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3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江苏如东洋口地区断裂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已有地热钻孔采用多种物探方法研究了江苏如东洋口地区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洋口地区分布3组断裂,分别为隶属滨海断裂的北西向雁行型次级断裂、近东西向栟茶河断裂及海安-河口断裂。北西向雁行型次级断裂为4条,主要分布于洋口地区北段及老坝港地区,断裂陡倾,倾向北东,倾角70°-80°,推测切穿至新近系。栟茶河断裂由3条次级断裂组成,主要分布于洋口地区中段,断裂走向近东西,倾向北,整体呈曲折状延伸,倾角60°-80°。结合以往地震地质特征以及地热钻孔资料,认为栟茶河断裂为活动性断裂,切穿了第四纪全新世地层,全新世地层断距较小。断裂的活动性影响如东洋口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海安-河口断裂自海安延伸至洋口地区南段,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约为70°,切穿古近纪地层。洋口地区断裂的分布与该地区地热资源分布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其对于该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2.
地下通道浅埋暗挖对城市道路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地下通道浅埋暗挖法施工会导致地层变形和地表沉降。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地下通道浅埋暗挖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根据围岩开挖引起的位移响应和应力响应计算,结合现场实测数据,评价地下通道浅埋暗挖法施工对城市道路路面结构的影响,并讨论长管棚超前预支护对减小围岩开挖引起的路面结构附加弯拉应力的意义。分析结果表明:浅埋地下通道,围岩软弱,暗挖施工会引起显著的地层损失和路表沉降,这会导致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内形成较大的附加弯拉应力;采用长管棚超前预支护可控制地层损失和路表沉降,并可减小由此引起的路面结构附加弯拉应力。  相似文献   
83.
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进展与主要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通过采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监测以及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认识: ①初步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与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②创新地将“光纤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相关成果引领了光纤监测技术发展; ③编制了1:5万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和要求; ④创新形成了3个层次环境地质调查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了3种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体系和大流域环境地质工作模式; ⑤建立了江汉平原地球关键带监测网络,编制了平原区地球关键带调查技术方法指南; ⑥提出了长江流域重大水利工程与生态地质环境多元响应研究思路,创新构建了一套多模态传感器调查系统,提出了重大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影响新判断; ⑦建立了长江中下游不同沉积单元区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对比序列,构建了重点地区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提出了长江贯通时限和演化新认识; ⑧编制了流域、经济区和城市系列地质调查报告和图集,成果转化与服务成效显著。该工程进展及成果提升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水平,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绿色生态廊道打造、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脱贫攻坚工作等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4.
渤海海域溢油事件频发,所以进行海洋溢油风险时空特征分析,对于开展卫星遥感溢油精确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作者采用多源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提取渤海海域船舶及石油平台两类主要溢油风险源分布状况,结合2015—2020年间渤海海域海上溢油卫星遥感监测结果,分析多种传感器下不同类型溢油的成像特征,通过溢油风险源核密度分析方法,获得...  相似文献   
85.
中国日降水量与其占有面积的函数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中国近40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大范围空间域上不同等级日降水量与其占有面积的函数关系。研究表明,几乎每一年任何一天中国区域的不同等级日降水量场的统计分布都呈明显的左偏态型。利用负指数分布和Weibull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PDF)拟合实测降水资料的结果表明,后者拟合效果优于前者。负指数分布型可能仅适用于同一天气系统控制下的一次降水过程或较小的区域范围,在更大的区域内(如中国区域),由于构成降水的多种天气系统在同一日相互叠加,可能用Weibull分布更适合。  相似文献   
86.
甘肃酒西盆地青西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广泛发育的暗色纹层状细粒岩,以其富含铁白云石、钠长石、重晶石、方沸石、黄铁矿和有机质,局部含有微量萤石、透闪石、石盐和呈碎屑状、浸染状产出的微量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等矿物组分吸引着众多沉积地质学家和石油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此类细粒岩的成因与火山活动有关,将其确定为火山物质蚀变作用的产物。通过地质背景、物质组分、岩石结构构造、包裹体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提出此类细粒岩属于新型的湖相“白烟型”喷流岩,可识别出6种热水矿物组合、3种主要结构类型和4种常见的原生沉积构造。6种热水矿物组合包括: Ⅰ钠长石—铁白云石(或铁白云石—钠长石)组合,Ⅱ重晶石—钠长石—铁白云石组合,Ⅲ石英—重晶石—钠长石—铁白云石组合,Ⅳ石英—方沸石—钠长石—铁白云石组合,Ⅴ地开石—铁白云石组合,Ⅵ单一铁白云石组合。3种主要结构类型包括: ①泥晶—微晶结构,②内碎屑结构,③石盐假晶结构。4种常见的原生沉积构造包括: ⅰ纹层状和条带状构造,ⅱ网脉状充填构造,ⅲ旋涡状喷管结构,ⅳ同生变形层理结构。在物质组分和岩石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出网脉状充填型、水爆型、盆地沉积型和区域扩散型4种喷流岩产状类型,建立了下沟组湖相喷流岩分带性沉积模式,探讨了喷流岩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87.
文思强  李云鹏  马康 《岩土力学》2015,36(Z2):185-192
强夯法具有高效的地基处理能力而被广泛应用,但加固地基的同时会对周围工程结构和环境产生一定的振动危害。以能量转换原理为基础,近似将夯击能分为振动波能和土体塑性功两部分,通过建立的强夯椭球体分区加固模型,导出塑性功计算格式,提出利用监测强夯夯坑深度变化信息来反演强夯能量利用率的反演方法,并导出了相应的反演公式。依据加固压实区和加固影响区椭球体分布假设和夯坑深度变化监测结果,给出了强夯加固范围和影响范围大小的计算思路和方法。以北京园博园回填土地基强夯加固工程为背景,利用现场监测试验信息对强夯能量利用率和加固范围及影响范围进行了反演分析和计算。分析表明,文中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反演出强夯能量利用率和计算出强夯加固范围和影响范围,且可利用分析结果能够方便地估算地基强夯加固时的有效夯击次数,进行加固方案设计等。通过分析结果与现场地基测试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文中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8.
“真睛破损”是一种现代较常见的眼外伤疾病,以眼珠破损、视力减退甚至失明为主要临床表现。本文通过对与“真睛破损”相关的古今文献的归纳、整理及考证,从该病的病名及证候等方面进行梳理,追本溯源,以期为中医外伤眼病的命名和立意提供更充分的理论支撑,从而促进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89.
基于DRASTIC模型的城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是环境规划和决策的有用手段,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也提出了各种计算防污性能的模型。文章针对城市地下水污染问题介绍了评价地下水防污性能的DRASTIC模型。对DRASTIC模型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介绍,列举了DRASTIC模型的局限性;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基于DRASTIC模型的城市地下水脆弱性分析的改进的模型及其应用实例,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0.
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是生态系统水循环中的重要一环,决定了生态系统水分和热量传输。从区域尺度对蒸散及其蒸腾(Transpiration,T)和蒸发(Evaporation,E)组分进行量化,认识环境因素对其的影响机制,有助于合理利用、分配水资源,为研究气候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水文循环的影响提供参考。基于生态系统生产力模拟(Boreal ecosystem productivity simulator, BEPS)模型,验证模型在研究区域的适用性,量化1981—2018年内蒙古半干旱区的ET及其组分的变化情况,并对其进行归因分析。结果表明:经不同数据验证,BEPS模型计算结果能够精确反应研究区域ET及其组分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1981—2018年研究区草地、农田和森林多年平均ET分别为278.22 mm、362.50 mm和308.81 mm。ET和ET多年呈显著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分别为0.42 mm·a-1、0.63 mm·a-1和1.05 mm·a-1。ET与T在全区域内空间分布格局相似,与E相反,ET年际波动主要受到T年际波动的影响。综合影响因子的变化和ET、ET对因子的敏感性,研究区域草地和农田T和ET以及森林的ET主要受到饱和水汽压差(VPD)和平均气温(TEMP)变化的控制。农田和森林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ble index, NDVI)都呈减小趋势,但森林环境T对NDVI的变化更加敏感,因此负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