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7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15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基于连续GPS数据,利用滑动块体模型研究了日本MW9.0地震前后沂沭断裂带两侧块体连续的相对运动状态,并研究其对区域地震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地震以来:1)两侧块体呈右旋走滑兼挤压状态,平均走滑、挤压速率分别为0.9±0.1 mm·a-1和-0.7±0.1 mm·a-1,相比日本地震之前,运动过程更具起伏特征,可能与日本地震前后俯冲带两侧板块间相互运动状态的改变有关;2)沂沭断裂带两侧地区地震活动频次N、总释放能量折算震级M、地震活动度S值、地震b值与两侧块体相对运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0.69、0.74、-0.6,T检验显示相关性显著.在研究区地震能量集中释放阶段两侧块体相对运动方向和研究区主压应力方向一致,相对运动速率和地震活动强度变化具有同步特征,两侧块体相对运动对区域地震活动具有控制作用;3)莱州序列和乳山震群的发生可能与两侧块体相对运动促进的局部区域应力调整有关.  相似文献   
72.
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了7.0级地震,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网络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GNSS连续观测共同监测到了此次地震的同震位移(坐标:东向为正,北向为正),结果显示:3个站点记录到了明显的同震位移,距离震中43 km的九寨沟台站(SCJZ)在东西向的位移为-9.8±1.5 mm,在南北向的位移为3.3±0.7 mm;距离震中65 km的松潘站(SCSP)在东西向的位移为-1.8±0.7 mm,在南北向的位移为-7.7±0.6 mm;距离震中77 km的舟曲站(GSZQ)在东西向的位移为0.4±1.2 mm,在南北向的位移为3.6±0.8 mm.通过同震位移分布特征,可以推测此次地震为一次左旋走滑型事件,引起水平向同震位移大致不超过150 km范围,地震对东南侧的龙门山断裂带影响非常小,对北侧的塔藏断裂和西侧的岷江断裂处引起的同震位移为厘米级.同震位移的反演结果显示:断层面上滑动量主要集中在7 km深度,最大量值约为0.4 m,平均滑动角为-15°,利用滑动分布计算的相应矩震级为MW6.4,与地震波反演结果相当.结合同震滑动分布、同震主应变分布、余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解等特征,推测此次地震破裂极值区累积的能量得到较充分释放,进一步分析得出此次地震在塔藏断裂、岷江断裂和虎牙断裂处产生了一定的应力变化,值得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73.
2018年1月15日佳木斯汤原县发生ML 4.4地震,采用ISOLA方法反演矩张量解,结果显示为逆冲型地震,兼少量走滑成分。结合震源区地质构造背景,推断依舒断裂北段通河-汤原段西支断裂为发震构造,主压应力轴与背景应力场方向不一致。分析认为,黑龙江亚板块由东南转向东北运动,造成断层两侧应力产生差异,区域应力场调整诱发汤原ML 4.4地震。  相似文献   
74.
通过计算GPS时间序列共模误差,对大华北地区(华北和东北)不同尺度的共模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计算共模误差时可采用Stacking与PCA方法相结合的方法,空间上需对测站进行细致挑选,区域面积在覆盖测站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小;扣除随机噪声试验说明并非用任意噪声序列都能起到共模误差滤波的作用;东北大尺度区域含有较多的框架误差成份,京津冀小尺度区域含有的共模误差成分比东北大尺度区域更多。  相似文献   
75.
GPS时间序列的震后形变分析对于研究区域震后形变机制和岩石圈流变学特性以及维持国际动态地球参考框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现有参数估计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兼顾震后形变衰减特征空间相关性和整体建模的"迭代PCA参数估计方法",并利用模拟数据证实了新方法可以获取更稳健可靠的震后形变、同震形变和震间速度参数.最后,以37个新西兰GPS连续站坐标时间序列为例,利用迭代PCA方法提取了2016年11月13日Kaikoura地震共性的震后形变时间演化过程和各站点的震后形变,并定量分析了震后形变对地表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站的震后形变在时间域上以衰减常数τ为4天的对数模型持续松弛;空间域上南岛北东部和北岛最南部震后形变较大,其中,最大震后形变点为cmbl站,截至2017年6月10日NEU方向累计的震后形变分别达到107mm,135mm和187mm,地表速度分别达到133.58mm·a-1,112.05mm·a-1和175.58mm·a-1,仍高于稳定的震间速度.  相似文献   
76.
华北地区主要断裂带的现今运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中国地壳网络观测中心提供的华北地区最新GPS观测数据, 研究了华北地区主要断裂带的现今运动特征, 得到NE走向断裂带由北至南存在由挤压转变为拉张、右旋走滑速率增大的特征, NW走向断裂带以左旋挤压变形为主, 走滑速率NW向断裂带大于NE走向断裂带, 据此认为华北地区煤层气开发的有利区块位于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77.
介绍一种获取地震形变场异常的应变场云图方法.首先在指定时间窗内对GPS位移时间序列进行拟合速度值、插值速度场和计算应变场处理,然后以一定步长滑动得到时空连续的应变场动态变化图像,进而提取形变场异常信息.通过分析门源Ms6.4地震与震前应变场时空演化对应关系,说明本方法对预测地震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在2019年年终会商中,对嫩江ML4.5地震提出预测意见并检验了实用性.研究认为,应变场云图是一种有效、直观识别震前形变场异常的方法,可在地震会商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8.
本文利用考虑黏弹性地壳结构和精确震源参数的震后形变模型,计算了玛尼、昆仑山口西、汶川地震所形成的同震和震后形变场的变化过程与特征,结果显示玛尼地震的震后形变场有利于昆仑山口西地震的能量积累,玛尼地震与昆仑山口西地震的震后形变场对汶川地震的作用不明显,而这三次地震总的震后形变场在玉树断裂带附近形成了一个明显带有左旋性质的...  相似文献   
79.
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隅(96°~107°E,30°~35°N)。基于该地区长度大于2km的4 781条1∶20万数字化实测断裂、1900年以来的5 220条数字地震记录,以及野外地质观测数据,识别出993条不同属性的地震断层,构建了该地区百年地震构造格局。1970年以来十年期地震断层跃迁图像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白马—虎牙强烈震群爆发之后,地震活动在沿各主要走滑断层带自西(北西)向东(南东)迁移的同时,逐渐向中部贡玛—达曲断裂带和南部鲜水河断裂带的东南段集中。地震活动的断裂构造联系主要表现为挤压剪切转换机制和典型的楔顶效应。研究区165个GPS速度矢量展现了与3个地块和以鲜水河断裂带为主的速度域、速度梯度带和速度扰动区。跨研究区南缘鲜水河断裂带的位移速率因贡玛—达曲断裂带汇聚而达到了6.5~8.6mm/a,而跨北缘东昆仑断裂带的位移速度只有1.8~2.2mm/a。因鲜水河断裂走向在其中南段发生向南的急剧偏转,垂直断层面的位移矢量分量不断增强,形成了汶川8.0级地震成核及NE向单边破裂的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80.
四川省芦山MS7.0地震发震构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4·20”MS7.0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震中地区分布多条NE向断裂,构造较为复杂.这次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为逆冲型地震,破裂面为NE走向,与龙门山断裂带的运动性质和走向一致.地表调查只在大川-双石断裂(前山断裂)和新开店断裂(大邑断裂南段)发现局部分布的NE向地表裂缝、沿地表裂缝分布的喷砂冒水和砂土液化,不规则的边坡开裂等地表变形,以及断裂沿线较严重的滑坡崩塌和房屋破坏.野外调查没有发现明显的地震地表破裂.GPS测量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位于芦山县城附近或其以东,而芦山西侧的断裂也可能参与了部分活动.根据野外地质调查、GPS观测、震源机制解、震源深度、余震分布等结果综合判定,芦山7.0级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是芦山之下、大川-双石断裂和新开店断裂之间的龙门山前缘滑脱带.此滑脱带在该段的运动导致了这次地震的发生,并可能带动了它上面的大川-双石和新开店等断裂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