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观察体质辨证指导下四妙健步汤加减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KOA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治疗组采用体质辨证指导下四妙健步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2组均于治疗2周后观察综合疗效、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0%,对照组为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S评分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质辨证指导下四妙健步汤加减治疗KOA疗效佳,且体质学说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2.
海南省海砂资源勘查开发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对海南岛周边海砂资源的分布、质量和潜力进行了分析,认为海南岛周边的潮流沙脊是今后勘查开发的重点。结合海南省海砂资源需求,分析了海南省海砂勘查、开发及管理现状,海砂开采形式粗放以及海砂开发活动无序是主要特点,并深入探讨了海砂勘查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难度大、勘查程度较低、环境影响较大等。提出了海南省在海砂勘查开发和管理方面的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创新建设;加强海砂开发动态监管,增大执法力度;开展系统勘查,编制海砂开发总体规划;注重环境保护,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3.
海南岛东北部海域海砂资源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南岛周边浅海海砂资源丰富,其东北部海域砂、砾质沉积物分布面积可达数百平方千米,平均厚度超过10m,均为全新世海相沉积。通过对海南岛东北部海域的水深、地层、沉积物粒度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了该区域海砂资源的分布、范围、规模、厚度及沉积环境,对海砂的质量和开发利用进行了初步分析。其中,位于琼州海峡东口的潮流沙脊区是海砂的主要分布区域,沉积厚度在20m以上,海砂分选好、次圆状,砂含量超过80%,海砂各项指标良好,用途广泛。研究区海砂资源主要受海底地形和潮流的共同作用而形成,属全新世陆架潮流沉积体系,近岸处亦受到陆域物质输入和浅水波浪的影响,沉积物来源主要为琼州海峡内部和粤西,海南岛的物质供给可能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74.
以渤海海域A油田为例,探讨了海上油田中高含水期河流相油田储层表征的内容及特点.以精细地层格架为基础,在平均井网密度350m的情况下,形成了河流相储层沉积相研究的方法与流程,确定了三维定量表征储层物性的原则,建立了主力油组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4种剩余油分布模式,为A油田中高含水期的综合调整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5.
小流域自然土壤与耕作土壤养分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河北省易县观坐岭小流域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及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的测定分析,得出了该小流域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的肥力状况.结果表明:自然土壤中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处于较高水平;速效钾含量丰富,速效磷比较缺乏;有效Fe、Mn含量处于高水平,有效Cu、Zn含量中等.自然土壤开垦为耕作土壤后,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下降;由于施肥原因,速效磷含量明显增高;速效钾含量因母质影响有所下降.海拔与土壤养分变化的相关性小明显,不同坡位土壤养分表现出向下汇集的趋势.并从自然环境、人为影响、地形母质等方面分析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6.
王郑  陈飞  彭超 《测绘科学》2022,47(2):79-84,125
针对单一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滤波方法局限性较多的问题,该文在分析了多种常用LiDAR点云滤波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复杂电力线路场景的点云滤波方法.该方法将布料模拟方法的地面种子点识别、与渐进加密三角网滤波方法的迭代的地面点判别重新进行了组合.并且,在布料模拟方法的地面种子点识别阶段,进行了两个改进:增加了多尺度、多方向的...  相似文献   
77.
基于缓变地形的远程海啸传播模拟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Sung(2002)所提出方案的基础上,考虑了非线性的作用,使得浅水差分方程组的数值解可以近似代替精度较高但却难以计算的Boussinesq方程的理论解,通过实验将新方案与Sung(2002)所提方案进行了比较,表明新方案适用于地形变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78.
In this paper, the onlin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and chemistry (WRF-Chem) model is used to explore the impacts of urban expansion on regional weather conditions and its implication on surface ozone concentrations o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PRD) and Yangtze River Delta(YRD) regions. Two scenarios of urban maps are used in the WRF-Chem to represent the early 1990s (pre-urbanization) and the current urban distribution in the PRD and the YRD. Month-long simulation results using the above land-use scenarios for March 2001 show that urbanization increases both the day- and night-time 2-m temperatures by about 0.6oC and 1.4oC, respectively. Daytime reduction in the wind speed by about 3.0 m s-1 is larger than that for the nighttime (0.5 to 2 m s-1). The daytime increase in the PBL height (> 200 m) is also larger than the nighttime (50--100 m). Th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modified by urbanization lead to detectable ozone-concentration changes in the PRD and the YRD. Urbanization increases the nighttime surface-ozone concentrations by about 4.7%--8.5% and by about 2.9%--4.2% for the daytime. In addition to modifying individual meteorological variables, urbanization also enhances the convergence zones, especially in the PRD. More importantly, urbanization has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surface ozone for the PRD and the YRD, presumably due to their urb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s. Even though the PRD has a smaller increase in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than the YRD, it has (a) weaker surface wind speed, (b) smaller increase in PBL heights, and (c) stronger convergence zones. The latter three factors outweighed the temperature increase and resulted in a larger ozone enhancement in the PRD than the YRD.  相似文献   
79.
依据1990~2013年江苏省能源消费统计资料和1990、1995、2000、2005、2010年的人口空间分布数据,估计江苏省人为热排放量、探讨其时空分布特征并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20多年来江苏省的人为热排放量持续增长,从1990年全省平均的0.59 W/m~2增加到2013年的2.85 W/m~2。排放的空间分布也不均匀,总体上江苏南部地区的排放通量高于江苏北部。近些年江苏省的人为热排放已成为区域问题,高值区已连接成片,2010年江苏省大部分地区的人为热排放高于2.5 W/m~2,南部主要城市排放通量大于10 W/m~2、北部城市也多大于5 W/m~2。江苏各城市的城区人为热排放通量稳步增长,2002年后增长加速、增量最高可达到2 W m~(-2) a~(-1)。在2030年和2050年江苏省的平均人为热排放通量将分别达到5.7 W/m~2和9.1 W/m~2,可能对中国东部的气候和大气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0.
选取了一组代表性的南海海啸源,并分别使用COMCOT海啸模式,以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南海局地海啸源进行了数值模拟,从海啸的传播影响时间、波高和能量分布等角度,分析了如果南海发生地震海啸,不同海啸源将会对我国南海沿岸地区和南海岛礁造成的影响。通过敏感性试验证实,海啸波的强度受地震震级变化影响较大,因此,如果南海发生强震引发局地海啸,不同海啸源将会给我国南海周边及岛礁等不同区域造成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