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179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462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80篇
海洋学   34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631.
根据桃仙机场气象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学相关方法对2014-2021年桃仙机场的天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统计时段内桃仙机场年频次总体呈下降趋势,7-9月是的重点高发期,3-6月则是的低发期。平均起时间为02-05时,平均散时间为06-11时并表现出由冬至夏变早,由夏至冬变晚的规律。桃仙机场浓占比最高,其次是强浓,同时研究发现最低能见度与持续时间具有较好的幂函数相关性。要素分析指出风速为2-3 m·s-1时有利于的发生;春季起应重点关注本地水汽含量的增加,散则与升温密切相关;夏季起具有突发性,散时转风概率较小;秋季强度大,应重点关注系统性影响;冬季起时风速会有所减小,散时要重点考虑冷空气的介入和湍流混合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32.
朱丽  张庆池  王琴  刘俊 《气象科技》2022,50(2):243-253
2020年1月12—15日江苏泰州发生了一次较强的〖CD*2〗霾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1°×1°)及空气质量资料等,对此次过程的演变特征、成因、气团后向轨迹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具有日变化特征,霾期间对应的PM2.5和PM10浓度、空气质量指数相较于略高,这与大造成的湿沉降有关。此次东路冷空气对泰州影响较弱,前期易造成污染物在本地聚集。夜间至清晨相对湿度90%以上,风小,弱的垂直交换为的形成提供了较好的热、动力条件。白天相对湿度减小至80%,风速增至2 m〖DK〗·s-1,此时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转换为霾。13日900 hPa以上暖平流增强,边界层内逆温和90%以上相对湿度的存在,使得和霾均加强至最强。此外,分析气团的后向轨迹特征发现,霾天气期间500 m以下气团稳定少动。14日500 m以上清洁气团向低空补充,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霾减轻。15日傍晚,风力增强并伴有降水出现,〖CD*2〗霾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633.
利用青岛观象台地面观测资料、近岸海表温度和历史天气图,采用数理统计、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青岛冬季的天气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岛冬季年平均为12天,占全年日的22%,有明显的年及年代际变化特点;通常夜间开始增多,上午07—08时出现频率最高,中午后逐渐减少,15时达最低值;持续时间平均为7小时23分。...  相似文献   
634.
利用乌鲁木齐市L波段雷达系统探空资料,对2014—2016年冬季12月至次年2月乌鲁木齐机场日、非日,日中持续浓日和非持续浓日的低空温、湿、风等气象要素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日较之非日,近地层湿润层更厚,贴地逆温更厚更强(顶高950 m,强度0.55 ℃/100 m)。风速普遍略小于非日,地面为西南风,低空东南风厚度大,起始高度低于500 m,最大风速层低于1200 m。(2)持续浓日较非持续浓日,贴地逆温或悬垂逆温的第一逆温层底高和顶高更低,平均逆温强度更强,地面西南和近地层偏南风频数大,低空型东南风较强。第一逆温顶高低于600 m,悬垂逆温底高低于100 m,逆温强度大于0.55 ℃/100 m,低空型东南风起始高度高低于300 m,600 m高度以上东南风风速大于等于8 m/s等条件有利于持续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35.
运用毫米波雷达结合地面观测对2017年4月15-16日发生在宁波北部海域的大范围大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毫米波雷达可以实现对10 km左右的液态水系统、千米左右游离液态水团和更小尺度的局地短时液态水团等进行有效监测。10 km尺度的液态水系统过境使站点的能见度呈现深V型变化;未有液态水系统过境的站点,在靠近液态水系统时也会出现能见度变化。千米尺度的游离液态水团对能见度也有很强的影响,是造成无液态水系统过境时能见度急剧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更小尺度的局地短时液态水团的形成与局地其他因素关系紧密,不能单以雷达反射率来进行分析。能见度的变化主要受毫米波雷达反射率相关因素和气象要素两者影响,约各占40%左右,毫米波雷达的应用将未确定因素导致的能见度变化次数降低到了20%以下。  相似文献   
636.
基于乌鲁木齐站(城南)和米东站(城北)2016—2020年冬季(11月—次年2月)的日最小能见度、逐时能见度和月平均风速、月平均静风频次、月平均相对湿度等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乌鲁木齐城区冬季的分布特征,探讨城南和城北分布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近5 a冬季城南平均日44.6 d,少于城北54.2 d,两地均为1月最多,11月最少;日平均最小能见度城南和城北分别为335 m和390 m,城南总体强于城北;城南高发于17时—19时,常在11时和05时消散;城北主要在09时和20时—22时开始,大都在14时前后结束;城南和城北的均以持续24 h以内为主,分别占比93.5 %和86.3 %,其中持续3 h内的分别占37.2 %和33.3 %,城北的持续时间总体长于城南。风速较小、静风较多、相对湿度较大和地理环境是城北冬季多于城南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