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8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77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海洋生物固氮是指固氮生物利用固氮酶将氮气转化为生物可利用铵盐的海洋氮元素输入过程,和反硝化及厌氧氨氧化等氮流失途径一起制约着大洋氮收支平衡。而固氮速率的测定是研究海洋生物固氮的最直接方式。自发现海洋生物固氮作用以来,固氮速率的测定方法在不断更新改进,但总体来说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最近用15N2同位素示踪法及其他相关数据综合得到全球海洋固氮量为196.1 Tg N∙a−1,最高固氮速率发生在南太平洋热带地区。但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物理因素中的光照和温度是全球范围固氮速率分布的最佳预测因子,光照为固氮过程提供能量,温度通过影响固氮酶活性而发挥作用。在化学因素中,铁元素的缺乏成为固氮的重要限制因子。除此之外,还有生物因素,如浮游植物和异养固氮生物等,对固氮量的贡献影响较大。最近有研究对以往固氮作用区域和反硝化作用空间相互耦合的观点表示质疑,提出二者分布空间分离的新格局。研究多控制因素对固氮生物的耦合效应、明确不同物种对固氮总量的相对贡献以及进一步建立固氮速率的原位测定方法是未来海洋固氮作用研究的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82.
王越奇  宋金明  袁华茂  李学刚  段丽琴  邢建伟 《地质论评》2022,68(6):2022112019-2022112019
中国边缘海是海—陆—气圈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最活跃的海域之一,重建中国边缘海海洋生态环境演变对深入探析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耦合作用意义重大,海洋沉积物生物标志物为定性/定量揭示海洋生态环境演变提供有效手段,可为预测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海洋生态环境演变趋势提供科学支撑。本文总结归纳目前海洋沉积物中常用的古菌、细菌和真核来源生物标志物在海陆来源、化学结构、分布规律与功能等方面的特征,分析了不同生物标志物类型在重建海洋温度、酸碱度、氧化还原环境和浮游植物演变过程中的应用状况,剖析了多参数生物标志物在重建中国边缘海生态环境演变中存在的问题。总体而言,利用生物标志物重建中国边缘海生态环境演变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定性描述水平;由于对生物标志物母源生物及其适应机制认识不足会导致对生物标志物指标的解译存在偏差,进而影响海洋环境重建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多种重要海洋环境演变参数并未建立起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指标。未来的海洋生态环境重建研究应从结合新技术新方法厘清生物来源,整合大数据分析方法构建有更精确对应关系的校正公式以实现定量反演和准确预测,同时结合功能微生物群落筛选出更具独特性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等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83.
褶皱叠加方式与其形成的构造现象极为复杂。常见3种叠加方式为共轴叠加、横跨叠加和斜跨叠加。如果地质体均一,断层不发育,即会形成理想型叠加褶皱的构造样式。如果发育区域性大型断层,在不同方向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加上地质体的不均一,就会在不同的区块内形成更为复杂的叠加褶皱与构造组合。贵州境内自古生代-中生代先后发育了5条切割基底的区域性断裂,至早中中生代,这些断层将区内切割为6个主要构造块体。在三叠纪之后的燕山构造运动期间,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叠加变形,早燕山期与晚燕山期区域应力场方向不同,使得不同区域断层的性质、位移发生变化,断层的多次活动起到了应力释放与调整作用,再加上块体地质结构的不均一性与软弱层的滑脱作用,最终在不同区块内发生了不同的褶皱叠加作用,形成了不同的褶皱构造样式与构造组合。  相似文献   
84.
根据沉积物中无机碳的结合强度,运用连续浸取的方法将沉积物中的无机碳分成5种不同的形态:NaCl相、氨水相、NaOH相、盐酸羟胺相、HCl相。并以渤海辽东湾柱状沉积物为例,探讨了各形态无机碳的含量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辽东湾不同层次沉积物中各形态无机碳的含量特征比较明显:氨水相>盐酸羟胺相≈盐酸相>NaOH相>NaCl相。氨水相、盐酸羟胺相和盐酸相无机碳占沉积物中总无机碳的绝大部分,大于80%;NaCl相和NaOH相无机碳只占总无机碳的一小部分。沉积物中各形态无机碳含量的变化受沉积环境如pH、Eh、Es、含水率、Fe3 /Fe2 、有机碳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其中NaCl相无机碳受pH、Eh影响较大;氨水相无机碳主要由含水率、Fe3 /Fe2 、pH、Eh控制;NaOH相无机碳主要由含水率、Eh和pH控制;盐酸羟胺相无机碳主要受含水率、Eh、有机碳的影响;HCl相无机碳的控制因素和盐酸羟胺相的相似,但它受pH和Eh的影响更显著。虽然有机碳和各个形态的无机碳都呈负相关关系,但它对每一形态的影响都不相同,其作用受其它环境因素的制约。环境的氧化能力越强,pH值越小,越不利于盐酸羟胺相和盐酸相无机碳的保存,而有利于NaCl相、氨水相和NaOH相无机碳的形成;环境的还原能力越强,pH值越大,越有利于盐酸羟胺相和盐酸相无机碳的保存,而不利于NaCl相、氨水相和NaOH相无机碳的形成。辽东湾沉积物的弱氧化-还原环境有利于盐酸羟胺相和盐酸相无机碳的保存。  相似文献   
85.
新的痕量同位素示踪剂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用高精度多通道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某些过渡金属,如Mo,Fe,Cu,Zn等同位素的组成,表明它们可作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示踪剂,现有的研究文献表明,Mo的同位素可用于古氧化还原环境研究,初步结果显示,海水中δ^97/95Mo的变化与海洋有氧与缺氧沉积物有直接的关系,可记录缺氧沉积物的来源,以此为基础,可用δ^97/95Mo的收支来估算从陆地进入海洋中Mo的通量和全球Mo同位素的收支;Fe同位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海洋生物生产力的水平,其丰度也对气候变化有影响,但生物与非生物过程都可引起铁同位素的分馏,其δ^56/54Fe的变化都可达1‰,所以Fe同位素不能单独用来界定地质记录的Fe参与的过程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控制,Cu,Zn的同位素也被用来研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示踪剂,但目前报道不多,综述了这一领域的主要进展,集中阐述了同位素示踪样品的制备、纯化与测定方法,同位素在海洋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最后提出了这一领域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6.
海洋沉积物中硒的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海洋沉积物中硒的测定方法。样品用混合酸分解,加入Fe^3 消除干扰,用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海洋沉积物中的硒,选择了仪器的最佳工艺条件,探讨了共存元素的干扰情况及其消除方法,方法简便,快速,有较好的精确度与准确度,对多种地质标准物质中的硒进行了测定,结果与推荐值十分接近,对海底沉积物标准物质(GBW07314)进行了11次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6.13%。  相似文献   
87.
北大西洋中部洋壳的长期剥蚀Brian.E.Tucholke等研究区位于大洋中脊西侧,共分(A、B、D)3个区,它们可反映年轻洋壳的一般状况。本次调查采用了多种先进方法。B区的洋壳约24Ma,展现为N24°E的线性深海丘陵,研究区位于一个1.3km高的...  相似文献   
88.
通过对黄河口新生湿地沉积物岩芯中常量元素、稀土元素以及重金属分布特征的研究,探讨了滨海湿地沉积物中金属元素的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大部分金属元素的分布模式类似,均在40 cm左右出现明显的低值区,这主要是由黄河携带而来的大量陆源物质的输入造成的。沉积物粒度组成以及有机质含量对金属元素的分布影响显著。常量元素中,Na2O与其他元素变化趋势相反,反应了潮汐对滨海湿地的侵蚀作用;黄河口新生湿地沉积物单个稀土元素的含量大小顺序与黄河沉积物和渤海沉积物基本一致,稀土元素总量则高于黄河沉积物而低于渤海沉积物,表明黄河口湿地沉积物具有河流泥沙和海水颗粒物双重来源,而轻重分异比的变化则反映了物质输入的改变;而在较高的有机质和粘土含量的影响下,黄河口新生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发生了明显的富集。  相似文献   
89.
黑潮主流径海域海水中的无机碳及其对东海陆架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2014年5—6月对黑潮主流径及毗邻东海陆架海区的调查,研究了该区域水体中无机碳体系参数(p H、总碱度TAlk、溶解无机碳DIC及DIC/TAlk)的垂直与水平分布,在此基础上定量评估了黑潮输入对东海陆架海区无机碳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潮水体中DIC、TAlk与DIC/TAlk总体而言随水深增加而升高,p H降低,综合体现了浮游植物生产、海-气界面交换、有机物降解及Ca CO3溶解等过程的影响;上升流中心站位无机碳参数均受较深层水体上涌影响,与黑潮主流径其它站位略有不同。东海陆架海区外侧站位表层、30m层无机碳主要受台湾海峡暖流影响,高p H、低DIC/TAlk的黑潮表层水影响区域局限于东南部;而在底层,低p H、高DIC/TAlk的黑潮入侵流离开黑潮主流径向正北方延伸并抬升至钱塘江口附近;上升流对无机碳的影响持续至表层,其携带的黑潮中层水因此也可能进入陆架海区。水量模型估算黑潮水在5—10月间跨域陆架边缘向东海陆架区输入溶解无机碳总计58798.9×109mol,净输入达37382.9×109mol,而东海向外输出的无机碳绝大部分经由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  相似文献   
90.
通过实验优化确定了近海自然粒度下沉积物中氮和磷同时浸取并测定的条件,其中无机态氮和无机态磷用0.1moL/L盐酸浸取后测定;总氮、总磷采用氢氧化钠与过硫酸钾混合氧化剂进行氧化浸取后测定。用这种方法研究了胶州湾沉积物中的氮与磷,探讨了其沉积物中氮和磷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发现胶州湾沉积物中有机氮可占总氮的50%~70%,而有机磷所占总磷的比例低于40%,从湾内到湾外这一比例有降低的趋势;与其他海区相似,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无机氮和无机磷的相对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次表层则趋于稳定或变化较小;而有机氮和有机磷的垂直变化与其相反。结果表明,这种沉积物氮、磷的同时测定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精密度高等特点,可用于近海沉积物氮、磷生态学功能及过量氮、磷生态毒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