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2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95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61.
众多的实例研究表明,地层抬升剥蚀与地层低压的发育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地层抬升剥蚀过程中发生的物理变化,如流体向下倾方向泄漏、流体因温度降低而收缩,下伏砂体因卸载而回弹都倾向于形成地层低压.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砂体回弹量最大可超过1%,它对地层低压形成的贡献远远大于其他因素,砂体回弹泵吸抽拉成藏是一种新的成藏机理.要深入探讨砂体回弹对油气成藏的贡献,还必须开展以下工作:①弄清砂岩和泥岩回弹量的差异性;②建立岩石回弹和地层压力变化的直接定量关系;③研究低压形成过程中的油水运移状态;④定量评价砂体回弹对油气成藏的贡献.物理模拟实验将是开展这些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  相似文献   
62.
露头油藏是一种潜水面控制的特殊油藏, 研究它可以丰富石油地质理论和指导干燥盆地的勘探.通过理论研究和对吐哈盆地七克台油田分析认为, 露头油藏形成于潜水面埋深较大、油源丰富、发育露头圈闭的盆地.这种油藏有2种成藏模式, 一种是在削顶背斜的翼部形成的, 另一种是在侧向岩性封堵的单斜上形成的.露头油藏具有埋藏浅(深度几十至几百m)、形成时间晚、储集层物性好(孔隙度一般大于1 5 %)的特征。   相似文献   
63.
古油气水界面恢复方法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油气藏油气水界面的变迁记录了油气藏形成以后调整、改造,甚至破坏的历史。恢复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油气水界面的位置,可以确定地下烃类流体运聚成藏的时间,恢复流体成藏后的变迁、调整过程,帮助我们认识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规律。给出了古油气水界面恢复的6种方法,并指出了各种方法适用的地质条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6种方法中,相对而言,研究含油气包裹体丰度变化来恢复古油气水界面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4.
宋岩  李卓  姜振学  刘达东  唐相路  张昆  唐令 《地质学报》2023,97(9):2858-2873
保存条件是控制页岩气富集和高产的关键因素,我国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已实现了商业化开发,但受到保存条件的影响,页岩气富集差异性明显,对勘探开发目标优选提出了挑战。因此,深化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保存机理及模式研究对扩大页岩气勘探开发成效、提高页岩气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应用盆地模拟、流体包裹体分析、覆压孔隙度和渗透率实验、页岩三轴岩石力学测试等技术方法,取得了3方面认识:(1)揭示了页岩气构造保存机理,构造演化控制了页岩微裂缝开启、游离气富集和地层超压发育,差异构造演化过程及强度控制了页岩气赋存状态及含气量,构造抬升开始晚、强度小对页岩气保存有利;(2)阐明了页岩气顶底板封闭机理为岩性和物性封闭,岩性致密、页岩厚度、微观孔隙结构是顶底板封闭的关键控制因素,页岩气自封闭机理为毛管力和分子间作用力封闭,受控于孔隙连通性和甲烷吸附作用;(3)基于埋深和构造变形强度,建立了海相页岩气正向构造高部位和负向构造低部位保存模式。正向构造页岩气保存受控于裂缝发育程度,埋深大于页岩破裂深度、背斜两翼夹角大于120°有利于页岩气保存,负向构造页岩气保...  相似文献   
65.
页岩气的扩散和渗流是页岩气富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地质作用,在地层条件下页岩气以扩散和渗流形式在微—纳米孔隙网络中进行传输。本文以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藏为研究对象,基于克努森数与气体吸附机理,明确了页岩气扩散和渗流的主要类型;进一步结合气体微观分子动力学模拟,明确了剖面上不同页岩气扩散和渗流类型的临界条件;基于达西公式与菲克公式基本物理定义,建立了扩散系数与渗透率的关系,结合焦石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不同孔径下孔隙体积权重,查明了页岩全孔径视测渗透率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页岩气在地下主要存在三种扩散与两种渗流形式,包括吸附气表面扩散、克努森扩散、菲克扩散、滑脱渗流和达西渗流,现今焦石坝地区5种扩散和渗流类型临界孔径依次为1.2 nm、1.6 nm、25.0 nm、225.0 nm,不同扩散和渗流形式对应的孔隙体积占比依次为15.3%、5.6%、60.7%、6.4%、12.0%;宏孔主要提供了气体渗流空间、微孔与中孔主要提供了气体扩散空间,渗流传输能力约为扩散传输能力的106倍。  相似文献   
66.
目前对优势页岩岩相的划分尚缺乏明确的标准.另外,合理连接不同孔隙测试方法的结果,实现页岩的全孔径孔隙结构定量化表征,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页岩的有机质丰度和矿物组分建立了岩相划分方案,查明了渝东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发育硅质页岩、混合质页岩和粘土质页岩3类,根据有机质丰度将每类页岩细分为富、含和贫有机质等共计9种岩相,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低压N2吸附和高压压汞实验.研究区龙马溪组中富有机质页岩孔径呈现多峰分布特征,主要孔径峰值位于2~3nm、70~90nm和200~300nm,页岩的孔体积主要来源于中孔(2~0nm)和宏孔(>0nm),比表面积主要来自中孔和微孔( < 2nm);对于孔体积贡献,微孔最高可占12%,中孔占3%,宏孔占2%.对于孔面积贡献,微孔最高占47%,中孔占7%,宏孔占11%.随着粘土矿物含量升高,在200~400nm范围内孔体积显著升高.中孔和宏孔贡献了超过90%的孔体积,微孔和中孔贡献了超过90%的比表面积.富有机质硅质页岩微孔比例高,对比表面积贡献高,孔体积和比表面积最大,有利于页岩气富集,是最有利的页岩岩相.   相似文献   
67.
中国南方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是目前页岩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位之一,然而在渝东北地区其勘探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其孔隙结构特征并未清楚.采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子显微镜、纳米C和气体吸附实验等方法对渝东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微纳米孔隙结构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牛蹄塘组页岩的微纳米孔隙类型主要为无机质孔隙,包括粒间孔和粒内孔,而N2吸附滞后环类型属于4型,对应孔隙类型为单边狭缝型孔隙;牛蹄塘组页岩的平均总孔体积为0.0317mL/g,平均总比表面积为34.7m2/g.牛蹄塘组页岩过高的演化程度导致有机质孔隙不发育,进而导致其微纳米孔隙具有较差的连通性;中孔贡献了绝大部分的孔体积,而微孔则贡献了相对较多的比表面积.   相似文献   
68.
以东营凹陷西部的金8—滨188剖面为研究对象,应用过程约束的盆地模拟方法恢复关键成藏期油气成藏动力演化史。通过建立储层物性恢复图版的方法恢复储层古物性,进而求得储层关键成藏期的毛细管阻力并恢复了以其作为成藏阻力的演化史;通过油气成藏动力与阻力进行耦合,获取了成藏动力梯度的演化史;利用成藏动力梯度演化史和已发现油气藏的关系预测有利成藏区带。金8—滨188剖面缓坡带的滩坝砂成藏条件最好,为Ⅰ类有利部位,坡底浊积岩透镜体和缓坡带的三角洲为Ⅱ类有利部位,坡底的滩坝砂为Ⅲ类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69.
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具有特殊运聚成藏机理的油气藏不断被发现,应用传统流体势研究油气运聚方向逐渐显露弊端.在综合分析以往流体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据油气运聚机理,通过对研究区盖层底面形态、储层砂体展布和水压头的归一化处理,提出新的流体势计算方法.滨北地区的应用表明,该方法能更好地预测油气运移方向和路径,为油气勘探指明方向,且操作简单易行,参数容易获得,具很好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70.
东营凹陷岩性油藏含油性定量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隐蔽油气藏已成为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其中岩性油气藏更是今后增产稳储的重要目标.近几年的勘探实践表明,岩性圈闭的含油性变化较大,其含油性和充满度大小的估算已成为油田勘探决策、井位部署及油田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在地质统计和层次分析的基础上,找出了控制东营凹陷岩性油藏含油性的主要地质因素,并对其定量化,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东营凹陷各构造区带岩性圈闭充满度的数学预测模型.模型可靠性的验证结果表明,80%的岩性圈闭充满度的理论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说明此种定量预测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