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22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热带测雨卫星测雨雷达探测的亚洲夏季积雨云云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热带测雨卫星(TRMM)测雨雷达探测产品资料中"其他"类型降水一直被忽略,它具有什么物理含义也无从知晓。文中利用个例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对10年夏季亚洲"其他"类型降水进行了研究。个例分析结果表明"其他"类型降水的平均廓线表现了积雨云云砧特征,其廓线峰值(约0.6—1.0 mm/h)高度位于8—10 km,且云砧顶部具有0.8以上的可见光平均反射率和低于215 K远红外平均亮温;根据个例中积雨云云砧廓线特点,文中定义5 km以上各层累计降水率大于1 mm/h为云砧廓线,对亚洲夏季积雨云云砧样本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该地区夏季云砧样本占"其他"类型降水样本总数的近70%;统计结果还表明夏季亚洲积雨云云砧出现频次为0.1%—0.4%,它至少超过对流降水频次的十分之一,亚洲云砧出现频次的特点是陆面高于洋面;云砧的结构特点表明云砧平均厚度3—4 km,其底部高度约6 km,顶部高度在10—12 km;云砧的平均可见光反射率在0.8—0.9,远红外平均亮温低于220 K。  相似文献   
82.
寒区水库护坡冬季常常会在低气温和低温环境的共同作用而产生冰冻破坏,进而影响其发挥正常的作用,甚至会使其完全失去作用.结合团结水库的实际工程问题,在传统分析、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将断裂力学引入进来,从断裂力学的角度分析了该水库护坡产生冰冻破坏的主要原因有三大因素:冰推、冻胀和浪淘,其中冰推和冻胀起控制作用,浪淘起辅助作用.根据冰冻破坏原因分析,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护坡板的设计方案,并对其进行了抗冰推、抗冻胀破坏的验算校核,结果证明:该计算方法和设计方案完全能够使寒区水库护坡达到抵抗冰冻破坏的目的.为解决寒区平原水库护坡抗冰冻破坏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83.
阐述了激发极化法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利用激发极化法的极化率、电阻率、衰减度半衰时、充电率等极化参数在四川红层地区寻找地下水,并探讨了红层地区的含水层位,以及含水层位的确定。该方法受地形影响小,曲线反映异常直观,能有效解决红层地区的找水任务。  相似文献   
84.
GridGIS已成为地理空间信息资源集成共享的重要研究方向,但目前的GridGIS资源共享方案仍无法解决各领域之间的语义异构问题。文章针对这个问题,探讨了分布式本体的构建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相似性匹配的GridGIS服务发现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85.
86.
传统板块构造理论50多年来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地学理论,是理解固体地球运行的基本范式,但遇到三大难题:板块起源、板内变形和板块驱动力。针对这三大难题,微板块构造理论试图开拓一个全球构造研究的新范式。本文通过与传统板块构造理论中基本原理的逐条对比,阐明了微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优势及其对传统板块构造理论的拓展。微板块构造范式既不同于传统板块构造范式,又不同于地幔柱范式,是两者的重要补充与拓展。文中着重从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适用范围、理论出发点、理论假设与预测的角度,阐明了大板块与微板块的异同,并探讨了两者的转换关系及其转换机制的多样性,介绍了微板块生长成为大板块的4种途径、大〖JP2〗板块破碎为微板块的3种转换模式,探索了前板块构造体制下微地块在非线性地球系统中通过自组织、自生长等方式,进化为板块体制下微板块的自然选择过程。本文还提出陆壳型微地块是密度选择的结果,其密度决定了其保存机制,这是陆壳起源的根本;〖JP〗微地块向微板块的转变是刚性选择的结果,其刚性是初始板块构造体制起始的必要条件;微板块不对称俯冲或对流型式的转变是热选择的结果,其热不对称性是现代板块构造体制起始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7.
对清丰水化站地下水中溶解气CO2多年的观测资料序列进行了研究分析,其结果是:该测项对观测装置的改变及抽水量的变化反映灵敏;对本观测井所在构造带上的4.0级以上的地震,有明显的前兆异常;该测项与大气压力及气温的相关系数跟各时段的抽水量和抽水装置的吃水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88.
埋地管道震害预测方法简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埋地管道是城市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震时较易发生震害。影响埋地管道在地震中破坏特点的因素,主要是强烈的地面运动或场地失效以及管材、管径等因素。研究方法以基于经验统计的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多。本文分别对基于理论计算和经验统计的震害预测方法进行了简述和比较,最后提出了基于综合概率的埋地管道分析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89.
用数值试验的方法,分别以无热源型、El Nino初期、El Nino成熟期对应的赤道中东太平洋与赤道印度洋海表温度作为外强迫源,应用强迫耗散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的全球谱模式,考虑了摩擦耗散及3波准共振的共同作用,采用非定常、定常加热两种形式积分90d,研究了对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的调频作用。结果表明:(1)3个行星波之间存在很强的波-波相互作用,且波动振荡呈现准双周和季节内振荡;(2)在El Nino初期和El Nino成熟期,无论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还是赤道印度洋海温在逐渐增暖的过程中,大气低频振荡周期都有缩短的趋势。1997年2月-1997年4月,赤道印度洋调节作用强;而在1998年5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调节作用强;(3)赤道印度洋西区对大气低频振荡的调节作用要强于赤道印度洋东区;Nino3区对大气低频振荡的调节作用要强于Ninol+2区;(4)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模态在1997年10月为高指数(简称PIMI一型),在1996年9月为低指数(简称PIMI二型),前者对应的东太平洋-西印度洋区对大气的调频作用要大于后者对应的西太平洋一东印度洋区。  相似文献   
90.
一次强对流过程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建立的完全弹性三维雹云数值模式(IAP-CSM3D),模拟了2004年4月23日横扫湘中湘南大部分地区的飑线强对流过程的流场、雷达回波和含水量等宏、微观物理量的分布及其演变。分析了冰雹形成的微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冰雹粒子主要由冻滴(CNfh)和霰(CNgh)转化形成,其中冻滴的贡献比较大,冰雹主要是通过撞冻过冷水过程(CLch、CLrh)长大。将多普勒雷达实测资料同模拟的气流结构进行比较可见,雷达观测到散度随高度的变化与模式模拟的气流结构一致;模式输出的雷达回波强度及回波顶高与雷达观测事实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