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61.
为了研究双层滑脱构造变形的主控因素,设计了3类砂箱模型,对滑脱层材料、滑脱层厚度、滑脱层黏度、上覆砂层厚度、受力边界条件等主控因素进行物理模拟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滑脱层材料产生的变形样式不同。以微玻璃珠组成的滑脱层主要产生前展型逆冲叠瓦式断裂构造,下部滑脱层起主控滑脱作用,上部滑脱层厚度、滑脱层之上砂层厚度越大越容易形成滑脱断层;挤压方向与受力边界间的夹角较大时,上部滑脱层容易先形成滑脱断层,其推覆体前缘水平位移较快。以不同黏度硅胶组成的滑脱层产生不同的分层滑脱构造变形样式,当下部滑脱层硅胶黏度为500~1 000Pa.s时,形成分层滑脱前展型叠瓦式构造;当硅胶黏度为2 000~2 500Pa.s时,靠近挤压端先形成背冲构造,然后在上部滑脱层形成叠瓦式构造,在下部滑脱层形成对冲三角带构造、冲起背斜构造。地震和钻井资料显示,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霍尔果斯—安集海褶皱冲断带具有双层滑脱变形特征;模拟结果认为,斜向受力边界、侏罗纪煤层以及古近纪泥岩层的分层滑脱作用是控制变形过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2.
采用中华鳖转录组测序方法开发了一系列EST-SSR引物, 对60 只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的遗传多样性和标记-性状相关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15 对EST-SSR引物扩增结果达到了高度多态水平, 平均的有效等位基因数、期望杂合度和多态性信息含量分别为2.7633、0.5961 和0.539177。C8387位点分别与体长、体重、背甲长和裙边宽显著相关(P<0.05)和极显著相关(P<0.01), CC型、AB型分别为4种性状的优势、劣势基因型; C211位点分别与体重、背甲长和裙边宽呈极显著相关(P<0.01)和显著相关(P<0.05), 其中等位基因C与体重呈负相关, CC 型是裙边宽、背甲长性状的劣势基因型, 而BB型和AB型分别是裙边宽和体重的优势基因型; C5670位点与体重和背甲长分 别呈极显著相关(P<0.01)和显著相关(P<0.05), 其中BB型和AA型分别是体重和背甲长的优势、劣势基因型; C1312 和C13038位点均与体重、背甲长极显著相关(P<0.01), 且C1312上的BC型、C13038上的BB型分别是中华鳖体重、背甲长性状的优势基因型。  相似文献   
63.
区域气候模式中侧边界地形缓冲区作用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利用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以1998年夏季为例,通过数值试验研究了侧边界地形缓冲区对区域气候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设置侧边界地形缓冲区使模拟场和观测的均方根误差都有所减小,区域平均中尺度动能也减小,从而有利于维持区域模式长期积分的稳定性。设置地形缓冲区并不改变模拟降水分布格局,但对主要降水区各降水时段降水强度的模拟有不同程度的改进。  相似文献   
64.
65.
p-σ混合坐标原始方程模式的改进和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五层p-σ混合坐标原始方程模式的基础上,改进成了一个九层p-σ混合坐标原始方程模式。模式为17×39个格点,分辨率为5°×5°,其物理过程与五层模式相同。该模式性能稳定,用该模式对1994年冬的一次寒潮过程进行了模拟,温压场的主要特征符合实况。由于该模式的垂直分辨率高于五层模式,所以模拟结果优于后者,试验表明模式可应用于业务预报。  相似文献   
66.
赵鸣 《大气科学》1992,16(1):18-28
基于近年来对自由对流和稳定边界层湍流交换特征的研究,求解边界层运动方程,得到这两种层结下边界层风的解析表达式.所得廓线与边界层特性参数符合观测特征.还求出了这二种层结下边界层顶抽吸速度的解析表达及其与某些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抽吸速度与层结有关,其特征可从物理上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67.
In this paper, the eddy coefficient and the treatment for dividing layers of Estoque's numerical model in modernPBL dynamics have been applied to derive order-zero and order-one analytic solutions over large-scale topography,the solutions are used to obtain the divergence and vertical velocity, improving the previous results.  相似文献   
68.
用能较好表示陆面非均匀性且计算高效省时的"结合法"(马赛克法及统计-动力法解析表达型两者的结合),在区域气候模式RegCM2中BATSle方案内考虑下垫面附近各种温度、各种湿度的非均匀性,选用1991年夏季梅雨期实测资料,进行了模拟试验.与Giorgi针对暖季温度非均匀的单点独立试验结论不同,应用较线性概率密度函数(PDF)计算效率更高的余弦函数型PDF,发现总体上大气对陆面温度非均匀的响应是敏感的;与Giorgi结论类似,气候场对陆面湿度非均匀更为敏感,且其变化较有规律.可见,对夏季风气候的模拟能力可通过适当的温湿非均匀表示来提高.此外,其他结果也显示出单点独立试验的局限性,要反映陆气相互作用,耦合模式试验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69.
在陆面过程方案中考虑精细的水模型有助于改善对区域水及气候的模拟。建立了一个考虑降水及入诊空间非均匀性的水模型,并将其并入陆面过程方案BATS中。通过区域气候模式耦合模拟试验,得到如下主要结论:陆面水的模拟对降水及入渗空间非均匀性的考虑非常敏感;考虑入渗非均匀性后,提高了径流系数,这与湿润地区水分平衡的观测结果更一致;入渗非均匀参数化方案的引入对区域水及气候模拟的影响比降水非均匀参数化方案的引入要大;不透水面积在区域中的考虑所揭示的特征与我国北方干旱化趋势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0.
寒潮是一种大规模冷空气活动过程,寒湖的爆发过程也就是大气长波的调整过程。本文通过实时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从中、短期预报的角度出发,对德阳市2004“4.22”寒湖、雷雨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分析。主要着眼于过程前期欧亚中高纬地区的环流演变特征,并且重点关注南支槽的活动对降水的开始期及降水范围的影响。此次寒湖、雷雨天气过程是在前期(5—6天)盆地持续异常升温,欧亚500hPa为两槽一脊的典型环流背景下,北方冷空气取东北路径以回流方式侵入盆地而产生的。值得注意的是EC、T213数值预报产品和德阳SVM客观预报方法对这次过程的开始期及降温幅度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