构造导致的地球内外物质循环规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3.
高弯度曲流河砂体规模定量表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流河砂体储层是重要的陆相碎屑岩储层类型,采用“将今论古”的思路,以一系列现代高弯度曲流河的基础数据分级构建定量知识库,实现对地下砂体规模的定量表征。从曲流河成因和形态方面对定量表征开展可行性分析,在相对平坦的地形条件下,当河流通过增加河道弯度和加长流路来减小河道坡降比以趋于输沙平衡且做功最少,同时堤岸主要由细粒物质组成时,河型向曲流河转化,河道平面几何形态呈正弦派生曲线,在演化过程中河道形态和砂体规模保持良好的规律性;结合储层构型理论的分级表征思路,基于砂体规模的不确定性,通过现代沉积数据选取恰当的置信水平,分级构建多组经验公式,形成高弯度曲流河定量知识库;压实减孔量是沉积物埋藏后体积减小的主要因素,通过去压实校正,建立现代沉积与地下砂体的定量联系,对地下曲流河砂体规模进行原始沉积状态下的定量表征。经实际资料验证,结果客观准确。  相似文献   
84.
岩溶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明在川东岩溶地区蓬勃兴起的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以重庆市铜梁区黄桷门奇彩梦园(黄门现代农业园区)(下称“奇彩梦园”)和北碚区金果园(休闲观光果园)(下称“金果园”)游步道两侧的土壤样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了土壤各生态指标受影响的距离、受冲击规律及重金属潜在风险。结果表明:受农业游憩影响,两园区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及碱解氮随着离游径的距离变小呈递减的趋势,土壤容重呈递增的趋势,而土壤pH值仅在奇彩梦园表现出随离游径的距离变小呈递增趋势,各指标受影响的范围主要集中在4 m内;运用践踏指数分析得出两园区处于轻度践踏状态,土壤腐殖质层和草本并没有完全破坏,土壤生态环境在自然状态下可以得到一定恢复。通过对两园区土壤重金属的评价,发现各样区土壤环境处于清洁或尚清洁状态,Cd和Pb在部分样区内含量达到安全警戒状态(污染指数>0.7),需采取措施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85.
泉州港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今天又成为21世纪“一带一路”的新起点。本文以泉州港1990-2014年共6期的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应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了泉州港的海岸线及海域变化信息,从海岸线的长度、变化速率、分形维数、海域变化面积和海域利用类型5个方面进行海岸线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研究表明:近24年来,泉州港海岸线长度增加了37.78 km,海岸线的形状总体稳定,但在局部有明显变化。海岸线变化导致的海域变化面积为68.02 km2,其中,建设用地(城市和港口建设)占用的比例最大,围海养殖也是一个重要的利用类型。但泉州港围填海新增面积的利用率不高,超过一半的围填海面积尚未被合理地开发利用。总的来看,新城区建设、临港工业产业兴起和农渔业发展导致了泉州港海岸线的变化。  相似文献   
86.
平度、莱西是山东省石墨矿主要产地,形成的矿床数量多,规模大,出产的石墨片大质优。该文论述了区内成矿地质背景,总结了莱西南墅、平度刘戈庄、刘家寨、刘河甲等大中型石墨矿床矿体的形态、产状、矿石质量等地质特征,分析了成矿地质条件,开展了成矿规律研究,认为区内石墨矿是古元古代荆山群陡崖组徐村段地层中的有机碳受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属于层控矿床,其控矿因素包括地层、混合岩化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和构造。圈定铁岭庄和阎村2处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87.
利用青藏高原东缘1999—2013年间多期GPS水平速率观测数据,基于多面函数拟合,计算球面坐标系下区域不同时期的面应变和最大剪应变,分析地应变的时空演化特征,结合不同时期发生的中强以上地震(MS6.0),研究期间大震分布与地应变时空演化特征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青藏高原东缘面应变分布与地块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面应变的差异会在块体边界和内部形成不同的断层闭锁形式,与地震发生位置和震源机制有一定的关联;(2)区域最大剪应变的高值区对应于构造活动性较强的断裂带,这些断裂带鲜有地震发生;低值区对应于活动性较弱的断裂带,在区域地壳运动剧烈的背景下,在这些活动性相对较弱的断层上易形成应变能积累,因而会发生地震。区域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最大剪应变的低值区。  相似文献   
88.
高精度地表GDP分布数据是开展小尺度区域发展相关研究的关键数据,但通常难以获得完整数据序列。文章比较了DMSP-OLS和NPP-VIRS两种夜间灯光数据在小尺度单元GDP估算工作上的适应性,证实NPP-VIIRS数据在镇级GDP估算中有更好的性能。利用修正后的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建立珠三角地区镇级GDP估算模型,并通过地区差异系数对估计结果进行校正。对2013年镇级GDP估算的实验结果总体精度达到85%。估算结果能够用于填补珠三角地区部分镇级GDP统计数据缺失,为相关研究获取、对比GDP数据提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9.
引言2006年夏天,因出席纪念松代震群40周年研讨会而来到松代。这时的松代已经不是那时我们对它进行研究的松代了,和当时的情况完全不同,城镇也发生了变化,此后还举办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就在旁边通了高速公路,会场和旅馆等高大建筑物并排耸立着。当时(1975年)是发生震群10年之后,正是我们地球化学研究人员进入地震预报领域的时候。那时我们正热衷于连续观测地下水氡浓度的研究,同时也开始了震源活断层活动性的预测研究。在对国内各地的断层进行调查时,发现从松代地震断层释放出大量的地幔氦气,并且发现从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普通田地里喷出的气体与火山喷发时喷出的气体相同。我们全神贯注地进行了研究,同时作为松代震群发生的关键,对含有异常化学成分的地下水大量涌出的原因进行了探索。综合各种观测数据,最终解释为:震群发生的原因是由从地下深部的溶融层上升的少量岩浆引发的。当时向美国Science杂志投交了研究论文稿件。直到被采纳前还和审稿人之间进行过激烈的争执,并多次给主编写信进行说明。应国外同行的要求,这篇论文还印刷了大量单行本,回想起来至今难以忘怀。在松代地震40周年研讨会上,聚集了众多的来自全国的研究人员,关于震群的原因和地下水涌出的根...  相似文献   
90.
以金沙江寨子村昔格达组半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电镜扫描,测定了矿物成分、天然与饱和状态矿物颗粒微观结构;通过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了昔格达组半成岩受水和围压影响的强度及变形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微观机制;通过对昔格达组半成岩、土、软岩强度指标与含水率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了昔格达组半成岩不同于土和软岩的强度特性,并给出了针对此类岩土体的工程分级建议。研究表明:(1)微观结构显示昔格达组半成岩有明显不同于土和岩石的弱胶结结构特征,在饱和后胶结结构易遭破坏;(2)昔格达组半成岩黏聚力、摩擦角均随含水率增加而减小,平均模量在高含水率下随围压增加而增大,围压一定时随含水率增加而减小;(3)昔格达组半成岩、土、软岩的黏聚力大小为软岩>昔格达组半成岩>土,黏聚力对含水率的敏感性为软岩>昔格达组半成岩>土,摩擦角对含水率的敏感性为土>昔格达组半成岩>软岩;(4)将Φ50 mm×100 mm标准试件的单轴抗压强度在0.2~3 MPa,黏聚力在30~200 kPa的岩土体归类为硬土?软岩,建议在工程实际应用中将其与岩石和土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