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1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61.
为探讨赣东北景德镇地区双桥山群的沉积时代与物质来源,对该区双桥山群安乐林组地层中发育的一套变火山碎屑凝灰岩夹层进行了年代学、地球化学及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该套火山碎屑凝灰岩的岩性主要为英安岩、安山岩,凝灰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809±2)Ma,表明该套岩石形成于新元古代。凝灰岩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广,其中二阶模式年龄为1426~2313 Ma,主要集中于1.7~2.3 Ga之间,其ε_(Hf)(t)均为负值-2.6~-16.5,t_(DM2)模式年龄远大于U-Pb年龄,表明该组岩石的岩浆来源于元古代地壳物质的再循环。  相似文献   
62.
吴淦国  张达 《地球科学》2000,25(4):390-396
对中国东南大陆的重要构造及成矿单元———闽西南坳陷带及其外围的系统研究表明, 东南大陆在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存在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向环太平洋构造域转换, 从而导致该区深部地球物理特征、构造-岩浆岩带展布、岩相古地理的演化、构造系统及区域成矿作用等方面发生明显的变化.构造系统分析表明, 该区构造格局的形成是在两大构造域相互复合、转换及叠加过程中完成的, 构造域转换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主要是该区岩石圈横向及纵向上的不均一性及壳幔的相互作用.成矿作用及成矿年龄的研究表明, 伴随构造域的转换, 东南大陆在印支晚期至燕山早期应存在一期重要的多金属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63.
肖坂金矿床是产于中元古界麻源群变质岩中 ,受发育于麻源群中的低角度正断层(剥离断层 )的控制 ,形成于燕山早期 ,属中低温岩浆热液矿床。矿化类型以构造蚀变岩型为主 ,部分石英脉型。麻源群卓地组 (An Zz)和葛坑组 (An Zg)含金性可达 5.8× 1 0 -9~ 1 1 .9× 1 0 -9;不同类型矿石与变质岩 ,加里东期—印支期变形中酸性岩体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轻重稀土比值 ,La/Sm、Sm/Nd比值均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 ;矿石的硫同位素δ3 4 S介于 - 2 .7‰~ - 5.1‰ ,矿石铅同位素组成投影点位于造山带偏向地幔一侧 ,反映出本区铅来源具造山带特色 ;初始锶比值(87Sr/86Sr) io为 0 .71 4 6~ 0 .71 51 ;本区存在为金矿成矿提供主要矿源的细碧角斑岩的可能性很小 ,区域上金矿床 (点 )的分布主要局限于麻源群变质岩隆起区及其周边地区或麻源群之上侏罗纪火山岩比较薄的地区。上述特征反映出肖坂地区金矿床成矿物质 (成矿元素 ) ,主要来源于麻源群变质岩 ,但受到燕山早期重熔型岩浆岩的影响。因此 ,在区域上金矿找矿的战略方向应该是在麻源群变质岩分布地区及其周围 ,特别是有燕山早期中酸性侵入岩的附近 ;在侏罗纪火山岩分布地区 ,则应该在火山岩比较薄的部位寻找金矿床。  相似文献   
64.
65.
张达  吴淦国 《现代地质》2004,18(4):443-448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反映了近年来造山带和蛇绿岩研究的最新成果。太古代与年轻造山带对比研究表明决定造山带几何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它们与同造山及造山期后的伸展构造体制的响应方式。进一步分析了中新元古代罗得利亚超大陆的形成与裂解机理。分析了晚前寒武纪-古生代造山作用过程及可能模式。造山带形成后其深部表露、抬升和剥蚀过程与气候及环境演变有紧密的关系,是当前及今后地球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蛇绿岩的岩浆成因并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模式来解释,研究表明蛇绿岩岩浆具多成因。提出了蛇绿岩套的双离散侵位模式、多米诺旋转侵位模式、俯冲快速折返就位模式。对比表明特提斯及环太平洋蛇绿岩的来源、演化及就位特征具明显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66.
继往开来 发展地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地质学、力学及其相关学科的进步而诞生的边缘学科——地质力学,在李四光教授的倡导下,在中国经历了半个多个世纪的形成和发展。今天,在庆祝由李四光创建的地质力学研究所成立四十周年之际,深感有必要探讨一下地质力学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67.
本文提出西秦岭南亚带弧形构造控矿的新认识,初步探讨了弧形构造的形成机制及控矿机制。两组斜列的弧形构造发育于白龙江复背斜东、西两端,并分别控制了两个Au(U-As-Sb-Cu)矿集区。弧形构造顶部及附近的多组多方向次级断裂对本区大型金矿床及与成矿有关的中生代浅成-超浅成(碱质)中酸性岩浆岩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弧形构造翼部的成矿条件则不如其顶部。   相似文献   
68.
西秦岭及周边地区构造体系划分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论述了西秦岭及其周边地区构造体系的划分、复合关系及其成生发展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69.
本文从太阳星云演变模式入手,着重介绍地球的非均一堆积起源模式.指出地球的化学成分具有原始的不均一性;这种不均一性起源于前地球阶段堆积星子的不均一性.地球的星子吸积过程具有明显的两阶段性,即原地球吸积阶段和晚期吸积阶段,而后期的吸积过程对上地幔及地壳的化学成分不均一性的影响尤为显著.最后指出地球化学不均一性对超大型矿床分布的制约.  相似文献   
70.
中生代鲁西地区发育了一系列的NW-NWW向的盆地,盆地的北部边界为S—SW倾的正断层。盆地的中生代沉积仅发育于断层上盘,且具有显著的北厚南薄、北断南超,及向上年轻层序倾角变缓的特征;同时,侏罗系沉积角度不整合于发生了褶皱-逆冲变形的前期地层系统之上,表明它们为受边界正断层控制的同伸展沉积。中生代鲁西伸展构造环境开始于侏罗纪,约200Ma左右,伸展方向为N—S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